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近日,红岭创投董事长周世平宣布清盘计划,引起了社会很大的关注。红岭创投曾是资深的网贷公司,在业界也是领头羊,目前累计融资总人数13万人,累计出借人数48万人,出借总金额4520亿元,在融资规模和参与人数上都是举足轻重的。红岭创投成立较早,经历了中国网贷行业相对完备的周期,是中国网贷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红岭创投遇到的问题和困境,很大程度也是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所面对的。
红岭创投的业务模式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是很鲜明的。一是风险分担机制,大多数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实行的是风险自担,互联网企业只是提供一个交易场所和融资配套服务,一旦出现违约,损失由投资人自己承担,而红岭创投则开创了由平台垫付,从而获取投资人的信任。在这种交易结构中,红岭创投实际上承担了融资担保的功能。二是投资标的方面,红岭创投的投资标的不少是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这些项目大都难以达到银行的放款要求,红岭创投则可以通过委托贷款的方式予以满足。而大多数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投资标的是小额、分散、众多的个人贷款。三是信贷的风控模式。红岭创投的风控是银行传统模式,每一笔交易有5道风险审查流程,对贷后项目进行5级分类,与互联网金融企业普遍采用的大数据风控模式相去甚远。红岭创投之所以采取这种风控模式,与其投资大标的有很大的关系。
红岭创投是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的时代产物,回过头来反思红岭创投的业务模式可以看出,红岭创投在互联网金融的名义下,做传统银行做的事情,但却缺乏银行的管理机制,在跨界中迷失了自我,最终不得不遗憾出局。红岭创投只是P2P大潮的一员,在P2P大规模暴雷之后,市场不断经受拷问,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什么?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应该如何共存?
互联网金融首先必须是金融,金融就必须首先做好风控,这是一个基本逻辑。红岭创投在风控上主要照搬银行的做法,从人员到制度,都是直接从银行“拿来”的,似乎很规范,但是忽略了一个事实,以传统银行的风控模式来做互联网金融,必须有相应的利差空间来吸收风险损失,对资金的成本和信贷定价的要求是相对较高的,在银行主导的融资的体系中,互联网金融企业似乎很难有这样的优势。从红岭创投的情况看,很多大的标的,往往达不到银行的授信要求,都是银行不愿做、不敢做的项目,最后都成了红岭创投的“香饽饽”,成就了其繁荣,也导致了其衰落。归根到底,红岭创投缺乏比银行更高明的风控手段和定价措施。监管层也注意到这一点,2016年出台政策对企业和个人借款额度进行了限制。
互联网金融企业不是取代传统金融机构,而是与传统金融互补、共生发展,这是在金融科技发展不断探索中逐渐清晰的一个规律性认识。这就需要在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之间有一个大致的分工,相互协作,形成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从互联网企业运营模式看,成功企业的客户群往往是定位比较准确的,大都集中在个人贷款,包括消费贷款和经营贷款等,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通过建立数量模型来测度风险,从而进行授信和确定贷款利率,金融科技企业在这方面有流量的优势。而金融机构则有资金的优势,因此,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大都通过发行ABS在银行间市场来筹集资金,再把这些钱放给个人客户。如果互联网企业与银行开展同质业务,那么最终定位的客户群将与银行相同,不可避免地要与银行展开竞争,互联网企业几无神算。
在互联网金融寒潮下,只有“聪明”的企业才能度过寒冬,而这些企业都必须具有金融科技“基因”,充分发挥出互联网信息优势,而那些用监管套利来代替风险控制的企业,终究逃不脱出局的命运。
作者系金融学博士
(编辑:孙明胜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