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虽然对冲基金在海外发展已有很多年历史,资产管理规模也已突破2万亿美元。但对于国内的投资者而言,究竟什么是对冲基金,对冲基金的操作策略是怎么样的,与公募基金相比有些什么样的特点并不明确。本文将从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出发揭开对冲基金神秘面纱。
一、什么是对冲基金?
简单的说,对冲基金(hedge fund),是投资基金的一种形式,意为“风险对冲过的基金”。
对冲基金是通过在国内外市场运用各种策略(如杠杆,买空卖空,衍生品等)来抵消市场下跌带来的损失,以获得比传统股票和债券投资更高收益而私下募集资金进行积极管理的投资基金。
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对冲基金已失去其初始的风险对冲的内涵,Hedge Fund的称谓亦徒有虚名。对冲基金己成为一种新的投资模式的代名词。即基于最新的投资理论和极其复杂的金融市场操作技巧,充分利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效用,承担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投资模式。
目前国际上关于对冲基金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机构对对冲基金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但基本定义的角度主要侧重在从募集的私募性、投资策略的复杂性、激励机制的特殊性等几个方面去理解。
目前在中国,何谓对冲基金,中国是否已经迎来的对冲基金时代,也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和理解。我们认为,与全球对冲基金相比,中国对冲基金不管是投资的策略、操作的模式、激励机制等都有了基本的雏形,但由于目前国内衍生品市场并不发达,整个对冲基金行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摸索阶段,与海外经历了几十年的对冲基金行业来说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但目前国内整个行业的创新意识、发展意识都非常强烈,相信对冲基金在中国发展也会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二、对冲基金的基本特点?
经过几十年的演变,某种程度上,对冲基金已失去其初始的风险对冲的内涵,实际上,对冲基金已成为一种新的投资模式的代名词。它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募集方式的私募性
与其他机构投资者如共同基金相比,对冲基金是通过私募的方式向特定投资者(比如机构投资者和高净值的个人投资者)募集资金。
(2)监管约束的放松性
对冲基金受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约束较少,同时也没有向公众进行信息披露的义务。
(3)激励机制与业绩的关联性
基金经理的激励机制取决于对冲基金业绩,一般为投资收益的10%-20%。并且基金经理通常会将自己的资产投入到所管理的基金中,以体现其与投资者共担风险的意愿,表明自己与投资者在利益上的相关性。
(4)投资操作的隐蔽性和灵活性
对冲基金与面向普通投资者的基金不但在投资者、募集方式、信息披露和监管程度上存在很大差异。在投资活动的公平性和灵活性也有很大差异,公募一般都有明确的投资组合限定,在投资工具的选择和比例上也有确定的方案,而对冲基金则完全没有这些方面的限制,可以广泛利用各种衍生工具及杠杆,获取绝对收益。
(5)投资策略的复杂性
近年来结构日趋复杂、花样不断翻新的各类金融衍生产品如期货、期权、掉期等逐渐成为对冲基金的主要操作工具。这些衍生产品为对冲风险而设计,但因其低成本、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成为许多现代对冲基金进行投机行为的得力工具。对冲基金将这些金融工具配以复杂的组合设计,根据市场预测进行投资,在预测准确时获取超额利润,或是利用短期内中场波动而产生的非均衡性设计投资决策,在市场恢复正常状态时获取差价。
(6)投资效用的杠杆性
典型的对冲基金往往利用银行信用,以极高的杠杆借贷在其原始基金量的基础上几倍甚至几十倍地扩大投资资金,从而达到最大程度地获取回报的目的。对冲基金的证券资产的高流动性,使得对冲基金可以利用基金资产方便地进行抵押贷款。一个资本金只有1亿美元的对冲基金,可以通过反复抵押其证券资产,贷出高达几十亿美元的资金。这种杠杆效应的存在,使得一笔交易后扣除贷款利息,净利润远远大于仅仅使用1亿美元的资本金运作可能带来的收益。同样,也恰恰因为杠杆效应,对冲基金在操作不当时往往面临超额损失的巨大风险。
三、对冲基金和公募基金的区别比较?
相比公募基金,对冲基金在多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具体如下:
四、对冲基金的历史和发展历程?
从第一只对冲基金被发现到真正大规模的发展经历几十年的时间。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对冲基金经历了几个比较典型的阶段。
(1) 创始阶段:1949-1966年
对冲基金的鼻祖是Alfred Winslow Jones。琼斯最初是一个社会学家,后来成为一个记者,再后来成为基金经理人。1949年Jones任职于《财富》杂志期间,受命调查市场分析的技术方法并撰写文章。结果无师自通,几乎在一夜之间从一个新手成为一个精通者,并在文章发表两个月前,建立起一家合伙的投资公司。公司带有后来的对冲基金的经典特征,所以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家对冲基金。存在一个奖励佣金制和把他自己的资本投入基金,向一般经理人员支付的薪水占所实现利润的20%。此外,Jones在随后的十年里还创建了一套模拟指标。 Jones公司起初是一家普通合伙公司,后来则改为有限合伙公司,其运作保持着秘密状态,业绩良好。
(2)初步发展和变化阶段:1966-1968年
1966年《财富》的另一位记者Carol Loomis发现了业绩不凡的Jones基金,撰文盛赞 “Jones是无人能比的”。该文详细描述了Jones基金的结构和激励方式,以及Jones在后来几年创建的模拟指标,并列出Jones基金的回报率-酬金净额,发现大大超过了一些经营最成功的共同基金。例如,它过去五年的回报率比诚信趋势(Fidelity Trend )基金高出44%,过去10年的回报率则比Dreyfas基金高87%。这导致了对冲基金数目大增,虽然并不知道在随后几年中所建立的基金的准确数字,但根据SEC的一项调查,截至1968年底成立的215家投资合伙公司中有140家是对冲基金,其中大多数是在当年成立的。虽然对冲基金的迅速成长与强劲的股票市场同步,但一些基金经理发现通过卖空来对冲投资组合不仅难度大、耗时,且成本高昂。结果,许多基金越来越求助于高额头寸来放大股票多头的战略,从而对冲基金开始向多种类别发展,所谓“对冲”,不过是象征性的意义罢了。
(3)低潮阶段:1969-1974年
1969—1970年的股市下跌给对冲基金业以灾难性的打击,据报道,SEC在1968年底所调查的28家最大的对冲基金,至70年代末其管理的资产减少了70%(由于亏损和撤资),其中有5家关门大吉。规模较小的基金情况则更糟。1973—1974年的股市下跌,再次使对冲基金急剧萎缩。
(4)缓慢发展阶段:1974-1985年
从1974—1985年,对冲基金重新以相对秘密的姿态进行运作。虽然宏观对冲基金在此期间崭露头角,但总的说来发展不是太快。
(5)大发展阶段:90年代之后
对冲基金是随着金融管制放松后金融创新工具的大量出现兴盛起来的,特别是90年以后,经济和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对冲基金迎来了大发展的年代。1990年,美国仅有各种对冲基金1500家,资本总额不过500多亿美元。
90年代以来,对冲基金在全球范围内高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对冲基金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春天。
五、对冲基金的策略分类
最“古老”的策略——股票多空策略:基金经理通过做多和做空两种方式来投资股票和股票衍生物。投资决策通过很多投资流程来达成,包括定量和定性基本面分析。
投资策略可以是广泛分散型,或者专注于某些特定产业。不同的基金在净敞口,融资杠杆,持有期,股票公司市值集中,和持有股票价格范围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股票对冲经理通常有至少50%或全部的资金投资于股票,包括做多和做空。
最“信息”的策略——事件驱动策略:基金经理持有公司股票并参与或将参与公司的各种交易,包括但是并不局限于下面这些:并购,重组,财务危机,收购报价,股票回购,债务调换,证券发行,或者其他资本结构调整。持有的证券可以从资本结构中最优先到最从属的证券,经常还包含一些衍生证券。
事件驱动策略的风险对股票市场,信用市场,以及公司特殊的发展各种因素都敏感。投资理念通常来自基本面的特点(而不是数理分析),投资理念的实现取决于预测的独立于现有资本结构以外的事件的发展结果。
最“广泛”的策略——宏观策略:基金经理运用很广泛的策略进行交易,投资理念在于经济指标的变动方向以及其对股票,固定收益产品,货币和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基金经理运用各种投资技术,包括人为决策和系统决策,结合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宗旨,数理或者基本面分析,长短持有期结合。
尽管有些策略运用相对价值技术,宏观策略与相对价值策略的根本区别是宏观投资理念是预测未来的证券的走势,而不是实现证券间的价格差异。
同样的,尽管宏观和股票对冲经理都持有股票,宏观经理的投资理念是预测相关的宏观经济指数对证券的影响,而股票对冲经理的投资理念的核心是公司的基本面特点。
最“谨慎”的策略——相对价值策略: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是多个证券之间的价值关系的分歧。基金经理运用一系列的基本面和数理分析技巧去实现自己的投资理念,投资的资产也广泛到包括股票,固定收益资产,金融衍生物和其它的证券形式。
固定收益套利策略通常由数理分析推动来衡量资产之间的现有关系,或者寻找出证券之间的风险调整利差带来的具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相对价值的投资可能还涉及一些公司交易,但是和事件驱使策略不一样的是,相对价值的投资理念的实现是相关证券之间的价值分歧,而不是公司交易的结果。
最“分散”的策略——管理期货策略:该策略是指通过商品市场、期货市场和期权市场来管理资产。由于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有较大的不同,管理期货基金难以像股票市场基金一样采取传统基本面分析的单向做多,长期持有的策略,而是交易策略的模型化和系统化。该策略主要依靠复杂的交易模型来决定他们的买卖,分为两类系统型和随机型。系统型主要依靠专用的模型(大多数的模型是基于历史价格数据和基本经济变量),通过模型掌握潜在的价格和波动趋势来指导投资。随机型并不直接遵循模型,而是预留了人为判断的空间,主要依赖个人的交易经验或是对市场的直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