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建设银行(601939)2018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财务回顾 2018年,全球经济总体延续增长态势,但增长势头有所放缓,经济增长同步性总体下降。美国经济增长较为强劲,但出现放缓迹象;欧元区经济增长势头持续放缓;日本经济波动性增大;英国经济持续低速增长,仍面临脱欧带来的不确定性。新兴经济体表现继续分化。受全球贸易摩擦及金融环境变化影响,金融市场波动有所加大,经济下行风险有所增加。
2018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继续优化。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升,进出口均保持较快增长,价格水平保持稳定。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6.6%;进出口总额较上年增长9.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较上年上涨2.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上涨3.5%。
中国货币市场、债券市场整体运行平稳,股市波动相对较大。货币市场利率下行,交易量较快增长;债券发行利率回落,发行规模较上年增加;股票市场指数下跌,成交量和筹资额同比减少;保险业资产增速有所放缓。
2018年,银保监会强监管系列举措持续发力,整治市场乱象和互联网金融风险,规范金融市场秩序;《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及配套细则落地,商业银行加快理财子公司布局,资管行业新格局开始形成;银行资本工具创新政策陆续出台,多元化的资本补充渠道助力银行业稳健运行。中国银行业规模持续增长,信贷质量基本稳定,市场流动性总体平稳,风险抵御能力不断增强。
本集团坚持稳健经营创新发展,经营业绩稳步提升。资产负债均衡增长,资本实现内生增长,资产质量稳固向好,盈利能力继续增强。
利润表分析 2018年,本集团盈利平稳增长,实现利润总额3,081.60亿元,较上年增长2.79%;净利润2,556.26亿元,较上年增长4.93%。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受益于生息资产规模适度增长、央行降准、资产收益提升及结构优化等因素,利息净收入较上年增加338.22亿元,增幅7.48%;
(2)克服市场环境及监管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信用卡、网络金融等业务手续费收入增速较快,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较上年增加52.37亿元,增幅4.45%;
(3)持续加强成本管理,优化费用支出结构,业务及管理费较上年增长5.08%,与效益增长保持匹配;成本收入比26.42%,较上年同期下降0.53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良好水平。本集团基于审慎原则,足额计提贷款和垫款损失准备,资产减值支出1,509.88亿元,较上年增长18.55%。
利息净收入2018年,本集团实现利息净收入4,862.78亿元,较上年增加338.22亿元,增幅为7.48%;在营业收入中占比为73.80%。
2018年,受央行定向降准影响,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加强资产负债定价管理和加大存款推动力度等措施,本集团生息资产收益率上升幅度高于付息负债付息率上升幅度,净利差为2.18%,同比上升8个基点;净利息收益率为2.31%,同比上升10个基点。
利息净收入较上年增加338.22亿元,其中,各项资产负债平均余额变动带动利息净收入增加232.18亿元,平均收益率或平均成本率变动带动利息净收入增加106.04亿元。
利息收入2018年,本集团实现利息收入8,110.26亿元,较上年增加608.72亿元,增幅为8.11%。
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金融投资利息收入、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存放同业款项及拆出资金利息收入占比分别为69.90%、21.23%、4.80%和2.96%。
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5,669.42亿元,较上年增加515.15亿元,增幅9.99%,主要是公司类贷款和垫款以及个人贷款和垫款的平均余额和收益率均有所提升,带动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实现增长。
金融投资利息收入金融投资利息收入1,721.47亿元,较上年增加14.34亿元,主要由于金融投资平均余额较上年增长0.62%,平均收益率亦较上年上升1个基点。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388.92亿元,较上年减少41.35亿元,降幅9.61%,主要是由于存款准备金率下降,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平均余额较上年下降10.69%。
存放同业款项及拆出资金利息收入存放同业款项及拆出资金利息收入239.96亿元,较上年增加87.17亿元,增幅57.05%,主要是存放同业款项及拆出资金平均余额较上年增长24.09%,平均收益率亦较上年上升70个基点。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90.49亿元,较上年增加33.41亿元,增幅58.53%,主要是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平均余额较上年增长65.94%,抵销了平均收益率下降带来的影响。
利息支出2018年,本集团利息支出3,247.48亿元,较上年增加270.50亿元,增幅9.09%。利息支出中,吸收存款利息支出占71.71%,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和拆入资金利息支出占15.44%,已发行债务证券利息支出占7.62%。
吸收存款利息支出吸收存款利息支出2,328.77亿元,较上年增加195.64亿元,增幅9.17%,主要是吸收存款平均余额较上年增长4.20%,平均成本率亦较上年上升6个基点。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和拆入资金利息支出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和拆入资金利息支出501.25亿元,较上年上升35.04亿元,增幅7.52%,主要是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和拆入资金平均成本率较上年上升23个基点,抵销了平均余额下降带来的影响。
已发行债务证券利息支出已发行债务证券利息支出247.35亿元,较上年上升48.48亿元,增幅24.38%,主要是合格二级资本债券、存款证等已发行债务证券平均余额较上年上升26.64%,抵销了平均成本率下降带来的影响。
向中央银行借款利息支出向中央银行借款利息支出156.71亿元,较上年上升11.85亿元,增幅8.18%,主要是平均成本率较上年上升22个基点。
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利息支出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利息支出13.40亿元,较上年下降20.51亿元,降幅60.48%,主要是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平均余额较上年下降54.19%,平均成本率亦较上年下降46个基点。
非利息收入2018年,本集团非利息收入1,726.13亿元,较上年增加34.10亿元,增幅为2.02%。
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26.20%。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018年,本集团加大市场创新和服务优化力度,加强客户拓展营销,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230.35亿元,较上年提升4.45%。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对营业收入比率为18.67%。
银行卡手续费收入461.92亿元,增幅9.35%,主要是信用卡发卡量、分期业务和消费交易额保持较快增长,相关手续费收入突破350亿元,增长超过15%。
电子银行业务收入185.85亿元,大幅增长98.96%,主要是本集团从服务客户全方位金融需求出发,加大网络金融的服务和应用推广力度,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用户数量持续增长,移动金融交易量快速提升。
代理业务手续费收入160.44亿元,降幅1.30%,主要是代理保险收入较上年有所下降。
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收入127.48亿元,增幅7.51%,主要是对基金、保险等资产托管规模持续提升,托管收入稳健增长;银团贷款牵头筹组及分销能力不断增强,银团贷款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结算与清算手续费收入121.01亿元,降幅8.40%,主要是受基础结算价格减免优惠、贸易融资规模下降等因素影响,单位人民币结算和国际结算收入下降。
理财产品业务收入111.13亿元,较上年下降44.55%,主要是受到资管新规实施和理财产品市场发行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
顾问和咨询费收入104.41亿元,增幅5.40%,主要是加大投资顾问领域的系统开发运用,提升投资研究能力,业务实现良好发展。
其他非利息收入其他非利息收入495.78亿元,较上年减少18.27亿元,降幅3.55%。其中,保险业务收入214.95亿元,较上年减少48.54亿元;投资收益145.86亿元,较上年增加81.75亿元,主要是根据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应用指南,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产生的利息收入,重分类至投资收益项目中;汇兑损益61.53亿元,较上年减少83.02亿元,主要是由于上年外汇业务量增长、外汇衍生交易估值增加导致基数较高。
业务及管理费2018年,本集团持续加强成本管理,优化费用支出结构,成本收入比26.42%,较上年下降0.53个百分点。业务及管理费1,672.08亿元,较上年增加80.90亿元,增幅5.08%。
其中,员工成本1,020.57亿元,较上年增加57.83亿元,增幅6.01%;物业及设备支出323.90亿元,较上年增加19.05亿元,增幅6.25%。
减值损失2018年,本集团减值损失1,509.88亿元,较上年增加236.26亿元,增幅18.55%。主要是发放贷款和垫款减值损失较上年增加196.56亿元;受表外业务信用减值损失增加影响,其他减值损失较上年增加45.48亿元。
所得税费用2018年,所得税费用525.34亿元,较上年减少36.38亿元。所得税实际税率为17.05%,低于25%的法定税率,主要是由于持有的中国国债及地方政府债券利息收入按税法规定为免税收益。
资产负债表分析 资产于2018年12月31日,本集团资产总额23.22万亿元,较上年增加10,983.10亿元,增幅为4.96%。其中,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发放贷款和垫款较上年增加7,909.57亿元,增幅为6.29%,考虑期初按新金融工具准则调整及加入应计利息因素,实际增加7,691.10亿元,增幅为6.12%;金融投资较上年增加5,332.61亿元,增幅为10.29%,主要是增持了中国政府债券,考虑期初按新金融工具准则调整及加入应计利息因素,实际增加4,476.90亿元,增幅为8.62%。受央行降准影响,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较上年减少3,553.93亿元,降幅11.89%。有计划地在期末增加流动性组合,存放同业款项及拆出资金较上年增加3,364.38亿元,增幅67.26%。相应地,在资产总额中,发放贷款和垫款净额占比上升0.71个百分点,为57.55%;金融投资占比上升1.19个百分点,为24.61%;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占比下降2.17个百分点,为11.34%;存放同业款项及拆出资金占比上升1.34个百分点,为3.60%。
发放贷款和垫款于2018年12月31日,本集团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137,830.53亿元,较上年增加8,796.12亿元,增幅为6.82%,主要是本行境内贷款增长推动。
公司类贷款和垫款64,976.78亿元,较上年增加541.54亿元,增幅为0.84%,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行业等领域。其中,短期贷款减少493.2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034.82亿元。
个人贷款和垫款58,398.03亿元,较上年增加6,459.50亿元,增幅12.44%。其中,个人住房贷款47,535.95亿元,较上年增加5,405.28亿元,增幅12.83%;信用卡贷款6,513.89亿元,较上年增加877.76亿元,增幅15.57%;个人消费贷款2,101.25亿元,较上年增加174.73亿元,增幅9.07%,主要是“快贷”个人自助贷款增加。
票据贴现3,083.68亿元,较上年增加1,858.73亿元,增幅151.74%,主要是为满足企业短期资金需求。
海外和子公司贷款和垫款11,004.06亿元,较上年减少431.63亿元,降幅3.77%。
本集团根据新金融工具准则要求,结合信贷资产质量的变化计提损失准备。于2018年12月31日,以摊余成本计量的贷款和垫款损失准备为4,176.23亿元。此外,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票据贴现损失准备为9.46亿元。
金融投资2018年,本集团按照年初既定的投资策略和风险政策稳步开展业务,积极应对境内外市场变动,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整体投资收益。于2018年12月31日,金融投资总额57,149.09亿元,较上年增加5,332.61亿元,增幅10.29%。其中,债券投资较上年增加5,460.47亿元,增幅11.58%,在金融投资总额中的占比为92.04%,较上年上升1.07个百分点;权益工具和基金较上年减少89.74亿元,占比为1.82%,较上年下降0.37个百分点;本行发行表内保本理财产品投资的存放同业款项、债券及信贷类资产等其他债务工具较上年减少38.12亿元,占比下降至6.14%。
债券投资于2018年12月31日,人民币债券投资总额50,089.14亿元,较上年增加5,347.53亿元,增幅为11.95%。外币债券投资总额达2,511.47亿元,较上年增加112.94亿元,增幅为4.71%。
金融债于2018年12月31日,本集团持有金融债券10,193.73亿元,包括政策性银行债券7,916.60亿元,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债券2,277.13亿元,分别占77.66%和22.34%。本集团按照谨慎合理原则,根据新金融工具准则,对信用风险无显著增加的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债券计提了减值准备。
应收利息根据财政部发布的《2018年度金融企业财务报表格式》规定,基于实际利率法计提的金融工具的利息包含在相应的金融工具账面余额中,并反映在相关主表项目中,不再单独列示“应收利息”项目。
抵债资产在收回已减值贷款和垫款时,本集团可通过法律程序收回抵押品所有权或由借款人自愿交付所有权,作为对贷款和垫款及应收利息损失的补偿。于2018年12月31日,本集团的抵债资产为31.10亿元,抵债资产减值准备余额为11.65亿元。
负债于2018年12月31日,本集团负债总额21.23万亿元,较上年增加9,025.43亿元,增幅4.44%。
其中,吸收存款余额17.11万亿元,较上年增加7,449.24亿元,增幅4.55%,考虑加入应计利息因素,实际增加5,676.75亿元,增幅为3.47%;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和拆入资金18,476.97亿元,较上年增加1,270.63亿元,增幅7.38%;已发行债务证券7,757.85亿元,较上年增加1,792.59亿元,增幅30.05%,主要是发行了两期境内二级资本债券共计830亿元;向中央银行借款余额5,543.92亿元,增幅1.30%。相应地,在负债总额中,吸收存款占比为80.58%,较上年上升0.08个百分点;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和拆入资金占比为8.70%,较上年上升0.24个百分点;已发行债务证券占比为3.66%,较上年上升0.73个百分点;向中央银行借款占比为2.61%,较上年下降0.08个百分点。
吸收存款于2018年12月31日,本行境内公司存款86,673.22亿元,较上年下降0.39%,主要是受第三方支付备付金存款集中交存央行影响,公司定期存款有所下降;本行境内个人存款77,711.65亿元,较上年增加6,653.52亿元,增幅9.36%,在境内客户存款中的占比上升2.32个百分点至47.27%;海外和子公司存款4,929.42亿元,较上年减少641.27亿元,在吸收存款总额中的占比为2.88%。境内活期存款91,257.88亿元,较上年增加2,324.54亿元,增幅2.61%,在境内客户存款中的占比为55.51%;定期存款73,126.99亿元,较上年增加3,993.48亿元,增幅5.78%,在境内客户存款中的占比较上年提高0.75个百分点至44.49%。
已发行债务证券本行未发行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17年修订)》、《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8号—公司债券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的规定需予以披露的公司债券。
股东权益于2018年12月31日,本集团股东权益19,915.94亿元,较上年增加1,957.67亿元,增幅10.90%,主要是由于未分配利润增加1,039.51亿元,考虑期初按新金融工具准则调整因素,实际增加2,152.18亿元,增幅为12.12%。由于股东权益增速超过资产增速,总权益对资产总额的比率上升0.46个百分点,达到8.58%。
资产负债表表外项目本集团资产负债表表外项目包括衍生金融工具、承诺及或有负债。衍生金融工具主要包括利率合约、汇率合约、贵金属合约等。承诺及或有负债主要是信贷承诺、经营租赁承诺、资本支出承诺、证券承销承诺、国债兑付承诺及未决诉讼和纠纷。信贷承诺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已审批并签订合同的未支用贷款余额及未支用信用卡透支额度、财务担保及开出信用证等。于2018年12月31日,信贷承诺余额28,487.24亿元,较上年减少1,804.48亿元,降幅5.96%。
现金流量表分析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158.31亿元,较上年增加5,367.41亿元。主要是发放贷款和垫款净增加额较上年下降;由于受降准影响,存放中央银行和同业款项较上年减少较多。
投资活动所用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所用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697.79亿元,较上年增加2,723.23亿元。主要是由于投资收回的现金减少,投资活动现金流入下降较多。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89.21亿元,较上年增加201.29亿元,主要是发行债券收到的现金增加。
重要会计估计、判断及会计政策变更 本集团编制财务报表需要管理层做出判断、估计和假设。这些判断、估计和假设会影响到会计政策的应用以及资产、负债和收入、费用的列报金额。受估计及判断影响的主要领域包括:金融资产的分类、预期信用损失的计量、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所得税、退休福利负债、合并范围等。上述事项相关的会计估计及判断。
由于本行已转让所持27家村镇银行全部股份,2018年度财务报表合并范围不再包括村镇银行。
本集团采用了财政部于2017年修订颁布的新金融工具准则,该准则的首次执行日为2018年1月1日。该变化构成了会计政策变更,且相关金额的调整已经确认在财务报表中。
本集团未在以前期间提前采纳新金融工具准则。根据新金融工具准则的过渡要求,本集团选择不对比较期间信息进行重述。
本集团于2018年1月1日采用新金融工具准则,与按修订前金融工具准则编制的2017年12月31日的财务报表相比,本集团股东权益减少194.51亿元。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差异本集团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及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中列示的截至2018年12月31日止年度净利润和于2018年12月31日的股东权益并无差异。
业务回顾 本集团的主要业务分部有公司银行业务、个人银行业务、资金业务和包括海外业务及附属公司在内的其他业务。
2018年,本集团公司银行业务实现利润总额741.68亿元,较上年下降10.34%,占本集团利润总额的24.07%;个人银行业务实现利润总额1,397.34亿元,较上年增长1.45%,占本集团利润总额的45.34%,较上年下降0.61个百分点;资金业务实现利润总额847.35亿元,较上年增长55.14%,占本集团利润总额的27.50%,较上年上升9.28个百分点。
公司银行业务 公司存款业务2018年,本行持续夯实客户基础,公司存款保持基本稳定。于2018年末,本行境内公司客户存款86,673.22亿元,较上年减少335.50亿元,降幅0.39%。其中,活期存款增长2.28%,定期存款减少5.51%。
公司贷款业务本行不断优化信贷结构,公司贷款稳步增长,资产质量保持基本稳定,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于2018年末,本行境内公司类贷款和垫款余额64,976.78亿元,较上年新增541.54亿元,增幅0.84%;公司类贷款和垫款不良率为2.60%,较上年微升0.02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行业领域贷款余额34,596.18亿元,较上年增加1,021.65亿元,增幅3.04%,余额在公司类贷款和垫款中的占比为53.24%;不良率保持在较低的0.92%。涉农贷款余额1.76万亿元。累计向3.3万家企业发放5,385亿元网络供应链融资,网络供应链合作平台达1,184家。房地产开发类贷款余额3,656.54亿元,较上年增加466.54亿元,重点支持优质房地产客户和普通商品住房项目。实施名单制管理,产能过剩行业贷款余额1,201.09亿元,较上年减少57.36亿元。严控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总量,监管类平台贷款余额1,309.26亿元,较上年减少398.99亿元。
普惠金融业务本行创新完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推动业务发展进一步提速。于2018年末,普惠金融贷款余额6,310.17亿元,较上年新增2,125.15亿元;普惠金融贷款客户数119.19万户,较上年新增47.74万户;四季度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5.29%,较一季度下降超1个百分点。本行已建立智能控险体系,实行数字化、全流程、精细化风险管控,为普惠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专栏:构筑普惠金融战略体系,破解小微企业服务难题2018年,本行率先将发展普惠金融作为全行战略进行部署安排,全面规划布局,制定了普惠金融战略三年规划。纵横双向协同发力,精准配置资源,优化配套政策,加速完善服务组织体系,形成全行、全员、全渠道推进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局面。实现普惠金融事业部在一、二级分行全覆盖,累计组建小企业中心288家;开展基层机构特色化布局,挂牌784家普惠金融特色网点;深化网点提能,开办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网点占比达92.08%。
运用金融科技,坚持创新驱动,打造普惠金融“建行模式”。推进批量化获客、精准化画像、自动化审批、智能化风控、综合化服务,实行小微企业融资“正面清单”,实现“一分钟”融资、“一站式”服务、“一价式”收费的“三个一”客户信贷体验。持续丰富服务于小微企业的“小微快贷”产品体系,提高场景化、定制化创新能力,满足不同类型客户需求,为广大小微企业提供更匹配、更便捷的服务。截至2018年末,“小微快贷”累计为55万客户提供了超过7,100亿元贷款。
面向小微企业推出“惠懂你”,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运用行内外数据,精准对接客户需求,形成银行与客户双向互动的新型银企沟通方式,提升客户综合服务获得感。截至2018年末,平台交付市场仅三个多月,下载量即突破260万次,访问量达620万次。
拓展普惠金融服务内涵外延,打造普惠金融新生态。推动建行大学金智惠民工程落地,实施普惠金融创业者培训计划。推动产学研跨界协同,研究发布中国普惠金融蓝皮书、“建行新华普惠金融—小微指数”,首次构建我国普惠金融“晴雨表”。建设“劳动者港湾”,开放网点共享空间1.4万个。
2019年,本行将继续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战略实施,健全经营机制,优化产品体系,强化智能控险,推动金融服务惠及更广泛的客户群体。
机构业务本行在同业中率先独家推出“智慧城市政务服务平台”,搭建从基层老百姓到源头政府客户的桥梁,打造政务服务“样板间”,目前平台已在38个省市/地区上线投产。同业首创“宗教事务综合管理平台”,累计发行宗教联名卡1,930多万张,电子功德箱覆盖600余家宗教场所。服务民生履责担当,独家冠名支持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融社保卡累计发卡量达1.25亿张,并在银行业中率先推出“电子社保卡”。独家参与财政部“公务之家”试点,打造公务员客群生态圈,成功中标代理中央财政授权支付业务资格,与工信部独家合作财务共享中心项目。参与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解决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融资问题。成功营销北京交通大学住房租赁项目并成功开启战略合作。与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厦门大学、贵州大学等重点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国际业务本行在同业中率先建立区块链贸易金融平台,系统内近40家境内外机构参与,并与20家同业签订合作协议;截至2018年末,该平台累计交易金额超过2,000亿元。积极推进“跨境e+”与海关“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对接,为外贸企业提供全流程线上金融服务。
依托大数据技术,首创“跨境快贷”系列产品,为小微外贸企业提供纯信用、全线上的融资服务。人工智能审单项目在业内实现零的突破,第一期功能成功试点上线。
跨境人民币业务取得佳绩。英国、瑞士、智利三家人民币清算行稳步发展。英国人民币清算行清算量累计突破30万亿元,继续保持亚洲以外规模最大的人民币清算行。积极拓展离岸人民币客户基础,离岸市场人民币做市报价能力进一步提高,本行在香港、台湾和韩国市场人民币业务做市商地位进一步稳固。境外代理行及清算服务网络日臻完善。截至2018年末,与1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建立联系,基本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立阿联酋迪拉姆等14种小币种账户,推动人民币与“一带一路”国家小币种直接交易市场的发展。
2018年,本行国际结算量1.11万亿美元,境内外跨境人民币结算量2.76万亿元。境内国际收支客户数达10.08万户,其中“跨境e+”平台客户数达到5.49万户,较上年增长334.45%;跨境人民币结算客户2.74万户,较上年增长20.25%。
资产托管业务本行多策并举推动托管业务营销拓展,加强托管产品创新,优化运营模式,强化风控合规管理,托管运营中心顺利投产,托管运营能力极大增强。成功中标中央单位职业年金计划主托管人资格,与全球大型资产管理公司开展托管与外包业务合作,服务能力得到客户高度认可。中港基金互认代理业务和养老目标公募基金托管保持市场领先。于2018年末,全行托管规模达到12.22万亿元,较上年新增6,817.32亿元,增幅5.91%。其中,保险资产托管规模达到3.92万亿元,较上年新增3,627.12亿元,增幅10.19%。
结算与现金管理业务本行结算与现金管理业务持续稳健发展。创新推出“惠市宝—对公专业结算综合服务平台”,打造“监管易”多级资金监管模式,全面满足客户在专业市场、资金监管等领域的财资管理需求;完善全球账户信息报告体系,拓展全球资金收付功能,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全球现金管理服务;电子票据业务快速增长,电子缴税服务为客户带来更多便利。
于2018年末,本行单位人民币结算账户945万户,新增151万户;现金管理活跃客户216万户,新增53万户。
个人银行业务 个人金融业务2018年,本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积极推进零售优先战略,加快打造建行新零售,持续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实现客户最佳体验。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趋势,加大个人存款创新力度,加强表内表外资金统筹;依托金融科技提升投资理财资产配置能力,推出“龙财富”个人财富管理平台;加大移动支付和场景布局力度,打造“龙支付”企业级数字支付品牌;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搭建完善“裕农通”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县域普惠金融服务新生态。个人客户基础进一步夯实,于2018年末,个人有资产客户较上年新增3,600万人,个人客户金融资产较上年新增1.05万亿元。
个人存款业务本行加强金融科技应用,创新优质高效的产品和服务,个人存款保持稳定增长。于2018年末,本行境内个人存款余额77,711.65亿元,较上年新增6,653.52亿元,增幅9.36%;其中,活期存款增幅3.21%,定期存款增幅14.32%。
个人贷款业务本行不断创新个贷产品,增强领先优势。于2018年末,本行境内个人贷款余额58,398.03亿元,较上年新增6,459.50亿元,增幅12.44%。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要求,严格执行差别化信贷政策,重点支持居民购买自住房需求。个人住房贷款余额47,535.95亿元,较上年新增5,405.28亿元,增幅12.83%,余额居同业首位。个人消费经营类贷款业务保持创新领先性,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推动业务转型发展。“快贷”电子渠道个人自助贷款余额1,899.34亿元,线下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01.91亿元,个人助业贷款余额372.87亿元,个人支农贷款余额27.56亿元。
借记卡业务本行注重夯实借记卡业务基础,加大移动支付领域创新,服务百姓衣食住行民生领域。
于2018年末,借记卡在用卡量10.41亿张,其中,金融IC卡在用卡量5.59亿张。全年借记卡消费交易额21.00万亿元,同比增长36.37%。“龙支付”业务不断优化升级,累计客户数8,502万户,全年累计交易量3.16亿笔,品牌形象和业务规模同业领先。
信用卡业务本行不断优化信用卡业务经营结构,稳步增强服务能力。积极拓展年轻客群、优质潜力客户,开展代发工资客户综合营销,创新推出JOY卡、优享卡、MUSE卡、“龙卡贷吧”虚拟卡等新产品,客户质量、活跃度进一步提升。加强支付创新和移动支付绑定,盘活账户间的信息与资金交互,抢占支付市场主体地位。创新打造汽车消费金融生态圈,开拓教育、留学、医疗等细分市场,打造建行“家装节”品牌。依托“慧兜圈”平台推广美食、修车等180多项惠民服务行业应用项目,全方位渗透居民衣食住行消费场景。截至2018年末,本行信用卡累计发卡12,140万张,净增1,447万张;全年实现消费交易额29,927.36亿元,较上年多增3,738.24亿元,增幅14.27%;贷款余额达6,513.89亿元,客户总量、贷款余额和资产质量等核心指标继续保持同业领先。
私人银行业务本行私人银行业务实现稳定增长。依托金融科技打造具有市场领先优势的移动私行,推出手机银行私人银行专版;构建“为客户配置资产”产品体系,大力推进财富顾问服务,家族信托新签约委托金额261亿元,资产配置规模248亿元,创新开展家族办公室服务。
于2018年末,私人银行客户金融资产(AUM)达13,485.12亿元,较上年新增1,889.82亿元,增幅16.30%。私人银行客户数量127,211人,较上年新增17,009人,增幅15.43%。
委托性住房金融业务本行顺应国家加大公积金资金运用的政策导向,创新委托性住房金融业务服务模式,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市场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于2018年末,住房资金存款余额7,998.66亿元,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2,103.06亿元。支持中低收入居民购买自住房需求。
专栏:零售转型近年来,本行坚持零售优先,整合业务资源,形成零售和对公业务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聚焦“开放共享、价值共赢、数字互联和以客户为中心”,推动零售业务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加快打造建行新零售。
以服务和提升客户价值为核心,打造卓越的客户关系。发挥集团优势,推行个人客户星级服务和个人客户综合服务方案,实现客户分层分类经营,提升私人银行和中高端客户差别化服务水平。积极践行普惠金融,推出个人客户综合积分服务回馈大众;创新“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模式,裕农通服务点15万个。善融商务电商扶贫获准加入商务部“电商扶贫联盟”,扶助范围覆盖全国845个贫困县。积极服务智慧城市建设、融入智慧政务平台,加快跟进公共服务、公交出行、生活缴费、商户消费、社区居家等场景布局,场景化输出金融服务。
充分发挥传统优势,为个人客户提供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顺应利率市场化趋势,聚焦生活场景,利用支付结算网络吸收低成本资金;加强表内表外资金统筹,优化灵活定价策略,创新和丰富零售负债产品体系,个人存款余额77,711.65亿元。推出“龙财富”品牌,统筹银行理财、保险、基金、贵金属等投资理财产品销售。巩固国内最大零售信贷银行地位,个人贷款余额58,398.03亿元。创新住房租赁业务新模式,打造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平台上线房源超过1,000万套。抢抓消费金融机遇,推动个人消费信贷快速发展,信用卡业务同业领先。
加快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打造智能手机银行,手机银行客户突破3亿人。打造“龙支付”品牌,并基于龙支付推出虚拟信用卡产品“龙卡贷吧”,实现极速申请、即申即用,移动支付核心指标同业领先。加强境内外零售业务联动,推进“新一代”对私核心业务系统海外上线。推出个人客户智能直营等业务。推进企业级客户服务集约化、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发展,“云客服”平台引领同业。
资金业务 金融市场业务2018年,本行稳步开展金融市场业务,在提升交易能力、优化产品结构、夯实客户基础、搭建渠道平台、强化风控合规等方面持续发力,关键业务指标继续保持同业领先,市场竞争力稳步提升。
货币市场业务本行坚持稳健审慎与主动经营相结合的业务策略,合理平衡本外币头寸,保障全行流动性安全。人民币方面,把握市场资金波动规律,加强前瞻性预判,确保头寸平稳,提高资金运用收益。外币方面,密切关注全球市场流动性情况,特别是贸易摩擦、美联储加息引起的市场变化,合理摆布资金融入融出期限,确保流动性安全。
债券投资业务本行积极应对内外部经营形势变化,合理平衡投资组合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人民币方面,坚持价值投资导向,加强市场走势研判,不断优化组合结构,加强总分行业务联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实现全行收益最大化。外币方面,结合全球市场利率走势,主动调整组合结构,提升整体收益。
代客资金交易业务本行继续加强代客资金交易业务的做市报价、客户拓展及合规管理工作,代客资金交易业务稳健运行。加强自律,遵守监管规定,首批签署了全球外汇市场准则和中国外汇市场准则的声明;积极拓展客户群体,客户数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18年,代客资金交易业务量4,256.39亿美元,汇率业务做市交易量3.05万亿美元,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综合排名保持市场前列。
贵金属及大宗商品业务本行持续丰富产品线,贵金属及大宗商品业务合规稳健发展。业内首创铂金租借产品;创新推出预付款远期业务,将大宗商品类客户的融资与套期保值有机结合,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方案。全年贵金属交易总量56,617吨;个人交易类贵金属及大宗商品客户达3,926万户。
资产管理业务本行主动适应新的监管导向,加快资产管理模式转型,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和资产结构。
净值型产品增长迅速,全年发行净值型产品192只,2018年末余额2,996.24亿元,较上年新增2,975.09亿元。对私产品占比大幅提升,对私理财余额16,843.29亿元,占比76.96%。
资产结构更趋优化,期限错配情况明显改善。标准资产配置大幅提升,标准资产余额8,138.10亿元,占总资产的36.82%,较上年新增1,398.86亿元,增幅20.76%。强化集团资管协同发展,启动“大资管家”系统建设。建信理财子公司设立首家获银保监会批复。2018年,本行自主发行各类理财产品75,191.23亿元,有效满足客户投资需求。其中,当期保本理财产品发行1,222只,发行金额7,857.73亿元,非保本理财产品发行10,075只,发行金额67,333.50亿元;当期保本理财产品到期1,641只,到期金额7,966.83亿元,非保本理财产品到期8,794只,到期金额66,160.42亿元。于2018年末,理财产品余额21,883.03亿元,其中存续保本理财产品344只,存续金额3,417.79亿元,较上年减少126.57亿元,存续非保本理财产品4,598只,存续金额18,465.24亿元,较上年增加1,157.03亿元。
投资银行业务本行依托金融科技赋能,为企业提供“融资+融智”全面金融解决方案,实现交易服务类中间业务收入50.92亿元。2018年,为实体经济提供直接融资服务1.40万亿元,其中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4,265.33亿元,同比增长6.65%;期数622期,同比增长25.66%。
加大民营企业支持力度,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W),承销民企债券存续余额1,603.67亿元,年度承销规模583.10亿元,民企债券存续余额和年度承销规模市场领先。依托财务顾问智能服务系统,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报告、风险评估、财务自动诊断等服务,实现财务顾问收入34.80亿元,较上年增长8.40%。发挥广东、上海并购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并购重组财务顾问收入较上年翻番,达6.31亿元。与国家发改委共同发起设立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充分运用股权融资手段支持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累计承办“双创”债务融资工具23亿元、扶贫票据60亿元。引导社会资金189亿元投入住房租赁市场,在住房租赁领域注册债券354亿元。成为首家取得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试点资产证券化成果的银行,累计为企业注册1,147亿元绿色债券项目。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为“走出去”优质中资企业发行超400亿美元境外债。发行6期对公信贷资产证券化共计508.55亿元,保持市场领先。
同业业务本行同业业务经营稳健。成功上线同业合作平台运营系统,零售智能风控等多项产品成功落地。同业业务系统功能进一步完善,手机端新增同业客户交易渠道,实现线上自助询报价。于2018年末,本行境内同业资产余额7,656.71亿元,较上年新增3,071.69亿元;同业负债(含保险公司存款)余额12,792.53亿元,较上年新增812.45亿元。
海外商业银行业务 本集团稳步推动海外业务发展和机构网络建设,不断拓宽服务渠道,丰富金融产品,提升全球化客户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2018年2月,本行新西兰分行开业。截至2018年末,本集团海外机构覆盖香港、新加坡、德国、南非、日本、韩国、美国、英国、越南、澳大利亚、俄罗斯、迪拜、台湾、卢森堡、澳门、新西兰、加拿大、法国、荷兰、西班牙、意大利、瑞士、巴西、开曼、爱尔兰、智利、印尼、马来西亚、波兰等29个国家和地区;本行全资拥有建行亚洲、建行伦敦、建行俄罗斯、建行欧洲、建行新西兰、建行巴西、建行马来西亚等经营性子公司,并拥有建行印尼60%的股权。2018年本集团商业银行类海外分支机构实现净利润79.99亿元,同比增幅11.17%。
建行亚洲中国建设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是香港注册的持牌银行,已发行及缴足资本65.11亿港元及176亿人民币。
建行亚洲拥有多功能牌照,服务范围以港澳地区为核心、辐射中国内地和东南亚。批发业务目标客户为本地蓝筹及大型红筹企业、大型中资企业及跨国公司,并为本土经营的优秀客户群体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在境外银团贷款、结构性融资等专业金融服务领域拥有丰富经验和传统优势,在国际结算、贸易融资、资金交易、大额结构性存款、财务顾问等综合性对公金融服务领域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建行亚洲是本集团在香港地区的零售及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下辖47家分行(含财富管理中心、个贷中心等)。于2018年末,建行亚洲资产总额3,950.08亿元,净资产548.33亿元;2018年净利润30.18亿元。
建行伦敦中国建设银行(伦敦)有限公司是本行2009年在英国成立的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2亿美元及15亿人民币。
建行伦敦致力于服务中资在英机构、在华投资的英国公司以及中英双边贸易企业,主营业务范围包括公司存贷款业务、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业务、人民币清算与英镑清算业务以及资金类金融产品业务等。于2018年末,建行伦敦资产总额48.28亿元,净资产35.97亿元;2018年净利润0.12亿元。
建行俄罗斯中国建设银行(俄罗斯)有限责任公司是本行2013年在俄罗斯成立的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42亿卢布。建行俄罗斯持有俄罗斯中央银行颁发的综合性银行牌照、贵金属业务牌照以及债券市场参与者牌照。
建行俄罗斯致力于服务在俄中资企业、俄大型企业以及从事中俄贸易的跨国企业,主营业务包括公司存贷款、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资金业务、金融机构业务、清算业务等。
于2018年末,建行俄罗斯资产总额25.44亿元,净资产6.20亿元;2018年净利润0.37亿元。
建行欧洲中国建设银行(欧洲)有限公司是本行2013年在卢森堡成立的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2亿欧元。建行欧洲以卢森堡为中心辐射欧洲大陆,下设巴黎、阿姆斯特丹、巴塞罗那、米兰和华沙分行。
建行欧洲重点服务于在欧大中型中资企业客户和在华欧洲跨国企业,主营业务范围包括公司存贷款、国际结算、贸易融资及跨境资金交易等。于2018年末,建行欧洲资产总额97.72亿元,净资产14.21亿元;2018年净利润0.35亿元。
建行新西兰中国建设银行(新西兰)有限公司是本行2014年在新西兰成立的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为1.99亿新西兰元。
建行新西兰拥有批发和零售业务牌照,提供公司贷款、贸易融资、人民币清算和跨境资金交易等全方位优质金融服务。于2018年末,建行新西兰资产总额52.50亿元,净资产9.90亿元;2018年净利润0.51亿元。
建行巴西中国建设银行(巴西)股份有限公司是本行2014年在巴西收购的全资子公司,其前身Banco Industrial e Comercial S.A.银行2015年退市并更为现名。
建行巴西经营公司贷款、资金、个人信贷等银行业务以及租赁等非银行金融业务。建行巴西拥有9家巴西境内分支机构及1家开曼分行。拥有5家全资子公司和1家合资公司,子公司提供个人贷款、信用卡和设备租赁等服务,合资公司主营保理和福费廷业务。于2018年末,建行巴西资产总额331.81亿元,净资产28.82亿元;2018年净利润负3.23亿元。
建行马来西亚中国建设银行(马来西亚)有限公司是本行2016年在马来西亚成立的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8.226亿林吉特;2017年6月正式开业。
建行马来西亚持有商业银行牌照,可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中马双边贸易企业及当地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全球授信、贸易融资、供应链融资,林吉特、人民币等多币种清算及跨境资金交易等多方位金融服务。于2018年末,建行马来西亚资产总额72.93亿元,净资产13.73亿元;2018年净利润0.16亿元。
建行印尼中国建设银行(印度尼西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在印尼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全牌照商业银行,注册资本为1.66万亿印尼盾,总部位于雅加达,在印尼拥有94家分支机构,网点覆盖印尼各大岛屿。2016年9月本行完成对印尼温杜银行60%股权的收购,并于2017年2月将其更为现名。
建行印尼致力于服务中国和印尼两国投资贸易往来,重点支持“一带一路”项目建设,深耕当地发展,服务印尼本地蓝筹企业,重点发展公司业务、中小企业业务、贸易融资、基建融资等业务。于2018年末,建行印尼资产总额76.86亿元,净资产12.24亿元;2018年净利润0.51亿元。
综合化经营子公司 本集团在境内外拥有建信基金、建信租赁、建信信托、建信人寿、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建信期货、建信养老、建信财险、建信投资、建银国际等多家子公司。2018年,综合化经营子公司总体发展良好,业务规模稳步扩张,受海外资本市场波动影响,利润有所下降但符合预期。于2018年末,综合化经营子公司资产总额4,744.79亿元,较上年增长7.37%;实现净利润56.02亿元,下降9.90%。
建信基金建信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5年,注册资本2亿元,本行、美国信安金融集团和中国华电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65%、25%和10%。经营范围包括基金募集、基金销售、资产管理等。
2018年,建信基金各项经营业绩再创新高。于2018年末,建信基金管理资产总规模达到1.62万亿元,其中公募基金规模为6,331.39亿元,居行业第3位;专户业务规模为4,640.24亿元,居行业第1位;旗下建信资本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达5,203.38亿元,居行业第1位。于2018年末,建信基金资产总额59.54亿元,净资产47.22亿元;2018年净利润11.46亿元。
建信租赁建信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注册资本80亿元,为本行全资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融资租赁业务,转让和受让融资租赁资产,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业务,接受承租人的租赁保证金,同业拆借,向金融机构借款,境外借款,租赁物变卖及处理业务,经济咨询,在境内保税地区设立项目公司开展租赁业务,为控股子公司、项目公司对外融资提供担保等。
2018年,建信租赁围绕飞机租赁、绿色租赁、民生服务三大特色品牌和城市综合基础设施、高端装备制造业等六大优势领域,创新产品服务,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实力。积极稳妥拓展海外业务,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风险防控主动有效,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实现公司业务高质量发展。于2018年末,建信租赁资产总额1,473.86亿元,净资产144.72亿元;2018年净利润13.15亿元。
建信信托建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重组设立于2009年,注册资本15.27亿元,本行、合肥兴泰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67%、33%。主要经营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固有业务。信托业务主要是单一资金信托、集合资金信托、财产信托、股权信托和家族信托,信托财产的运用方式主要是贷款和投资。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是财务顾问、股权信托、债券承销。固有业务主要是自有资金的贷款、股权投资、证券投资。
2018年,建信信托主动加强规范经营,积极实践创新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
于2018年末,建信信托受托管理资产规模14,039.39亿元,资产总额222.73亿元,净资产135.81亿元;2018年净利润20.56亿元。
建信人寿建信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注册资本44.96亿元,本行、中国人寿(601628)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锦江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华旭投资有限公司分别持股51%、19.9%、14.27%、5.08%、4.9%和4.85%。建信人寿主要经营范围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各类人身保险业务以及上述业务的再保险业务等。
2018年,建信人寿业务结构优化,财务效益持续向好,业务规模、净利润等核心指标位列银行系同业首位。于2018年末,建信人寿资产总额1,324.28亿元,净资产104.29亿元;2018年净利润6.15亿元。根据会计准则要求,建信人寿2018年尚未实施新金融工具准则。
中德住房储蓄银行中德住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4年,注册资本20亿元,本行和德国施威比豪尔住房储蓄银行股份公司分别持股75.10%和24.90%。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开办吸收住房储蓄存款、发放住房储蓄贷款、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发放国家政策支持的保障性住房开发类贷款等业务,是一家服务于住房金融领域的专业商业银行。
2018年,中德住房储蓄银行业务稳步发展,住房储蓄产品销售279.50亿元。于2018年末,中德住房储蓄银行资产总额258.30亿元,净资产29.03亿元;2018年净利润负0.14亿元。
建信期货建信期货有限责任公司重组设立于2014年,注册资本5.61亿元,建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良友(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持股80%、20%。建信期货主要开展商品期货经纪、金融期货经纪、资产管理和期货投资咨询业务。建信期货下设全资风险管理子公司——建信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可从事仓单服务、定价服务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风险管理试点业务及一般贸易业务。
2018年,建信期货各项业务平稳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有所增强。于2018年末,建信期货资产总额69.96亿元,净资产6.77亿元;2018年净利润0.27亿元。
建信养老建信养老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5年,注册资本23亿元,本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分别持股85%、15%。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业务、企业年金基金管理相关业务、受托管理委托人委托的以养老保障为目的的资金以及与上述资产管理相关的养老咨询业务等。
2018年,建信养老提出“存房+养老”产品模式,开发安心养老综合服务平台暨建颐人生APP,发挥养老金融优势助力解决社会养老痛点难点问题。投资管理能力不断提升,投资业绩排名市场前列。职业年金市场拓展成效显著,在已公开招标的统筹区职业年金计划中全部成功中标。市场竞争力、影响力持续提高,管理资产规模达到4,420.86亿元。于2018年末,建信养老总资产为27.60亿元,净资产为22.75亿元;2018年净利润0.61亿元。
建信财险建信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注册资本10亿元,建信人寿、宁夏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银川通联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分别持股90.2%、4.9%、4.9%。建信财险主要经营机动车保险、企业及家庭财产保险及工程保险、责任保险、船舶及货运保险、短期健康和意外伤害保险,以及上述业务的再保险业务等。
2018年,建信财险业务发展良好。于2018年末,建信财险资产总额11.11亿元,净资产6.41亿元;2018年净利润负0.99亿元。
建信投资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注册资本120亿元,为本行全资子公司。
主要业务包括开展债转股及配套支持业务、依法依规面向合格社会投资者募集资金用于实施债转股、发行金融债券专项用于债转股等。
建信投资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截至2018年末,累计签署市场化债转股合作意向框架协议项目71个,签约金额7,233亿元,落地金额1,534亿元,均处于同业领先地位。于2018年末,建信投资总资产为327.60亿元,净资产为122.68亿元;2018年净利润0.62亿元。
建银国际建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注册资本6.01亿美元,为本行在香港全资拥有的子公司,旗下公司从事投行相关业务,业务范围包括上市保荐与承销、企业收购兼并及重组、直接投资、资产管理、证券经纪、市场研究等。
2018年,建银国际持续关注新经济发展机遇,支持国家战略发展,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各项业务平稳发展。证券保荐承销业务、并购财务顾问业务同业排名均居前列。于2018年末,建银国际资产总额840.85亿元,净资产97.49亿元。
村镇银行经财政部批准,本行2018年6月在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挂牌转让所持27家村镇银行全部股权。2018年8月,本行与受让方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及新加坡富登金融控股公司签署股份转让协议。经银保监会和27家村镇银行所在地监管机构批准,2018年12月完成村镇银行股权整体移交。股权转让有利于本集团优化资源配置,集中优势,依托金融科技和产品、服务创新,更好地促进“三农”经济发展。
地区分部分析 机构与渠道建设 本集团通过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自助设备、专业化服务机构和电子银行服务平台为广大客户提供便捷优质的银行服务。于2018年末,本行营业机构共计14,977个,其中境内机构14,946个,包括总行、37个一级分行、351个二级分行、14,110个支行、446个支行以下网点及1个专业化经营的总行信用卡中心,境外机构31个。本行附属公司18家,机构总计542个,其中境内机构358个,境外机构184个。
物理渠道2018年,本行渠道布局持续优化、覆盖范围不断拓展、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积极落实国家普惠金融发展要求,新设网点向县域倾斜,2018年新开业服务小微、三农、双创、扶贫攻坚的网点135个,进驻空白县域51个。进一步发挥旗舰网点的辐射带动作用,累计打造综合性网点旗舰店203个。自助渠道服务网络持续优化,在运行自助柜员机92,225台,投入运营自助银行28,238家,其中离行自助银行13,926家。截至2018年末,本行累计开业私人银行中心320家,配备人员2,091人;累计组建小企业经营中心288家;累计建成个贷中心超过1,500家。
积极推进渠道智能化转型。推广“龙易行”移动智能终端,累计实现账户业务、小微快贷等19类234项业务功能,通过移动服务填补网点服务空白或薄弱区域。生物识别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在支付结算、充值缴费等9大类近百项业务场景广泛应用人脸、语音等生物识别技术,覆盖全渠道。在“新一代”系统中新增及优化组合交易、多渠道预约预处理等463个功能点,提升业务办理效率,客户体验显著改善。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推进金库智能化创新。加快推进门店数字化,在10家分行投产8个集成数字化智慧银行网点和5个数字化展厅,为客户提供多渠道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
不断深化集约化运营。建行亚洲、建信人寿、中德银行等机构业务运营更加集约化,实现网点柜面、线上、中台机构、子公司及海外169类业务总行集中处理,较上年新增21类业务,业务量日均95万笔,峰值146万笔。持续完善云生产平台机制,探索以云生产模式处理行内对公外汇审核等业务,促进高效集约配置运营资源;创新推出“云宠物”应用,累计用户达384万人,客户粘度和活跃度显著增强。
积极建设“劳动者港湾”。本行大力推动网点服务资源开放共享,致力于为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交通警察等户外工作者等提供“歇脚地”“暖心窝”。截至2018年末,正式挂牌“劳动者港湾”14,307个,为公众提供饮水等便民服务,覆盖境内全部具备条件的营业网点,其中10,552个网点对外开放卫生间。“劳动者港湾”APP注册用户数约600万。
电子渠道2018年,本行加强金融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力度,变渠道服务为客户经营,打造全新“网上的银行”,渠道价值贡献全面提升,服务客户能力大幅增强。
移动金融手机银行引入语音识别技术,推出语音菜单导航、智能语音交互等服务;引入图像识别技术,增加刷脸绑定、社交网络分享等功能。推出以智能投顾为核心的个人财富管理平台“龙财富”,根据客户历史交易偏好进行投资推荐。
于2018年末,本行个人手机银行用户3.10亿户,较上年增长16.20%;企业手机银行用户数106万户,较上年增长77.67%。手机银行用户交易额58.24万亿元,交易量219.15亿笔。短信金融服务用户数达4.25亿户,较上年增长11.61%。微信银行关注用户数达8,900万户,其中绑定账户的用户数6,443万户,新增1,487万户;日菜单访问量突破500万人次,单条群发消息平均阅读量突破50万次,智能“小微”每日解答微信“粉丝”问题超100万次。
网上银行个人网银推出轻量版个人网银、新西兰版本海外个人网银、全新个人网银英文版、繁体版个人网银版本,进一步扩大客群范围。海外版企业网银已在27家海外机构布局。于2018年末,本行个人网银用户数3.05亿户,较上年新增3,427万户,增速12.66%;企业网银用户757万户,新增154万户,增速25.56%。网上银行用户交易额240.39万亿元,交易量224.80亿笔。
国际互联网网站国际互联网网站访问量维持历史高位。网站日均页面浏览量9,655万个,同比增长39.40%;网站注册会员累计达5,876万个,较上年新增1,074万个。推出营销型移动门户,打造无需登录、无需下载、全流程的线上营销服务闭环,支持产品服务和应用在移动端多入口、多场景的灵活部署。营销型移动门户访问成倍提升,移动门户日均页面浏览量1,011万个,同比增长5.13倍。
善融商务个人商城全新改版手机客户端,新增积分、微信等支付方式和贷款支付免验盾等功能,部署指纹支付、刷脸支付等应用,提升支付体验。企业商城新增触屏版,推出小微快贷支付服务,善付通推出供应商触屏版,并在个人手机银行部署入口。于2018年末,善融商务商户数5.62万户,注册会员2,645万名。
本行加大电商扶贫力度,加入商务部“电商扶贫联盟”,并入选国务院扶贫办电商扶贫经典案例。于2018年末,善融商务当年新增扶贫商户1,938户,累计入驻扶贫商户3,878户,扶助范围扩大至845个贫困县,全年扶贫交易额100.07亿元。
云客服本行积极顺应客户需求变化,把握金融科技发展趋势,部署贯穿客服业务全流程的智能客服机器人,电话、网络、移动在线等多渠道创新协同深化,企业级远程金融服务平台“云客服”建设引领同业。2018年,电话渠道服务客户5.13亿人次;智能渠道服务客户12.88亿人次,智能机器人服务占比达99.56%。
金融科技与产品创新 金融科技 2018年,本行发布金融科技战略规划,推进金融科技创新体制改革,运用金融科技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引领业务创新发展。
推进金融科技战略实施,构建技术与数据双轮驱动的金融科技基础能力,打造智慧金融与智慧生态内外发力的金融科技业务体系。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平台建设及业务场景应用,搭建一体化协同研发平台,打造企业级研发生态,推进金融科技研发模式转型。基于建行云搭建开放银行服务平台,通过标准、高效的方式,把本行的金融服务、数据服务嵌入第三方,将银行业务扩展到社会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
安全运行水平同业领先。信息系统全年运行稳定,重要系统交易峰值、交易金额、交易笔数、客户数、快捷支付占比等保持同业领先。“双十一”期间快捷支付交易峰值高达21,751笔/秒,本行支付渠道仍保持平稳畅通。全年累计发现和处置钓鱼网站9,000余个,保护密码被猜解的账户9万个,拦截风险事件5.6万起,保障了全行客户的资金安全。
专栏:金融科技促发展,开放共享建生态金融科技战略为本集团业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降低交易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推动普惠金融等领域作用凸显,更成为本行技术赋能、打造开放共享多行业生态圈的利器。
通过智慧金融建设,促进业务创新。以内部金融数据为基础,补充工商、税务等外部数据,建立多维客户画像,实现精准的客户识别、营销、授信、定价及风险管理,多维度分析客户产品需求,提供差异化、智能化与自助式的产品服务。建设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基于场景数据,推出垦区农户贷款、军转E贷等产品。推出“惠懂你”,为小微客户提供一站式贷款服务。在境外全面推广“新一代”应用,打造新一代境外全功能银行系统。推进集团一体化建设,中德住房储蓄银行核心系统并入“新一代”。
通过智慧生态建设,为社会赋能。以住房租赁服务平台为核心,打造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安心养老服务平台、公益教育服务平台,通过平台连平台的方式,赋能社会大众,提供金融与非金融服务融合的便捷场景。以智慧政务服务平台为核心,建设宗教事务服务平台、党群工作服务平台、退役军人服务平台等,赋能政府,构建公共服务生态体系。建设企业共享服务平台、企业采购服务平台,赋能企业,构建资源对接、互补、协作的企业服务共享生态圈。拓展生态获客新模式,通过住房租赁、安心养老、智慧政务等平台吸引更多客户。
通过科技能力建设,支持业务发展。建设公有云平台,上线云南政务等74个租户,拥有576万间接用户。建设人工智能平台,应用于客户营销、数字网点、智慧银行和渠道建设等场景。建设区块链服务平台,应用于贸易融资、住房租赁、药品监管、精准扶贫、农产品溯源等场景。建设大数据云服务平台,提升数据获取、整合、挖掘及成果共享的整体能力。全面应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用于账户开立、取款、客户识别等。
在金融科技战略的推进下,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推动本集团以创新的金融产品服务、开放的金融共享平台、普惠的金融发展模式全面提升金融供给质量,实现稳健经营和创新发展。
产品创新2018年,本行组织开展了“首届创新马拉松活动”,以创新实践推进住房租赁、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三大战略”,探索构建具有本行特色的创新孵化长效机制。2018年,本行共完成产品创新1,300余项、重点产品移植1,800余项。
推出住房租赁云平台,增加政府和企业长租房源供给。推出“善行宗教”综合服务项目,为宗教事务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推出企业智能撮合综合服务平台“建融智合”,实现业务发展新模式。推出区块链贸易金融平台,实现国内信用证、福费廷、国际保理、物流金融等产品端到端全流程在线处理。推出飞驰债券承分销全流程支持系统,强化了债券承分销业务的企业级管理和全流程系统化管控能力。
发布“建行新华普惠金融—小微指数”,成为首个全国性有影响力的银行业普惠金融指数和评价指标。推出“云税贷”,实现与国家税务总局及多省税务数据系统直连,实现对小微企业及企业主的需求精准匹配及风险准确判断。推出“龙财富”个人财富管理平台,强力整合金融、科技资源,打造新零售模式。推出私人银行家族办公室,为资产5亿元以上的客户提供家族财富管理与传承、家族治理、家族企业持续经营及社会慈善等综合服务。
推出年轻化客户经营服务体系,提高年轻客群粘性。
人力资源 于2018年末,本行共有员工345,971人,较上年减少1.89%(另有劳务派遣用工3,937人,较上年减少17.84%),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234,257人,占67.71%;境外机构当地雇员763人。此外,需本行承担费用的离退休职工为72,963人。
风险管理 2018年,本集团持续完善全面主动风险管理体系,在加强当期风险管理的同时,强化预期风险的管理,推进数字化、精细化风险管理,集团资产质量稳固向好,各类风险总体稳定,全面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有效保障了集团稳健经营和创新发展。
专栏:全面主动管控风险,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近年来,本集团围绕“国内最佳、国际一流”的风险管理目标,扎实推进全面主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2018年,全面主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全面主动管控风险。做实直营机构、境内分行、海外机构、子公司四大板块、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九大类风险及其他各类风险的管理,强化协同管控和差别化管理。主动设定风险偏好,完善管理框架,做实偏好传导机制;主动强化预期管理,强调关键指标的长期稳健协调;主动调整资产结构,强化资产质量、减值准备、经济资本的精细化管理;主动提升风险经营与选择能力,破解风险难题,履行国有大行责任;主动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增强风险管理的前瞻性、专业性和有效性。
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责任到位,推进精准认责,发挥责任认定对违规违纪行为的震慑作用。管理到位,开展境内分行和子公司督察,强化过程管理,实现从“被动控”向“主动管”转变。监督到位,加强外部监督、内审监督、二道防线监督结果应用,提高响应与整改效能。人员到位,强化岗位制衡,加强条线专业队伍建设。考核到位,完善全面风险管理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与KPI等考核体系挂钩。
夯实风险管理基础。搭建企业级风险预警体系,丰富风险管理工具箱,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成立风险计量中心,提升模型研发、部署和应用效率,健全风险计量体系。构建精细务实的风险政策和制度体系,建立全球风险报告机制和集团风险信息共享制度。
风险管理架构 本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由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高级管理层及其专业委员会、风险管理部门等构成。
本行董事会按公司章程和相关监管要求规定履行风险管理职责。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风险战略,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定期对整体风险状况进行评估。董事会定期审议集团的风险偏好陈述书,并将其作为风险管理架构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相应的资本管理政策、风险管理政策和业务政策等加以体现和传导,以确保本行业务经营活动符合风险偏好。监事会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及董事会、高管层履行全面风险管理职责情况进行监督。高管层负责执行董事会制定的风险战略,组织实施集团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本行首席风险官在职责分工内协助行长组织相应的风险管理工作。风险管理部是集团全面风险的牵头管理部门,下设市场风险管理部牵头管理市场风险。信贷管理部是全行信用风险、国别风险的牵头管理部门。资产负债管理部是流动性风险、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的牵头管理部门。内控合规部是操作风险、信息科技风险的牵头管理部门。公共关系与企业文化部是声誉风险的牵头管理部门。战略规划部是战略风险的牵头管理部门。其他类别风险分别由相应的专业管理部门负责。
本行高度重视子公司风险管理工作,定期监测子公司风险偏好执行情况,开展子公司全面风险评估,建立子公司风险管理集中报告机制,推动子公司持续完善公司治理,从源头上控制风险。子公司通过公司治理机制落实母行风险管理要求,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升合规经营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
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没有履行合同约定的对本集团的义务或责任,使本集团可能遭受损失的风险。
2018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经营环境,本集团推进全面主动风险管理,加大信用风险防控和化解力度,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完善信贷管理机制,资产质量稳中向好趋势巩固。
坚持推进信贷结构调整。落实国家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积极跟进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信贷资源优化配置,全面推进住房租赁业务,切实加大普惠金融、消费金融支持力度,持续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坚持贯彻零售优先,巩固基础设施领域传统优势;强化对重点领域、新兴业务实质性风险把控,促进信贷结构调整优化。
着力提升专业化管理能力。加强贷前准入环节风险识别和防范,提高贷中信贷审批和放款审核质量,推进贷后专业化和押品集约化管理,提升风险处置效能。强化金融科技应用,完善集团统一信用风险监控体系。不断提升信贷管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加强授信风险管控。充分发挥综合授信对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的平台作用,完善评估、评级、综合授信和信用审批制度流程。持续推进授信审批智能化建设,加强数据挖掘分析、信息系统应用,加强对授信审批决策支持力度。
提升风险计量能力。全面升级风险计量工具,研发新版小微贷款评分模型,优化境内金融机构评级模型、地方政府评级模型和风险限额模型等,加大对战略业务和重点风险领域的支持力度。搭建企业级全面风险监控预警平台,集中全行对公、个人条线预警规则和负面名单,建立配套管理制度,提升集团预警响应和应对质效。构建普惠金融风险防控新模式,强化线上控险,引导线上线下风控资源整合。
强化资产保全经营职能。树立集团一体化经营一体化处置理念,加大不良资产经营处置力度,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完善债委会工作机制,推进市场化债转股。加大表内外资产现金回收力度,提升价值贡献,推动资产保全业务高质量发展。
按五级分类划分的贷款分布情况2018年,本集团严格风险管理,提升信用风险管理主动性,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完善信贷机制流程,资产质量保持稳中向好。于2018年12月31日,不良贷款余额2,008.81亿元,较上年增加85.90亿元;不良贷款率1.46%,较上年下降0.03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2.81%,较上年下降0.02个百分点。
按行业划分的贷款及不良贷款分布情况2018年,本集团通过完善信贷政策制度、细化客户选择标准、坚持行业限额管理,持续优化信贷结构、切实服务实体经济。基础设施相关行业不良贷款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制造业不良贷款率上升91个基点;批发零售业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下降;个人贷款不良贷款率下降1个基点。
已重组贷款和垫款于2018年12月31日,已重组贷款和垫款余额58.18亿元,较上年增加18.17亿元,在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中的占比上升0.01个百分点。
逾期贷款和垫款于2018年12月31日,已逾期贷款和垫款余额1,757.21亿元,较上年增加98.49亿元,在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中的占比下降0.02个百分点。
贷款迁徙率信用风险集中程度2018年末,本集团对最大单一借款人贷款总额占资本净额的2.95%,对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总额占资本净额的13.05%。
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是指本集团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影响流动性风险主要因素和事件包括:流动性资产变现能力大幅下降、批发和零售存款大量流失、批发和零售融资的可获得性下降、融资期限缩短和融资成本提高、市场流动性状况出现重大不利变化、银行支付清算系统突然中断运行等。
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董事会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并授权下属专门委员会履行相关职责,审核批准流动性风险偏好和管理战略。高管层执行董事会制定的流动性风险策略,组织实施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监事会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牵头负责全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与各业务管理部门和分支机构相关部门组成执行体系,履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具体职责。各附属机构承担自身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体责任。
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和政策本集团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保证集团支付结算安全,总体策略是审慎性、分散性、协调性和多元化相结合。总行根据监管要求、外部宏观环境和本行业务发展情况,制定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和监测方法,拟定风险限额管理标准,实施日间流动性管理,定期进行集团压力测试,重检评估应急计划。
2018年,央行实施四次定向降准,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对流动性精准投放提出更高要求。本集团流动性风险管理坚持稳健审慎原则,健全制度框架,积极适应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节奏,前瞻应对内外部资金形势和资金形态变化,保持资金来源运用通道顺畅;细化现金流预测模型,丰富压力测试情景;借助金融科技和大数据应用,全面主动提升流动性管理精细化水平,确保集团支付结算安全。
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本集团每季度进行集团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以检验银行在遇到极端的小概率事件等不利情况下的风险承受能力,并根据监管和内部管理要求不断改进压力测试方法。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在多种情景压力假设下,本集团流动性风险始终处于可控范围。
流动性风险管理指标本集团采用流动性指标分析、剩余到期日分析和未折现合同现金流量分析衡量流动性风险。
市场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商品价格和股票价格等)发生不利变动而使本集团表内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本集团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2018年,本集团主动完善市场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夯实交易投资业务风险管理基础,积极应对汇市、债市、股市波动,有效防范风险交叉传染。建立全球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开展全球金融市场风险监控及报告,对突发事件和重大市场波动快速反应。建立市场风险管理督察机制和资管业务重点领域督导机制,构建交易投资业务关键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主动排查、预警和化解风险。将债券承销、托管类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范畴,强化对新产品、新业务和代理类业务的风险管理,实现跨业务板块风险偏好的统一和境内外管理的协同。严格执行资管新规,做实统一授信,加强穿透式管理,建立全流程风险管控机制。
市场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风险价值分析本行将所有表内外资产负债划分为交易账簿和银行账簿两大类。本行对交易账簿组合进行风险价值分析,以计量和监控由于利率、汇率及其他市场价格变动而引起的潜在持仓亏损。本行每日计算本外币交易账簿组合的风险价值(置信水平为99%,持有期为1个交易日)。
利率风险管理利率风险是指利率水平、期限结构等要素发生不利变动导致本集团银行账簿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遭受损失的风险。资产负债组合期限结构错配和定价基准不一致产生的重定价风险和基准风险是本行利率风险的主要来源,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相对影响较小。
本集团建立了利率风险管理框架,根据内外部管理需要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了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及相关部门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职责及报告路线,确保利率风险得到有效管理。本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是,根据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水平,在可承受的利率风险容忍度范围内,最小化利率变动引起的净利息收入降低额。
本集团综合运用利率敏感性缺口、净利息收入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方法计量、分析银行账簿利率风险。通过定期分析报告等形式提出管理建议,根据内外部管理需要采取措施,确保整体利率风险水平控制在设定的边界范围内。
2018年,本集团密切关注外部利率环境变化,加强动态监测与风险预判,通过及时调整资产负债产品组合和期限结构等措施,提高净利息收入水平,保持净利息收益率的稳定。
持续优化集团利率风险管理传导机制,统一集团利率风险偏好,强化海外分行和子公司利率风险限额管理。按照巴塞尔委员会和银保监会对利率风险的最新监管要求,进一步完善全行利率风险管理体制,从利率风险计量、监测和控制等方面提升精细化程度。报告期内,本集团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水平整体稳定,各项限额指标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于2018年12月31日,本集团一年以内资产负债重定价缺口为2,883.99亿元,缺口由负转正,较去年增加11,198.37亿元,主要是贷款及垫款较快增长所致。一年以上正缺口为16,504.49亿元,较去年减少8,226.19亿元,主要是一年以上定期存款增加所致。
利息净收入敏感性分析利息净收入敏感性分析基于两种情景,一是假设存放央行款项利率不变,所有收益率曲线向上或向下平行移动100个基点;二是假设存放央行款项利率和活期存款利率均不变,其余收益率曲线向上或向下平行移动100个基点。
汇率风险管理汇率风险是指汇率不利变动使本集团财务状况受到影响的风险。汇率风险主要源于本集团持有的非人民币计价的资产负债在币种间的错配以及金融市场做市而持有的头寸。本集团综合运用汇率风险敞口、汇率风险压力测试等方法计量、分析本集团的汇率风险,主要通过资产和负债匹配、限额控制和对冲手段控制和规避汇率风险。
2018年,本集团密切关注国际经济形势和全球金融市场变化,重点关注人民币汇率波动和新兴市场货币贬值趋势,提升对汇率风险的预判能力,实施对冲交易。加强汇率风险管理体制建设,完善汇率风险敞口计量规则,优化风险计量系统,汇率风险敞口计量的精细化程度和自动化水平有效提升。报告期内,本集团汇率风险敞口整体稳定,持续符合银保监会监管要求。
货币集中度于2018年12月31日,本集团汇率风险净敞口为757.38亿元,较上年增加144.11亿元,主要受利润增加和美元汇率波动因素影响。
操作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2018年,本集团强化违规损失统计和岗位管理,不断提升内部操作风险管理水平,推动管理工具应用,多措并举减少损失,满足内部风险管理和外部监管合规的要求。
加强监管处罚、信贷违规等违规损失统计分析,并开发相应系统功能,努力减少因违规导致的操作风险损失;重检和调整不相容岗位对照手册,增强岗位制衡水平;制定岗位轮换和强制休假重要岗位目录,强化内部控制能力;选取重点领域开展操作风险自评估工作,提升操作风险防控水平;持续推进“新一代”核心系统重要业务应急预案建设及相关演练,提升业务中断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反洗钱2018年,本集团遵循“风险为本”原则,严格落实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及其他相关监管要求,建立健全洗钱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客户身份识别、金融制裁合规和名单监控的管理力度。
强化对高风险业务和客户的事前管控,不断完善洗钱风险评估与控制体系。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有效发现洗钱线索。提升制裁合规风险机控能力,强化高风险国家(地区)客户制裁合规管控。持续开展反洗钱培训,加强面向公众的反洗钱宣传工作。稳步推进反洗钱专职人员队伍建设,专业化能力提升。
声誉风险管理 声誉风险主要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突发事件导致媒体关注或形成报道,可能或已经对银行形象、声誉、品牌价值造成负面影响或损害的风险。
2018年,本集团持续完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和机制,提高声誉风险管理水平。成立声誉风险管理专业处室,加强声誉风险管理组织保证和队伍建设;修订相关管理制度,明晰各责任主体分工;在开展声誉风险经济资本计量的基础上,应用管理工具对境内一级分行、海外分行、子公司开展声誉风险管理评价,评价结果纳入KPI考核;建立舆情应急响应工作群,以便发现舆情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化解处置;进一步加强总分行、母子公司、境内外分支机构的舆情监测联动,7×24小时监测各类媒体敏感信息。报告期内,本集团声誉风险管理水平稳步提升,企业形象和声誉得到有效维护。
国别风险 管理国别风险是指由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政治、社会变化及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拒绝偿付本集团债务,使本集团在该国家或地区的物理网点、机器设备等遭受损失,或使银行遭受其他损失的风险。
本行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将国别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运用评级评估、风险限额核定、压力测试、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一系列工具管理国别风险。2018年,本行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及时重检国别风险评级和限额,完善国别风险敞口监测机制,开展国别风险压力测试,定期发布国别风险评估报告,稳步提升国别风险抵补能力,为国际化经营提供稳健保障。
并表管理 并表管理是指本行对本集团及附属机构的公司治理、资本和财务等进行全面持续的管控,并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集团总体风险状况。
2018年,本行积极落实银保监会并表监管最新要求,优化集团并表管理体系,加强计划统筹,防范集团跨境跨业经营风险,不断提升集团并表管理水平。
完善公司治理和集团并表管理体系。建立并表管理评估机制,定期评估集团并表管理能力及子公司对下并表管理有效性。建立三年滚动商业计划编制机制,加强子公司战略管理。明确子公司下设集团重要附属公司的管理规则,加强附属机构管理。组织子公司制定年度董事会工作计划,落实子公司董事会重大决策主体责任。
强化集团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多维度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定期监控分析附属机构风险状况。制定集团市场风险政策限额方案和行业限额管理方案,加强集团限额监控。优化并表授信制度,加强集团统一授信管理。
加快并表信息系统建设。持续完善集团总账系统,扩大对并表机构的账务覆盖范围。
优化内部交易系统,提高附属机构内部交易数据收集和统计的自动化水平。
内部审计 本行内部审计以促进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内部控制制度和公司治理程序为宗旨,对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性、治理程序的效果、经营活动的效益性以及有关人员的经济责任等进行审计评价,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实行相对独立、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体制,内部审计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向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汇报工作。在总行设立审计部,在各一级分行驻地设立37家派出审计机构,负责具体审计工作,实施审计活动。
2018年,本行审计部门结合经济金融形势变化,聚焦重点业务领域风险防控,组织实施了信贷业务审慎性与合规性专项审计、信贷业务基础管理和高风险领域动态审计调查、个人贷款业务审计、部分分行投资托管业务审计、交叉性金融业务管理动态审计调查、资本充足率管理审计、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审计、反洗钱审计、10家海外机构主要业务经营管理情况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44大类系统性审计项目。同时,加大对关键内部控制缺陷和重要风险事项的审计跟踪力度,深入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推动相关部门和分行不断改进完善管理机制、业务流程和内部管理,有效促进全行经营管理稳健发展。
资本管理 本集团实施全面的资本管理,内容涵盖资本管理政策制定、资本规划和计划、资本计量、内部资本充足评估、资本配置、资本激励约束和传导、资本筹集、监测、报告等管理活动以及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在日常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本行资本管理的总体原则是:以内部资本积累为主,外部资本补充为辅,有效平衡资本供给与需求,强化资本对业务的约束和引导作用,保持资本水平持续高于监管要求,并预留一定安全边际和缓冲区间。
2018年,本集团积极推进资本集约化发展,持续完善资本管理体系,提升各机构资本节约意识,丰富资本节约手段和方法,合理安排风险加权资产计划,优化资产业务结构,轻资本、高回报业务实现较快发展,资本使用效率不断提升。2018年,本集团资本供求平衡能力增强,在不考虑外部资本补充的情况下,年度资本净额增速高于风险加权资产增速7.39个百分点,实现资本内生式增长;同时,积极开展外部资本补充,完成830亿元境内二级资本债券发行,提升集团资本充足率0.64个百分点。年末集团资本充足率保持在较为充足的水平,风险防御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为集团业务稳健发展和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计算范围根据监管要求,本集团同时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和《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计量和披露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计算范围包括本行境内外所有分支机构及金融机构类附属子公司(不含保险公司)。
资本充足率于2018年12月31日,考虑并行期规则后,本集团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计量的资本充足率17.19%,一级资本充足率14.42%,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3.83%,均满足监管要求,较上年分别上升1.69、0.71和0.74个百分点。
本集团资本充足率提升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一是盈利保持稳健增长;二是推进资本集约化发展,强化以资本为核心的计划及激励约束机制,优化业务结构,加强资本精细化管理,压缩低效及无效资本占用,提高资本使用效率;三是发行830亿元境内二级资本债券,进一步夯实资本实力。
展望 2019年,受贸易摩擦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下行风险有所增加,但总体仍延续复苏态势。中国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力度加大,经济增长具有潜力和韧性,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不断上升,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态势良好,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中国银行业仍面临复杂的经营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贸易摩擦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渐显现,金融市场波动加剧,银行稳健经营难度加大;金融科技巨头加快由客户端向商户端渗透,搭建信用、支付、理财、保险、信贷、营销等服务生态,逐渐形成资金闭环,跨界竞争趋势更加明显。另一方面,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乡村振兴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为银行业带来广阔业务发展空间;消费升级、战略新兴产业、绿色金融等领域蕴含巨大金融服务需求;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有利于增强微观主体市场信心和活力,为银行拓展客户和业务创造较好条件;监管强化促进金融秩序更加规范,为银行健康发展营造了更为安全的外部环境。
2019年,本集团将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稳健经营和创新发展,持续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全面统筹集团资源,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综合金融服务水平,着力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发展,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纵深推进住房租赁、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三大战略实施,加快培育新的业务优势。三是推动落实零售优先、对公交易性业务优先发展策略,加快形成优势,持续提高业务竞争力。四是积极推进精细化管理,强化资金和资本约束,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和盈利结构,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五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加快资管和新兴消费金融业务发展,增强现代金融服务供给能力。六是强化全面主动风险管理,加大境内外合规管理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