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经济新闻
与频频“爆雷”的P2P网贷业务形成鲜明对比,今年以来,手机银行正迎来爆发式增长。
中国银行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手机银行月交易客户数1393万户,同比增长71%;手机银行交易额累计8.32万亿元,同比增长75%。中国银行手机银行的迅猛发展正是目前国内手机银行业务的缩影。
如果你对手机银行的认识还停留在查询账户明细、跨行转账免费、信用卡优惠等一些基础功能,那你已经out了,手机银行的服务已经全面升级——大额转账、“AI投”、定制服务,手机银行的服务已经从统一标准转向千人千面,每个人打开手机银行享有的服务可能都不一样,银行为你量身定制了专属的手机银行服务。
大额转账掌上实现
超过5万元转账就要去柜台?记者发现,多家银行的手机银行业务已经打破了这一旧例。工商银行今年推出的“一键大额转账”,手机银行从单笔1万元支付调高至单笔20万元。据了解,这一功能是基于“e支付”的一键大额支付功能实现的。用户通过OCR(即人脸识别技术)刷脸认证和U盾、密码器、支付密码等认证方式相结合,可将e支付的初始支付限额从单笔1万元、日累计1万元、月累计5万元支付调高至单笔20万元、日累计20万元、月累计100万元。上调支付限额后,就可在手机银行上使用指纹+短信认证或支付密码+短信认证方式实现大额转账汇款操作。
沈女士从事白酒销售,“进货的时候,都需要转200多万元给厂家,每次都跑银行,排队等号,感觉很不方便。”针对沈女士的情况,一些银行还推出了大额转账的升级版。如中信银行在手机银行转账功能中推出了“可信收款人转账”功能。有大额转账需求的客户只要使用个人网银U-KEY设置可信任收款人名单,就可以享受指定收款人默认单笔/日累计100万元,最高500万元的转账。
为确保手机银行大额转账的安全,银行还开发了一系列“黑科技”,为安全护航。如民生银行手机银行除了推出指纹、虹膜、人脸等生物识别验证支付服务,还探索语音识别及语义理解技术与手机银行相结合的应用场景,采用最新技术白盒加密算法,提升手机银行安全性能。
中国银行与中国移动共同推出的手机银行SIM盾,将传统U盾植入手机SIM卡,U盾密码校验在SIM卡内完成,能够有效避免木马拦截,提升手机银行安全认证服务能力。据中国银行网络金融部总经理郭为民介绍,“中行手机银行客户携带本人身份证、银行卡前往网点申领SIM盾,并登陆中国银行手机银行客户端一键激活,即可完成大额交易认证。”
据介绍,中国银行还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业务中,通过建立模型,判断交易对象是否为“本意”操作,去年12月投产的网络事中风控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监控交易数亿笔,成功拦截欺诈交易数千笔,避免客户损失数千万元。
AI投资一键搞定
小肖是光大银行营业厅的一位大堂经理,她告诉记者,“现在柜台上买理财的客户越来越少了,除了需要排队叫号,填单、柜员服务等各种手续办下来也得10分钟以上。”记者在她的指导下演练了一下手机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同样是柜台推荐的一款理财产品,不用半分钟就申购完成。
据介绍,近期刚刚升级的光大手机银行在“首页”和“金融”页面增加了文字及语音搜索功能,搜索范围涵盖手机银行各类功能、理财和基金产品以及客服常见问题。“千人千面”是光大手机银行的一大亮点。换句话说,每个人打开手机银行,看到的理财产品是不同的。如果风险偏好较低,一些高风险的理财产品就不会推送了。
据介绍,之所以能实现“千人千面”功能,是基于算法引擎、规则引擎、场景引擎等大数据技术,通过分析客户的行为及偏好数据,在手机银行客户端上的不同入口,针对不同的分层分群客户产生不同的信息展示效果。同时,光大手机银行还可以根据客户画像及其不同的标签属性,智能推荐适合及符合用户偏好的理财产品。
服务于投资理财的AI智能投顾,已成为各家手机银行的主推产品。如中信银行今年2月推出的“信智投”,由中信银行和华夏基金联合研发,客户在投资前做风险测评,测评完成后,该智能投顾产品会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资金、年龄等各种数据做理财推荐。中国银行推出的“中银慧投”,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提供专属产品组合服务和资产诊断。4月下旬,产品一经推出,一周内销售就达到1亿元,截至6月底存量资金达到33亿元。
据中国银行信息科技部总工程师邢桂伟介绍,这款产品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定期提供产品投资报告、市场分析和净值变化,如果投资组合的表现和客户预期出现偏差,系统会给出优化提示,客户可以自主选择是否进行一键优化,从而避免受到人为因素干扰而出现追涨杀跌的非理性投资行为。
嵌入场景才是关键
手机银行纷纷推出智能投顾产品,也存在产品同质化、获客红利减少等诸多问题。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国内各家手机银行的运营能力还需要提升。TalkingData(目前国内最大的独立第三方移动数据服务平台)首席金融行业专家鲍忠铁认为,目前国内手机银行在运营中至少存在三大不确定因素:首先是手机银行用户体验和产品功能日渐趋同;其次是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中,整体获客增量红利正逐渐减少,用户平均每天打开的应用数量在下降,手机银行一直存在客户日均打开次数较低,且日活用户较少的短板;三是越来越多的银行希望将手机银行转型为线上经营场所,但数据运营能力并没有相应匹配,这对手机银行未来发展是个考验。
业内人士建议,要从增加服务关联度入手,增加手机银行对客户的黏性,让网点或客户经理以及线上渠道之间产生协同,从而使客户和银行、银行线上和线下都能实现价值最大化。
多位使用手机银行的用户对记者表示,手机银行的服务给人感觉更安全,但在便捷性和服务上还有提升空间。业内专家也建议,手机银行应努力嵌入到能够直接触达客户的各类场景,并在客户需要时成为客户最易获得的金融服务的供应商。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银行来说,单靠自有渠道获客效率并不高,如果能够渗透到客户常用各类消费场景中,将增加更多服务“触点”,提升客户黏性。
毫无疑问,无论从现有规模和发展增速,还是营收水平和用户服务满意度来看,都有理由相信,手机银行在未来将成为银行业务的中流砥柱。同样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技术发展和服务提升,手机银行将全面升级,向着移动金融门户、综合服务平台的方向转变,用户也将体验到更好的金融服务。
(经济日报 记者:陆敏 责编:武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