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徐家桥安置小区整洁美观
《中共绵阳市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指出,增强“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支持仙海区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仙海区首次被纳入绵阳市中心城区发展规划,作为“一核”的重要一极,将重点打造旅游度假产业。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文化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区党工委书记代宏表示,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乡村文明程度上下功夫,以多种活动为载体,培育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助推乡村振兴,构建旅游度假区软环境。
□贺银桦 吴成光 文/图
培育文明乡风提升文明素养
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为此,仙海区着力抓好农村人居环境和思想道德建设,以“十进”活动为载体,开展集中学习、座谈讨论、面对面宣讲活动,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家庭。
此外,该区充分发挥“农民夜校”“微型党课”的作用,组织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教育和“双创”(创建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文明新村)活动;建立健全村(居)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等群众组织;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宣传教育,“崇德向善”经典诵读和“善行义举榜”“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等系列活动,并评选表彰一批“诚信户”“诚信村社”“诚信企业”,广泛引导广大群众饮水思源,爱党爱国,自觉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先进典型学习,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每个人都是主人,一言一行都关乎景区形象,所以要不断提高文明素养。”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魏魁表示,仙海区正在辖区内开展“寻找新乡贤、学习新乡贤”活动,把德高望重的老人、心系故土的有识之士、道德模范、乡村教师、经济能人等有助于乡村治理的个体,纳入到乡贤群体中来,充分发挥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其成为社会稳定的维护者和乡村文化的弘扬者。此外,全区将从机关干部、退休教师、高校师生中组织志愿者到村上开展文化拓展活动,在寓教于乐中提高群众参与公共事务、遵守社会规则的文明素养。
培育良好家风弘扬仁孝文化
“目前我们正围绕‘沉香救母’的传说拍摄一部弘扬优良家风的文化专题片,大力宣扬仁孝文化。”仙海区宣传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向玳生介绍说,全区还以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创建,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评选表彰和“好家风好家训”“晒家规家训、讲我家故事”等活动为载体,设立“家风家规家训”展示墙,将好的家规家训编录成册,鼓励编写形式多样的家规家训,引导群众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积极营造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目前在仙海区,一批书香家庭、绿色家庭、平安家庭、勤劳致富家庭等特色家庭树立了标杆典型;“家规家风进万家”“村规民约全覆盖”工程,以家风化民风、民风促乡风,激发践行了家庭美德的内在自觉。
培育淳朴民风提升精神风貌
仙海区17个村(社区)像珍珠一般散落在仙海湖畔,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培育淳朴民风的基本要素。全区通过文化广场、文化家园、健身工程、文化活动室、农民图书屋、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等项目设施建设,广泛开展“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结对子、种文化”等文化惠民活动以及邻里节、读书征文、书画摄影、劳动技能比赛等文化娱乐活动,充分调动了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深入挖掘阐释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引导群众在节庆活动中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提升区域的文化品位上下功夫,大力扶持民间文艺社团、业余文化队伍,支持优秀戏曲曲艺、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鼓励支持图书馆、文化馆及文化企业、公益文化组织深入景区、基层开展流动服务,让基层文化阵地强起来。去年仙海区与绵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合作,开展地方历史文化和水文化资源挖掘工作,重点挖掘具有仙海特色的三种文化,即三国蜀道文化、沉香救母文化和仙海水文化。目前已经形成《仙海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及其旅游产品转化策划案》和《仙海水文化资源的挖掘及其旅游产品转化策划案》,编撰完成专著《仙海历史文化寻踪》,在环湖路景观中植入了蜀道故事、沉香救母等文化元素。《宝莲灯》中沉香救母的故事就源自仙海,目前正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
同时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支持农村优秀戏曲曲艺、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仙海区建立了文艺结对帮扶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
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美丽乡村的精神内核,是乡村精神文明的基石。“三风”不纯,再美的山水也缺乏灵气。“我们将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核心,带动全区乡村形成区域大景区模式,群众的法制观念、公民意识和文明素养要与景区发展水平相适应,打造旅游度假区软环境,营造山美、水美、人更美的浓厚氛围。”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董文彦说。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