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8月21日消息,江苏银行(600919)2018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总体经营情况分析
报告期内,本行积极应对去杠杆、严监管的外部环境,切实推进“沉下身、练内功、调结构”,特色优势持续彰显,业务结构不断优化,创新突破提速增效,风险防控扎实推进,公司治理逐步提升。主要指标符合预期,监管评价保持良好,发展质效不断提升,继续保持了稳中向好的态势。
截至报告期末,集团资产总额1.8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4.37%;各项存款余额10,773亿元,较年初增长6.90%;各项贷款余额8,292亿元,较年初增长10.9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亿元,同比增长10.93%;不良贷款率1.40%,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
注重打造特色,差异化优势持续提升。始终把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作为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针对日益加剧的同质化竞争,进一步细分市场领域,创新产品、渠道和服务,特色优势持续彰显。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505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比例42.27%。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804亿元,较年初增长185亿元。绿色信贷余额771亿元,较年初增长15.09%。三农业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涉农贷款余额1329亿元,较年初增长153亿元。跨境金融服务“走出去”企业超200户,授信金额较年初增长17%;国际结算量640亿美元,同比增长15%。
优化业务结构,发展成长性显著增强。坚持战略引领,着眼长远发展,根据市场、政策变化,大力调整优化业务结构。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年内新增信贷资产占新增资产比例达106%,信贷资产占比提升2.66个百分点;存款总额占负债总额的比例提升1.48个百分点,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余额压降近40%,同业负债占比持续达到监管要求。优化期限匹配,严控长久期资产投放,缩短重定价期限,拉长负债久期,流动性管控实效进一步加强。
零售存款余额2436亿元,较年初增长14%,占存款总额比例22%;零售贷款余额2163亿元,较年初增长15%,占全部贷款比例26%。投行资管业务税后收入增长超过10%,理财产品余额超4000亿元,净值型理财产品数量超过80款。资产托管规模2.1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3%。
创新提速增效,平台交易、获客大幅提升。推动金融科技与产品、服务、平台更加紧密结合,多点突破速度显著提升。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直销银行客户数超过3000万户。手机银行上线4.0版本,客户数达536万户,较年初增长18.33%,交易金额同比翻倍。“税e融”完成3.0升级,贷款余额、省外合作业务余额较年初增长均超过30%。智能投顾新增客户4.4万户,人工智能技术在营销、风控、运营等领域完成30项扩展,区块链、物联网技术在票据贴现、动产质押监管的应用进一步深化。智能柜台实现全行覆盖,主要功能迁移率超过80%。
风控扎实推进,资产质量基础进一步夯实。以“整治市场乱象深化年”活动为抓手,狠抓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风险管控,各项风控目标得到有效落实。上线集中度风险管理系统,将集中度限额嵌入业务各个环节并实施全过程管理。截至报告期末,集团不良率1.40%,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逾欠息率下降0.31个百分点,逾期90天以上贷款比不良贷款为0.89。持续强化安全保卫工作,杜绝了事故和案件的发生。
治理健全有效,综合管理效能不断提升。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会议精神,不断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开展全行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统一组织“领军计划”中高管、“领菁计划”上挂下派人员等系列培训,激发干部员工的动力与活力。
二、报告期内主要业务分析
(一)公司业务
公司聚焦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持续加大对公贷款投放力度,精准支持先进制造业。采纳赤道原则,初步搭建包含“基础信贷、绿色基金、碳金融、特色化融资”四个板块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成立交易银行部,推进供应链金融、现金管理、电子银行等交易银行业务。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对公实贷余额5397亿元,较年初增长11.18%。制造业贷款余额1234亿元,较年初增长18.25%;先进制造业贷款占制造业贷款比例40.45%,较年初提升2.43个百分点。绿色信贷余额771亿元,较年初增长15.09%;绿色信贷贷款占对公贷款比例12.6%,较年初提升0.4个百分点。对公有效户、大公司对公授信户、上市公司客户数量分别增长12.98%、10.59%、22.04%。
(二)小微业务
公司坚持服务小微不动摇,推动小微金融发展再提升。截至报告期末,全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505亿元,较年初增长375亿元,持续实现“三个不低于”。普惠口径小微贷款497亿元,较年初增长44亿元;客户数25822户,较年初增长2692户,达到“两增两控”序时进度目标。特色增长取得新成效。科技、三农特色业务覆盖面不断扩大,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804亿元,较年初增长185亿元;涉农贷款余额1329亿元,较年初增长153亿元。小微企业深入推进创新突破。加快线上化改造,全面启动“三线上三智能”建设,推动线下业务模式转型,促进产能提升。加快智慧化升级,“税e融”等网贷“五个升级”,促进客户体验和运营效率提升。
(三)国际业务
公司切实执行外汇管理政策,持续做好外汇风险管控,国际业务发展质效稳步提升。报告期内,公司国际结算量完成640亿美元,同比增长15%。自贸区业务稳步发展,总资产206亿元,较年初增长43%。离岸跨境交易、跨境资产业务持续增长。“汇e融”多方位快速发展,与跨境第三方支付、跨境电商平台合作不断深入。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服务“走出去”企业超过200户,授信金额较年初增长17%。成功投产SWIFTgpi(全球支付创新)项目,成为中国第七家上线gpi的中资银行,进入全球跨境支付先进行列。开发国际业务网上银行在线融资系统,实现进口押汇、信保融资等贸易融资线上放款功能,客户体验不断提升。
(四)零售业务
公司深化“智慧零售”建设,紧扣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方向,借助金融科技创新业务模式,推进零售业务智能化、高效化、便捷化发展,切实提升客户体验。报告期内,智能柜台实现网点全覆盖,主要功能迁移率达80%以上。发布新版手机银行,综合运用大数据、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视觉感知、交互体验、客户服务、客户分析四大提升。推进人工智能在财富管理领域的运用,与知名大学合作成立人工智能与财富管理工作站,研发并上线同业首个智能保险组合服务—阿尔法保险。报告期内,公司新增个人存款超过300亿元,新增零售贷款超过250亿元。截至报告期末,手机银行用户超过500万。
(五)网络金融业务
公司着力打造“最具互联网大数据基因的银行”,网络金融业务紧扣“平台、场景、活客”三大主线。报告期内,公司直销银行累计客户数超过3000万户;“车生活”平台服务客户数超过180万,“串串盈”平台用户超过400万,“e融支付”特色产品拓展商户16000户,并在公交、教育、医疗等重点便民领域实现创新应用。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在动产质押业务、跨行贴现业务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与多家知名电商平台合作,不断丰富获客渠道,提升客户体验,提高价值创造能力。
(六)消费金融与信用卡业务
公司信用卡业务持续聚焦长尾普惠定位,主动服务客户消费需求,服务质效不断提升,经营效益稳定增长。年内通过金融科技全面提升“串串盈”APP项下“卡生活”服务功能,持续优化O2O模式下的申卡渠道;结合“车生活”平台,提供全方位用车智能服务。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信用卡累计发卡数量154.22万张,较年初增加11.79万张,同比增长8.28%;流通卡数109.20万张,较年初增长9.41%;流通户数88.72万户,较年初增长7.18%;信用卡透支余额142.37亿元,较年初增长22.6%;报告期内,信用卡分期交易金额82.45亿元,同比增长8.44%。
(七)投行与资管业务
公司积极适应形势变化,围绕企业多元化金融需求,打造综合金融服务模式,投行资管业务稳健健康发展。报告期内,投行资管业务实现税后收入29.74亿元,同比增加3.01亿元,同比增长11.26%,实现各类资产投放934.05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理财产品余额4011.52亿元,同比增长14.52%。投行业务连续四年荣获证券时报“城商行投行君鼎奖”,理财业务连续十个季度获评《普益标准》“资产管理综合能力评价”国内城商行第一名。
(八)金融市场业务
公司紧跟市场变化,适时调整交易策略,金融市场各项业务稳步发展。报告期内,成功发行5年期金融债50亿元。通过利率掉期与货币及债券资产组合使用,实现了防范风险和增厚收益的双重目的。以外汇风险敞口管理为抓手,合理调控外币头寸,加强外汇买卖、即远期结售汇、外汇掉期等产品的运用。获得上海黄金交易所特别会员资质,成功开通线上黄金、白银交易业务。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国开债承销金额192.3亿元,农发债承销金额138.5亿元,同比增长234.5%。
(九)金融同业业务
公司积极适应监管形势变化,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合规意识,主动调整金融同业业务资产负债结构,完善各项制度和业务流程。建立完善同业客户和同业业务系统预警功能,有效防范风险。报告期内,公司金融同业业务主要围绕同业合作往来、票据直贴及转贴、三方存管展开,业务稳健发展。
(十)营运支持体系
公司持续推进营运管理线上化、集中化,提高智能化服务水平,强化营运操作风险管控,为业务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保障。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全行人民币准备金存款资金归集,全行同业及票据业务集中及线上化处理。推进账户管理、柜面操作、自助设备及金库运营管理、客服管理智能化。加强营运合规管理,加大监督控制力度。加强支付结算及账户管理,加快营运系统建设及流程优化,提升同业及票据业务服务能力,运营管理效率不断提高。
(十一)信息科技
公司持续推动IT自身能力建设,坚持架构对标和自主可控,聚焦客户体验、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物联网等领域苦练内功,持续保持创新优势,不断提升IT对业务发展的引领能力。报告期内,公司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加快金融科技应用,在营销、风控、运营等领域完成30余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扩展,区块链技术在票据贴现、物联网动产质押监管的应用进一步深化。
(十二)人力资源管理
公司着力打造过硬的干事创业队伍,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工作理念,不断完善引才育才用人机制;紧紧围绕全行战略部署,不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聚焦价值创造、价值驱动,大力加强激励约束机制建设。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优化领导干部队伍结构,致力于年轻干部选拔培养,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实现了年轻化、高端化、国际化。
二、报告期各类风险和风险管理情况
(一)信用风险状况的说明:
信用风险是指金融工具的一方不能履行义务,造成另一方发生财务损失的风险。
本集团专为识别、评估、监控和管理信用风险而设计了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信贷政策和流程,并实施了系统的控制程序。本集团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制,优化调整授信、非授信业务审批流程,于流程上加强对信用风险的管控,明确授信、非授信业务审批环节的职能及责任。
报告期内,面对外部形势变化,本集团适时调整授信政策、明确客户准入标准,积极推动业务结构调整,创新风险管理模式,强化资产质量管理,确保各项业务持续稳健发展。一是制定年度信贷政策,建立统一风险偏好。二是强化授信准入,根据信贷政策严把授信准入关。三是运用大数据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持续引入、整合内外部数据,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生成预警指标和黑名单库,并运用于授信业务的贷前、贷中和贷后各环节。四是打造核心风险管控技术,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有效性。五是完善不良资产集中经营管理体制,提高清收处置效率。六是组织开展风险大排查,强化资产质量管控和信贷结构调整。七是完善授信第一责任人制度,强化资产质量责任约束。
(二)流动性风险状况的说明:
流动性风险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
本集团主要对表内资产负债业务与表外理财业务实施流动性风险管理。一是表内资产负债业务,建立健全了风险管理限额方案,以监管指标及内设核心指标为框架,逐一确定了预警值与阈值,并明确了监测部门及监测周期;建立了集合内外部指标且与流动性限额指标体系互为补充的预警指标体系,增强前瞻性风险识别功能,确保严守流动性风险底线,报告期内各项指标未出现超限额情况。二是表外理财业务,针对表外理财业务设置限额及预警体系,分别从理财资产负债结构、期限错配及规模方面对其进行管控,合理安排理财产品发行计划以及产品期限结构,合理调配资产端的期限结构,将理财业务资产与负债端的错配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在资产结构的设置上,配置适当比例的同业存款、货币基金等高流动性资产,通过债券质押、同业存放、信用拆借、债券销售等方式融入资金获得流动性。
(三)市场风险状况的说明: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及其他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公司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本集团通过缺口分析、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压力测试分析等风险监控手段对各业务中的市场风险开展风险识别、计量和监控管理,并运用业务限额、止损限额和风险限额构成的市场风险限额体系,对各类业务市场风险限额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同时强化授权和限额的日常管理、监测、分析和报告,确保授权和限额得到严格遵守。主要通过利率重定价缺口分析、敏感性分析、资产组合构建和调整管理利率风险,通过设定外汇敞口限额密切监控风险敞口管理汇率风险。报告期内,市场风险平稳可控。
(四)操作风险状况的说明: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本集团通过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推进系统流程优化、强化风险排查和整改追踪、加强员工培训以及严格违规积分管理等一系列举措,严把风险关口,不断提升操作风险管控能力,增强整体风险管理意识,各项业务管理和操作日趋规范,全行操作风险控制总体情况良好。
一是建立全行统一的制度管理体系,规范开展制度梳理及后评价工作,二是持续优化内控合规与操作风险管理系统(GRC系统),深化事中风险预警系统运用,三是不断推进作业指导书网络化,四是加强操作风险三大管理工具的应用,五是加强操作风险日常检查管理,强化整改追踪,六是加强合规文化推进与建设。报告期内操作风险总体可控,无重大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发生,报告期末操作风险限额指标均在监管要求范围内。
(五)其他风险状况的说明:
1.信息科技风险
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本集团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以监管政策为导向,以安全运维为基础,突出IT业务连续性、互联网安全、数据安全、IT外包等工作,坚持智慧化方向,持续推进自主可控。报告期内信息科技风险总体可控,无重大科技风险损失事件发生,报告期末科技风险限额指标均在监管要求范围内。
2.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由公司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公司负面评价的风险。本集团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机制,不断优化完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加强潜在声誉风险隐患排查,持续提升声誉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塑造智慧金融、责任金融品牌形象。制定《声誉风险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工作流程,积极开展舆情管理,避免声誉损失。组织开展声誉风险管理培训,在全行普及声誉风险管理领域相关知识,强化全体员工的声誉风险意识。报告期内,本行声誉风险状况总体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