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近日,某股份制银行的工作人员透露,银行招人时“嫌贫爱富”是业内潜规则,按照人脉或社会资源等背景招人也并不避讳。
近年来,各大银行高管离职成风、“降薪潮”的消息此起彼伏,银行业的日子似乎没有以前好过了。面对越来越大的揽储压力,银行使出浑身解数,在员工招聘环节就提出附加条件。
“存两个亿再来上班”
既然招聘和存款挂钩,要进银行上班,需要存多少钱?有员工表示,自己所在银行目前需要2亿元。
事实上,“存款挂钩招聘”并非新鲜事,而是银行业内公开的秘密。银行员工拼爹拼妈拼亲戚甚至拼男友的情况由来已久。
有业内人士甚至表示, 有些公开招聘只是走走过场,打打掩护,只要人才能拉到存款,就是最大的“特长”。
2014年,若要在总部位于北京的股份制银行找份以工作为目标的实习,要求上千万元的存款规模。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而言,几乎不可能有这么多存款,只能指望父母。
也就是说,父母在银行的存款多少,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进入银行实习、工作的机会大小。
有网友曾将银行面试题发到了微博上:“这次你面试的是客户经理岗,那如果你入职了,你有没有信心在3个月到半年的时间达到日均3000万的存款?”
即使在外资金融机构,同样存在借招聘揽储情况。
北京某大学金融专业毕业的杨惠,曾在大三时满怀着到外资金融机构求职的憧憬、一路过关斩将拼抢宝贵的实习岗位,最后一环却遭遇“拼爹门槛”:想成功当上渣打银行“实习体验生”,父母必须先存入人民币50万元成为银行VIP客户。
“给你存款,为我安排一个员工”
通过招聘揽储是“人带来存款”,还有一种招聘潜规则是“存款带来人”。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公款体量大、来源稳定,是各大银行争抢的“大蛋糕”。有公款存储决定权的领导干部是各家银行重点“公关”对象。
据多地纪委办案人员介绍,除高档宴请、安排旅游等常规手段外,更隐蔽的是银行安排公款单位领导的配偶、子女或其他利益关系人到银行任职,能带来大笔存款的还能得到超常规提拔使用,每年可获取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绩效收入。
部分企业在选择某支行或分行存款时,有时会提出我给你至少多少存款、多少业务,是否可以给我安排一个员工 。其工作就是维护对应企业关系以及少量日常工作。
多名银行业内人士透露,“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揽储,甚至提供支行行长、副行长、部门经理等领导岗位,只要揽储能达到一定金额,就能当上银行领导。
为何“嫌贫爱富”潜规则愈演愈烈?
显然,借招聘、转正揽储以及为存款大户提供聘任机会有损就业公平,这种越来越公开化、扩大化的“嫌贫爱富”,也决然不是什么好现象。
我国《就业促进法》明文规定: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
但不可忽视的是,这种公然违背法条的现象仍愈演愈烈,从幕后走向台前。
除招聘环节外,为拉到存款,银行还有别的招数,送手机充值卡、加油卡、购物卡等促销活动五花八门,擅自提高存款利率与理财收益率、违规返现等一些不规范行为在中小银行的支行仍广泛存在。
这一系列现象将矛头对准我国的银行拉储盛行现象。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银行拉储盛行的根本原因在于发展模式落后,没有摆脱“存款立行”的传统思维。
但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删除了实施已有20年之久的75%存贷比监管指标。
也就是说,此前无论是季末存贷比考核还是从2011年开始的日均存贷比考核,都是银行重要的考核指标。
银行贷款总额比存款总额不能超过75%,银行在扩张贷款的同时又要降低存贷比,只能把分母做大,也就是多拉存款。
很长时间内,由于利率市场化尚未完全放开,银行缺乏通过正常渠道进行价格竞争的手段,而客户经理的出现则使银行把员工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进而产生各种“拉储”乱象。
问题来了:既然作为员工业绩考核标准的存贷比都取消了,为何揽储现象反而变本加厉?
一方面,取消存贷比,不可能马上就能改变积累多年的银行发展模式。退一步讲,即使废除存贷比,还有日均存款余额、存款偏离度指标等考核。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实现,银行竞争压力也在加大,不抢存款不行。
另一大方面,银行拉储之战背后是存款分流后的资金紧张和中长期贷款的猛增。
其一,互联网金融的挤压。余额宝等货币基金的兴起,对银行活期存款形成分流,银行出现存款分流后的资金紧张。
在流动性紧缺中越陷越深的局面,导致其吸存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员工的揽存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家里没点关系,实在是难以完成任务。”
其二,受益于政府出台的稳增长政策、以及专项金融债的配套贷款投放等政策措施,银行中长期贷款猛增。
显然,这一局面意味着实体经济获得信贷支持的能力、尤其稳定性大大提高,资金紧缺矛盾也将有所缓解。
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要看到银行中长期贷款占比过高,也有其危害性:
1.使银行资本充足压力加大,为监管指标达标带来较大困难;
2.在当前存款资金日趋分流和脱媒现实语境下,更会加剧银行资金运用困难和压力,使银行有陷入资金捉襟见肘之虞;
3.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资金期限错配,加大银行资金流动性风险。
为应对已冒出头的危害或潜在风险,银行想尽办法拉存款,存款就是安全感!
银监会已经发话了
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银行“桂圆”们面临着较大的揽储压力。但这并不是违背就业公平和企业信誉进行招聘的理由。
而且,这一行为无异于作茧自缚。
长期将揽储任务压在员工头上,导致揽储业绩成为主要标准,造成一线人才考核标准单一化。“因储设岗”,任意改变规则,将导致业务畸形化,潜伏着很大的资金风险,亦诱发诸多乱象。
当银行成为“拼爹”的战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也会无处安放。
针对吸收公款存款中存在的利益输送,证监会于6月26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吸收公款存款行为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
“不得通过安排公款存放主体相关负责人员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和其他直接利益相关人员就业、升职,或向上述人员发放奖酬等方式进行利益输送。”
从银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看,存贷比的取消,使简单的存贷款息差业务被削弱,愈发考验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与综合实力。
当前“战场”中,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挤破头地往前冲,企图从中分一杯羹,传统银行的地盘正在一点点地被侵蚀。激烈竞争中,求变求新才是出路。继续运用“人情”揽储无异于作茧自缚,对企业人才招纳、社会形象以及业务发展等均将带来损害。
正如某评论人士所言:传统银行如果还是停留在“揽储招聘”的阶段,恐怕就如同恐龙一般,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变化,会被未来的金融业态淘汰掉。
财经网(ID:caijingwangwx)出品,转载请联系授权。
(参考资料来源:证券日报、广州日报、国际金融报、新华社、济南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证券报、中新经纬、东方网、法制晚报、新京报)
财经网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