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据人民法院公告网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24日,2019年全国已经有274家房地产企业发布破产公告,其中24日当天就有3家。
看到这则消息,相信很多人会感到惊讶。在20多年前房地产业大发展的时候,几乎所有房企都赚得盆满钵满,今天怎么会落得如此结局,说破产就破产呢?
确实,出现这种结局,实在让人难以接受。从中国房地产现状来看,其拥有堪称两项世界之最:中国房企规模,堪称同行业世界之最,7月22日发布的《财富》世界500强中,有恒大、碧桂园、绿地、保利、万科等5大房企上榜;世界上,中国的房企数量排名第一,根据2018年全国工商局统计,中国已登记注册的房地产开发商数量达到9.7万个。
如今不管承认与否,房企破产的结局都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或许有人会问,房企破产的原因到底在哪?事实上,中国房地产发展本质是靠杠杆和债务驱动的,当两个条件都发生改变的时候,这个行业最好的黄金日子也就算过去了。
在中央政府的要求下,2018年各地政府出台了400余项调控政策,收缩房地产业发展规模。今年,政府及各部门更是将房地产业作为重点调控目标。4月份,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的长效调控机制”,并重提结构性去杠杆。
同时,住建部约谈部分城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强调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不动摇,延续趋严态势。且6月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强调重视一些地方的房地产金融化问题,释放了房地产政策趋紧信号。
在这些政策驱动下,房企的融资环境也被收紧,融资成本大幅提高,这使得部分中小房企陷入了“无米之饮”的困境。
据克而瑞统计,今年上半年,95家房企境内发债的平均成本为4.97%,境外发债的成本则为8.34%。事实上,2018年以来,房企境外债的发债成本便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2018年10月,境外发债成本突破8%,之后均维持在7.5%以上。显然,大量房企能轻易获得融资或再融资的日子已经结束,尤其今年6月后,境内债、ABS、信托、美元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政策收紧,更容易导致一些中小房企的“死气”。
还有,未来两年房企陷入偿债高峰,也让不少中小房企会在偿债中陷入经营绝境。据恒大研究院报告,2019年至2021年是房企有息负债的偿债高峰。经过测算,截至2018年底,房地产主要渠道有息负债余额为20.3万亿元,会在2019年至2021年集中到期,到期规模分别为6.8万亿元、6.6万亿元和5.4万亿元。
上述两方面环境的改变,是促成全国200余家房企破产的直接动因,且这种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往后还将有更多房企加入破产行列,这应该是中国房企发展历程中的必然结果或宿命。
那么,这么多房企破产到底释放了什么信号?在笔者看来,应主要释放了3方面信号:
首先,房住不炒的决心和信心不会动摇。房企要认清形势,不要再存任何侥幸心理,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开发规模,防止再盲目扩大规模使得资金断链而陷入破产命运。特别是大量中小房企应主动做好退出准备,早做其他投资打算,力争平稳退出,避免产生更大损失。
其次,中国房企未来将面临洗牌,房企布局及结构也将有一场新的变局。中国9.7万多家房企是一个庞大的规模,这个规模将随着宏观调控的持续深入及融资环境的收紧,未来将加剧分化,还将有大量中小房企被淘汰出局。各级政府及其监管部门应有稳妥退出预案,防范大量房企破产可能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社会震荡,确保房地产调控的“软着陆”。
最后,投资投机性购房,把房产继续作为一项重要投资选择,将会面临很大风险。目前投资投机性购房既在政府禁止之例,其本性也存在很大风险;尤其随着未来大量中小房企破产退出,加上房地产市场调控,投资投机性购房的风险将加大。对此,现在有投资投机购房行为的民众应该认清当前形势,及时掌握房企动态,除了不再参与盲目投资投机购房活动之外,还可考虑将原来手中的房子在价格适当的时候处理掉,免得未来成为一块“烫手山芋”,避免更大的投资损失。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莫开伟
作者系中国知名财经作家,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图据VCG
编辑 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