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编者按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对义乌来说,今年还是撤县建市30周年。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义乌人民探索前行的进程,是义乌党政有为的进程,是义乌融入世界的进程,是实现美好生活的进程,虽路途艰辛,但硕果累累。
40年来,义乌人民不曾辜负美好时光,撸起袖子坚定实干,绘就了一曲激扬的时代乐章。中国义乌网、浙江新闻客户端从10月8日起推出专题报道《风云激荡 活力义乌》,定格来时路,温故而图新,跟您一起见证和追寻踏浪前行的义乌故事。
改革开放关键词
“义乌精神”
改革开放40年来
义乌始终是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
时代弄潮儿
图片来自义乌市档案馆
义乌作为一个县级市,并无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也远不如沿海一些兄弟县市雄厚。但是,同样有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为什么义乌能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的“明星城市”?这主要靠的是“义乌精神”。
说起什么叫“义乌精神”?
许多小伙伴一定能立刻答出来——
“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
据了解
当初共征集了60100多条表述语
直接参与征集讨论活动人数超20万
最终才提炼出这12个字↓↓↓
2008年
吴献华 摄
经市委部署,广泛征集,确定了新时期“义乌精神”表述语,概括为“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12个字。
改革开放以来,凭着义乌人刚正勇为的一股子闯劲儿,勤耕好学的奋斗劲儿,诚信包容的正直劲儿,义乌实现了从全国市场到全球市场的大跨越。这是义乌改革开放40年伟大实践的灵魂注脚,为开创“一带一路”建设新纪元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图片来自浙江新闻客户端
这12个字
为什么能从众多表述语中脱颖而出?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勤耕好学
流淌在义乌人血液里的精神
勤耕:体现义乌人民为生存发展,吃苦耐劳,不怕艰辛,勤俭朴实,自强不息的民风;
好学:体现义乌人民为适应时代需要,尚礼敦教,善学精思,求真务实,永不满足的学风。
勤耕好学
是义乌人勤劳致富的基石
义乌人自古重视文教
好学向上,学必从优
廿三里街道华溪村勤耕苦读的民风远近闻名,民间至今流传着“十八进士”的传说。文化礼堂管理员虞国和告诉记者,华溪村自古以来人杰地灵,虞氏子孙登“龙门”的,在宋朝有5人,明朝有14人。该村古时考取进士近30人,仅明清时期出过七品以上的官员就有160多人。建国以来,在全国各地担任重要职务及社会贤达者有50多人,历届优秀大学学子逾200人。
“成才礼”仪式上,华溪学子们诵读虞氏祖训。 楼园园 摄
据虞国和粗略统计,从2009年算起,华溪村考进高等学府的有200余人,其中考进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人民大学等重点本科院校的有五六十人。另外,考入义乌中学的有40多人。其中,2016年考进高等院校的有32人,是人数最多的一年。
“为更好地传承崇文重教的好风尚,激励学子积极向上,2007年村‘两委’决定从集体经费中列出一部分,用于学子的教育圆梦基金。”华溪村党委书记虞立志介绍,根据学子所考学校不同给予不同奖励,近几年又适当提高了奖励数额,如考取重点本科院校的每人奖2万元,考取清华、北大的每人奖5万元,考入义乌中学的每人奖2000元。
日前,在义乌稠江街道江湾村曲江祠,浙江凤林教育基金会为26名考入重点高中和知名大学的学子集中颁奖。
“义乌素有文化之乡美誉,旧时义乌,优学褒奖,助学成风。现在,义乌很多村庄依然有‘优学褒奖’之习,设立奖学金重奖优秀学子,举办大学生成才礼告诫学子们不忘初心、早日成才,报效祖国。”义乌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乡村举办“成才礼”等各种创新礼仪活动,既是对好学家风的弘扬,也是彰显一个村庄、一个集体的崇学态度,是对“勤耕好学”义乌精神的传承。
有专家认为,勤耕好学传承了中国作为5000年农业社会文明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但义乌的“勤耕”体现出一种本份、敬业的性质,而不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好学”则体现在务实方面的钻劲,而不在于名份上的虚空,所以在纯文化学术方面有了陈望道、冯雪峰、吴晗这样的知名文人,也有在改革开放后对商业学习悟道的钻研而一步步兑现富裕梦想的千万商人。概而言之,义乌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里子,是货真价实的果肉,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具象化。
有人说,义乌地处浙中金衢盆地,一不靠海,二不沿边,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却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这成功的背后是义乌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人文精神的推动和发展。义乌人自古重视文教,好学向上,学必从优。勤耕好学,是中国传统的耕读文化,也是义乌人勤劳致富的基石,这种勤耕好学的精神,流淌在义乌人的血液里。
刚正勇为
商城义乌勇立潮头踏浪行
刚正:体现义乌人民民性强悍,正直不阿,义利相通的品性;
勇为:体现义乌人民为创大业,尚武勇为,闯荡天下,履险求新,敢为人先的行为。
义乌人的骨子里一直有“刚正勇为”的基因,在义乌市场站上世界贸易舞台之前,以骁勇著称的义乌兵早已在历史上留下不少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传诵至今。
明朝嘉靖年间,浙江闽南沿海地区倭寇横行,一部分由日本诸岛浪人组成的倭寇私家军,常常骚扰沿海地区百姓,烧杀抢掠无所不作。
戚继光从上万义乌青壮年中挑选出了4000多亲兵,组成了赫赫有名的戚家军。这支戚家军大小数百战未尝败绩,嘉靖四十年台州大捷,辗转数地,连胜十三场,斩倭寇3000余人;福建之战,斩倭寇6000人;平海卫之战,斩倭寇2万名,击败海盗3万余人,福建倭寇一扫而空。从嘉靖三十八年起至万历十一年,戚家军击败的敌军总数超过15万余人。戚家军的辉煌历史虽已成为过去,但其英勇抗倭的事迹,却成了义乌人“刚正勇为”的最好佐证。
如果说浴血沙场,马革裹尸是义乌人“刚正勇为”的一个侧面,那么在以文见长的另一波义乌人则用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展现了义乌精神的另一面。
徐侨(1160~1237年),字崇甫,婺州义乌县靖安里龙陂(今义乌市佛堂镇王宅片)人,南宋名臣、理学家。《宋史》中对他的评价是:若其守官居家,清贫刻厉之操,人所难能也。
婺剧《徐文清公》
徐侨在世时,为自己和子孙后代立下严格的家规——《徐氏家范》,涵盖了孝义、礼仪、修身、处事、兴教、耕读、诚信、清廉、婚丧、嫁娶、治家、报国等。明嘉靖年间,后人徐兴又精选《郑氏家规》收入其中。千百年来,徐侨精忠报国、廉洁自律、嫉恶如仇、勤政爱民的精神品质,他流传于世的《徐氏家范》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世子孙。
千百年来,义乌人“刚正勇为”的精神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独具特色,不论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为人刚直、为百姓振臂,还是宋朝抗金名将宗泽的刚直豪爽、为家国蹈死以及《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首译者陈望道的坚守信仰、为真理奋斗,他们在无形中成为义乌精神的实践者和诠释者。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人始终秉承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叩开了世界贸易大门,缔造了航母级的中国义乌小商品城,被誉为“世界超市”。
《鸡毛飞上天》就是义乌人从无到有、振兴义乌商贸业的生动写照。剧中,骆玉珠和冯姐等姐妹们的货物被查扣,两人在街上拦了县委谢书记的车,请谢书记把查扣的货还回来。陈江河收购了大量大麦卖给县养殖场做猪饲料,邱英杰因此被停职,要在县级会议上作检讨。陈江河挺身而出,直言责任在于他,与邱英杰无关,若要作检讨,应该由他来。“义”字当头,义乌人刚直清正,敢作敢为,敢闯敢试。在那个市场经济并未完全开放的年代里,义乌人凭借惊人的魄力,用胆量和勇气开始新的探索。
《鸡毛飞上天》剧照
改革开放以来,凭着义乌人刚正勇为的一股子闯劲,勤耕好学的奋斗劲,诚信包容的正直劲,义乌实现了从全国市场到全球市场的大跨越。
建成第五代市场国际商贸城,集聚商品增至210万种,海关监管小商品出口增至93万标箱,出口额增至2304亿元;年入境外商增至55万,集聚市场主体超40万,内外贸网商密度分列全国第一、第二,快递业务量占全国1/20。
义乌国际商贸城
以市场见长的义乌是全球小商品的风向标,2011年国务院批准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全新的改革使命落到义乌肩上。改革试点7年来,义乌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坚持“兴商建市”,大力推进工业化、国际化和城乡一体化,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国际贸易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贸工联动、区域协同效应持续增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和全球范围组织贸易的新渠道、新方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区域经济科学发展之路。
诚信包容
成就义乌商通全球
诚信:体现义乌人民重然诺,讲诚信,具有以客为尊,以诚待人,表里如一,义利并举的经营理念;
包容:体现义乌人民兼容而不排外,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和开放意识。
义乌以商兴市,“商贾之道,诚信为本”的传统绵延至今。从早年的草帽市场、马路市场,到现在的全球市场、世界超市;从走街串巷、鸡毛换糖,到现在万商云集、网通世界;从传统农业小县、地方小城,到现在接轨“一带一路”、全球瞩目。在义乌,每一天都有践诺守信的故事在上演。义乌的发展,无不是诚信兴商、诚信立市的生动写照,无不是“诚信包容”义乌精神的精彩演绎。
20多年前,市场经营户何丽娟公开向买家声明只赚一角钱,并坚持把“假一赔十”写在提货单和发票上,“诚信”让她底气十足。2012年,巨龙箱包董事长邵宝玲把价值500多万元、1万多只稍有瑕疵的拉杆箱销毁。邵宝玲说,义乌市场的至胜法则是诚信,她不能坏了这条法则。之后,人流如潮的市场出现首家“无人值守店铺”,百余种商品自取自付,店铺门口张贴着“这里出售诚实”。
义乌“无人看守”店。吕斌 摄
“信用”是义乌的立身之本,也是义商和义乌企业的品牌和灵魂。早在2000年,义乌就将“诚信义乌”建设列入战略目标,将“信用市场”建设列为重要工作长期推进;2002年和2006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分别被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工商总局授予“重质量、守信用”称号和全国首家“守合同、重信用单位”;2008年,义乌市工商局率先启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2013年,义乌购正式启用诚信交易保障体系;2014年,义乌启动“我诚信、我吉祥”工程。
如今,“诚信”在义乌被赋予了更重大的使命和更丰富的内涵。2015年,义乌被正式列入国家首批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名单,成为全国唯一入选的县级市,并在今年1月正式获批。2016年起,每年的1月9日被确定为义乌的“诚信日”,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大力营造“讲诚信、守信用”的浓郁氛围,把义乌努力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诚信之都”。
市民参加“诚信日”万人签名活动。龚献明 摄
今年,“信用义乌网”正式上线,以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为基础,对接义乌50多个各部门及国家、省、市三级的信用数据。通过“信用义乌网”,消费者不仅可以实现企业信用查询和商位信用查询,还可以查询到义乌电商企业在电商平台上的入驻信息、交易信息和评价信息。同时,关于一些失信采购商和失信供应商的信息,消费者也可以通过“失信黑名单栏目”进行查询,真正做到“让守信者通行无阻,失信者寸步难行”。
“客人是条龙,不来就要穷”是一句被许多义乌人作为口头禅的民谚。正是这句民谚蕴涵的古朴商道,使义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商贾前来创业。与此同时,义乌人的开放包容精神也成就了“小联合国”称号。
数据显示,义乌的本地人口只有80万左右,而外来人口则达到143.7万人。其中,有1.3万多名外商常驻于此。在远离故乡万里之外的东方小城,这些外商找到了自己的生活,参与到城市管理和服务中去,成为“新义乌人”。
洋协管员正在帮忙检查护照。王荐斐 摄
稠城派出所成立了由20多名在义乌经商的外国人组成的“洋协管队”,为治安管理提供有益补充,既节省了警力,也让客商倍感亲切。去年6月,义乌在全国率先推出“洋街长”治街模式,3名诚信经商、热心公益的外商被聘为市民街长,与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一起参与中国小商品城周边街道管理,职责涉及行政执法、环卫、市政等10多个方面。
街长证(图片来自金华日报)
除了“洋协管员”和“洋街长”,义乌还活跃着一支外籍调解员队伍。2013年5月,义乌大胆尝试“以外调外”新模式,成立了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聘请外籍调解员参与涉外纠纷调解,此举在国内也是首创。
外籍老娘舅 余志诚 摄
作为一个县级市,义乌的开放包容度让人印象深刻。这里有各类涉外机构68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合伙企业2500多家,约占全国的75%。在义乌市国际贸易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多个涉外部门联合办公。2012年,义乌市国际贸易服务中心成立,为外商提供“一站式”政务、商务、生活咨询和服务。该中心成立至今,已办理各类审批和服务事项130余万件,日均接待外商和其他办事群众2000余人。
许多在义乌经商的外国客商都有一张小小的“外籍商友卡”,签证延期换发、网上住宿申报等信息都会实时更新。这张卡让外商在医疗、交通、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方面,享受与义乌市民同等待遇,目前办理数已超过1.2万张次,基本覆盖常驻外商人群。
也门医生阿马尔领到了外籍商友卡,笑得合不拢嘴。
“小联合国”是对义乌开放包容程度的形象概括。这座在全球客商看来“没有围墙的城市”,正以她宽广的胸怀迎接全球各地的客商。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让义乌与世界越走越近,义乌也正在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义乌精神,是几千年来义乌地理环境和人文积淀所形成的,是义乌人的精神风貌传统中延续下来的积极因素的提炼、发扬和光大。其能吃苦、勤耕耘,好学习、善思索,讲义利、守诚信,敢冒险、勇为先等可贵的传统,积淀在义乌老百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中。几千年来,义乌人把原本荒蛮贫瘠之地改造成为江南繁荣富庶之所,便是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如今的义乌也正朝着世界“小商品之都”稳步迈进,需要我们传承践行“义乌精神”,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包容的气度、更信义的底色,构建商贸合作网络、共创新型合作模式、开拓多元合作平台、推进重点领域项目,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为义乌尽快实现国际化、现代化注入新活力。
你理解的“义乌精神”是怎样的呢?
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别忘了给钟意妹点个赞哦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