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金融新闻网
您的位置:百色金融新闻网 > 经济新闻 > 深圳阳光私募公司_私募阳光化始于

深圳阳光私募公司_私募阳光化始于

作者:百色金融新闻网日期:

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记者 刘沥泷

编辑 宋烨珺

今年以来A股迎来强劲反弹,不少私募人士信心重燃,入市意愿极为强烈,与前两年的颓势形成了鲜明对比。

据私募排排网4月初发布的调查显示,目前股票策略型私募基金的平均仓位为74.87%,整体平均仓位创下了近一年的新高。春节后,私募基金一直处于加仓状态。其中90.60%的私募基金在5成仓或者5成仓以上,高仓位的私募占比再次大幅增长,依然处于较高位置;29.91%的私募目前处于满仓状态,相比上个月小幅提升。

不过,作为一名圈内“老兵”,面对此情此景,王彬(化名)的内心却再难掀起波澜。在王彬看来,如今隐约可见的“牛市”行情不过是极少数私募和游资的盛宴,对大多数私募难言机遇。

2007年,王彬跟随老领导一起进军私募行业,从一名公募基金研究员变成了广州一家私募公司的核心骨干之一。“说是核心骨干,其实公司一共也就三个人。”王彬自嘲道。

而今,十多年过去了,老领导早在几年前已经心灰意冷,过起了养老的生活。人到中年的王彬则又回到了公募基金。

王彬并非孤例,自2004年赵丹阳与深国投合作成立第一只阳光私募基金“深国投-赤子之心(中国)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为标志,阳光私募已经步入了第15个年头,管理人和产品数量与日俱增。

回过头来看,第一批“拓荒者们”的命运却是千差万别。

超过四成已告别私募行业

经过十多年来几轮牛熊洗礼,第一批私募中还能留下来的终归还是幸运的。

界面新闻以华软新动力资产基金经理仇晓慧的《私募江湖》(2010年3月1日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一书中的数据为参考,其中列举的101家第一批阳光私募中有44家已不见踪影,其中不乏明星基金经理所创办的私募。

【深度】阳光私募15年历险记: 那些消失的和挣扎的

曾因重仓中国国航,创下一年十倍回报历史纪录的明星基金经理王贵文所创办的隆圣投资,便是其中一员。2007年11月,A股刚过历史最高点6124点,隆圣投资的第一只产品成立,随后股指急转直下,至2008年底,王贵文旗下4个产品均出现大幅亏损,最大亏损幅度将近50%。

宏信证券高级副总裁余洋指出,纵观投资史,在系统性的大熊市中,几乎很少有人能幸免于难,而一旦产品成立初期就出现净值大回撤,不管对基金经理还是投资者的心理都是一大考验,而且也会使得基金经理后续的操作变得极为被动。这样的私募很难发展壮大。

事实上,“生不逢时”恰好是不少私募悲惨命运的开始。王彬表示,很多人都是在大牛市加速的时候决定转战私募,一方面通过牛市的前期行情,积累了相当的资本;另一方面也对未来市场充满了信心,干劲十足。

然而,从筹办公司到产品最终发行,往往需要经历一系列的注册、审核、募资、备案等步骤,没有几个月的时间很难搞定。而牛市不等人,这就导致不少私募发行首只产品时牛市已经接近尾声,甚至市场已经开始转而向下。

界面新闻统计发现,第一批成立并且目前已经彻底消失的私募中绝大部分均成立于2007年10月沪指开始由顶部区域转而一路下行至次年10月股市见底之间。

【深度】阳光私募15年历险记: 那些消失的和挣扎的

直到2010年,王贵文迎来了转战私募后的第一个转折点。这一年,隆圣精选在大盘下跌15%的情况下,取得了63%的净值增长佳绩。只是好景不长,接下来一年隆圣旗下的4只产品净值亏损率均在25%以上。2011年12月29日,王贵文主动清盘手里的全部产品,并逐渐退出投资圈。

王贵文2011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做私募有两条“不能”原则:一是不能猛虎下山,二是不能唯唯诺诺。正是由于公募相对收益考核思维根深蒂固,导致他转私后在2008年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时,没有果断减仓。

事实上,这也是不少公转私基金经理容易面临的问题。

此外,国家某智库研究员龙女士分析,不少曾经公募明星基金经理,在公募时有着强大的资源作为支撑,其产品的优异表现通常是公司多种优势资源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非仅仅得益于个人投资能力,这部分基金经理转战私募以后,原来背后许多强大的资源支持不再存在,业绩便很可能出现大幅下滑。

界面新闻统计发现,第一批私募中核心人物有公募背景的许多私募公司如今也都已经消失不见,比如曾经就职于泰信基金、华夏基金的林少立创办的三羊资产,曾先后就职于博时基金、宝盈基金的刘红海掌舵的涌金投资等。

另外,一些基金经理虽然也是出身公募,但是之前主要从事管理职位,比如东方远见的许勇。资料显示许勇曾任鹏华基金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鹏华基金市场营销部总监等职,在其领导下,东方远见发行了8只私募产品,不过截至目前,已无产品净值更新,公司已清算且有净值可查的产品中,表现最好的“陕国投-东方远见6期”年化收益也不过1.91%。

还有一些券商派的也很类似,比如冯为民创办的北京龙鼎投资。冯为民曾任广东证券公司副总裁等职,于2001年创办龙鼎投资,数据显示,该公司曾发行7只私募产品,目前也没有产品净值再有更新。

第一批私募中同样已经消失匿迹的还有李雅非的红山投资。与王贵文等“正规军”不同的是,李雅非及其投资团队成员大多是“草根”出身。

2007年5月,李雅非与黄复兴等7名股东,发起成立红山投资,然而信托产品运作不到2个月,红山投资8位股东中的5位便在同年11月底集体退出。之后在2009年,李雅非又因着“内讧门”事件遭到许多质疑。虽然之后法院判决相关报道和书籍均侵犯了李雅非和红山公司名誉权,要求相关媒体和个人公开赔礼道歉和赔偿。但是此事对李雅非造成的困扰已经无法挽回。

2012年,李雅非管理的红山2期,净值只剩下43.05元(初始值是100,如果这算成1的话,净值为0.4305元),因亏损严重遭遇清盘。2015年,红山基金旗下仅剩的“红山1期”也选择了提前清算,最后更新的净值停留在了0.5236,累计亏损47.64%。红山基金和李雅非也就此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

与李雅非类似,在已经消失的第一批私募中同样出身民间派的还有瑞象投资的陈军、鑫巢资本的陶涛等。

龙女士指出,不少民间派出身的投资人士转战私募后很难活下去,一方面可能由于私募产品投资运作方式与个人投资不同,以往的很多操作手段不再适用;另一方面成立私募基金后,民间派投资人士面对公司管理、基金销售等一系列问题,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

中国量化投资学会理事长丁鹏则表示,相较于公募派等“科班”出身的,民间派私募往往在风控方面存在短板,容易在市场出现风险时损失惨重。

两成私募活得久,却未必活得好

人们常说“活得好不如活得久”,但是从阳光私募十多年来的发展来看,有一些私募虽然坚持下来了,规模却一直是增长乏力,“活得并不算好”,典型的如冷再清执掌的塔晶投资。

冷再清曾出任国金证券研究所副总经理,其带领的团队连续多年在“新财富最佳本土研究团队”名列前茅,其中更有多名研究员入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前三名。2006年,冷再清奔私创立塔晶投资,次年6-12月接连推出6只新产品。净值走势上看,塔晶投资旗下产品在2007年收益表现还算不错,不过随着大盘的急转而下,公司产品净值也遭遇重挫,此后便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截至目前,塔晶投资最初成立的6只产品已经有一半到期清算,截至清算前累计亏损分别为15.72%、23.74%、50.55%;另外3只产品虽然至今仍在运行,收益情况却更为惨淡,累计亏损分别高达69.31%、73.90%和76.70%。这家公司在2014年新推出的“塔晶价值成长1号”净值几经起伏,目前也已经亏损逾两成。

塔晶投资旗下产品亏损严重,一方面是由于公司早期产品生不逢时,成立后不久便赶上了大熊市。另一方面,有分析人士指出塔晶投资之前擅长做周期股,而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转型,周期股很难再有比拟以往的投资机会,投资风格不再适用也成为其业绩难以为继的一大原因。

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智能投资事业部副总监杨建波认为,很多私募做不好都在于其以往的投资理念不适合市场的发展。

虽然目前依然在苦苦支撑,但是一位私募人士指出,像塔晶投资这样产品亏损如此严重的私募,大部分投资者或已经选择了割肉赎回,公司大概率在依靠自有资金继续做下去。

上述私募人士表示,从私募掌管者本身而言,愿意让其继续存续下去,往往是寄希望于在未来的某一段时间能够打个“翻身仗”,重新做强做大。不过,在现阶段私募管理人数量众多、新生代黑马频出的背景下,曾经跌倒的私募即使净值能够回升,或也很难再成长壮大。

没能把握发展机遇也是部分私募长期没能壮大的原因之一,以睿信投资为例。

由李振宁创办的睿信投资早在1997年便已成立,开创了国内私募基金的先河,公司在2007年2月份开始发行阳光私募产品时恰好处于大牛市的加速阶段,先发优势十分明显。“睿信1期”成立前8个月累计收益率便高达82.5%,虽然此后伴随大熊市的到来,净值曾有大幅回撤,但是其净值在2015年的大牛市中再度发力,累计收益率一度高达244.28%。

不过,睿信投资并没能借助两轮大牛市下不错的业绩表现实现管理规模的快速扩张。目前,公司曾发行过的22只产品,有14只还在运行,6只提前清算,2只到期清算,近年来伴随着多数产品业绩的大幅回撤,公司发展状况也不乐观。

王彬指出,虽然坚持了十多年,但是考虑到期间的各种成本,像睿信这样的私募实际生存状态也很艰难。

此外,杨建波指出,私募中能够做强做大的往往都需要有团队在产品运作、交易、渠道、客户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撑。

广州一家老牌私募便是如此,起初公司在两位核心基金经理的带领下,一度取得非常突出的业绩表现,但是公司整体发展却陷入瓶颈,于是其中一人转型专门负责处理公司投资之外的其他事项。然而,长期专注于投资的这位基金经理面对渠道、品牌、公司管理等一系列事情却并不擅长。最终公司也错失了发展良机,至今仍然在三五亿的规模徘徊。

而随着私募行业竞争日渐激烈,这些老牌私募未来并不乐观。

首先,行业内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从数量方面看,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月底,已登记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8997家,已备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35843只,基金规模2.13万亿元,无论哪一项相较于私募发展初期都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其次,第一批老牌私募基本上都是股票多头策略,其中长期业绩表现平平的已经表明其多头策略在同类策略中进攻性偏弱,竞争优势并不突出,而与现阶段的市场中性策略等策略相比也存在天然的短板。这些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是过去多年经验积累而成,改变策略并不现实,效果也往往不好;重新组建团队的话,却又不具备吸引优秀人才的实力。

从募资方面看亦是如此,一则现在市场上的私募数量相较于其成立时已经翻了好几倍,投资者面临更多的选择,长期业绩表现平平者很难赢得投资者的青睐。

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的几位私募投资者也纷纷表示,自己要不选择长期业绩表现较好的老牌私募,要不去选择压注“潜力股”,这些长期表现平庸的基本不会考虑。

虽然“活得久”却“活得并不好”,这类私募到底该何去何从就连其掌舵人也很迷茫。以上述提到的广州老牌私募为例,据知情人士透露,其创始人近年一直在积极尝试寻找新的出路,但至少目前仍没有有效的突破口。

或无奈告别,或苦苦支撑,界面新闻统计发现,在纳入统计范围内的101家第一批私募中,这两种类型合计占比远超六成。

对于像王彬这样已经转身离开的,如今行情再火热或也难以挽回其曾经的私募情怀;而依然留下的,在错过了前几轮大牛市发展契机之后,即使新一轮的牛市悄然开启,他们又能抓住些什么呢?

相关阅读

  • 深圳阳光私募公司_私募阳光化始于

  • 百色金融新闻网经济新闻
  • 记者 刘沥泷 编辑 宋烨珺 今年以来A股迎来强劲反弹,不少私募人士信心重燃,入市意愿极为强烈,与前两年的颓势形成了鲜明对比。 据私募排排网4月初发布的调查显示,目前股票策略
  • 公募基金优势包括_私募比公募基金的优势

  • 百色金融新闻网经济新闻
  • 随着监管制度的日渐完善,阳光私募基金已然成为当下理财投资市场备受瞩目的投资新宠。作为高端理财投资者们最喜爱的投资方式,阳光私募基金有着无可比拟的投资优势,下面排排
  • 私募基金投资新三板_什么叫阳光私募

  • 百色金融新闻网经济新闻
  • 继证券(咨询)、担保、农商行、保险代理、小贷、租赁之后,新三板金融类企业将再添新军—阳光私募 。日前,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发布公告,注册地在温州的
  • 国泰君安证券市值_国泰君安证券排名第几

  • 百色金融新闻网经济新闻
  • 6月18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对2018年度98家证券公司会员经审计经营数据及业务情况进行了统计排名。 从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等多角度来看,国泰君安券商行业排名在老二、老三位置
关键词不能为空

经济新闻_金融新闻_财经要闻_理财投资_理财保险_百色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