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财经要闻
订婚银行卡怎么包?
如果彩礼钱不多,或是以银行卡的形式,那就可以用红包来包。
但为表心意,这个红包最好有烫金“喜”字、龙凤呈祥的装饰。
红包,也叫红封包、利是,是由红色封套制成的一种小型礼品,常见于中国传统习俗与汉字文化圈背景下的各种庆祝活动,包括新春、婚礼、生辰等场合,其颜色在中华文化里代表“喜庆”之意。
订婚的定金一般是给现金,摆在订婚的餐桌上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但也有是给银行卡的,因为,少数太多,携带不方便,用一张银行卡就解决问题了。
银行卡可以不用包裹,也可以加一个红包包裹。
放在女方的面前或家属的面前也比较有面子。
上海定亲有什么讲究?
上海定亲的习俗有这些~1.订婚 又称定亲、攀亲。
旧俗,婚姻由父母作主,男方托媒婆至女家提亲,称“讨八字”。
女家如有意,就将其女的“年庚八字”(生年、月、日、时辰)书于红贴,送至男方。
男方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又称“排八字”,再由双方父母、兄嫂等到对方相看,称“相亲”。
男女双方择吉日定亲设宴,称为“攀亲酒”。
解放后,青年男女大多自主择偶,在征得父母同意后去政府登记结婚。
70年代起,不论是本人相识或由人介绍,女子由母亲或嫂嫂、姐姐等陪同去男方相亲,称“认人家”。
若双方满意,即择日定亲“走通”,由男方宴请女方及其父母和至亲。
2.纳彩 旧时,男方赠女方信物,称“纳彩”、“行盘”。
富裕之家馈赠银币、饰物及茶叶、面粉,通称“金芽玉尘”。
茶叶必不可少,谓“千金万礼买不动,四两茶叶定终身”。
另有枣子、花生、桂圆、松子四物,取意“早生贵子”。
女方则用红绿色染的大米相赠,称“金珠玉粒”;还有的包大粽子1只,谓“太婆粽”;周围有小粽子5~15只,取意“五子登科”、“七子八婿大团圆”。
民国年间,除金银首饰、钱币外,通行馈赠“七腌、八鲜、九乌青”(即约七斤重的腌猪腿、八斤重的鲜猪腿各1只,九斤左右的大青鱼1条),外加鹅、鸡、粽子、定胜糕等。
婚礼之前(一年或数月不等),由男方约定迎娶日期,俗称“送日脚帖子”,再赠钱币、衣饰、布匹等。
解放后,纳彩之风一度绝迹,而今又起。
3.迎妆 旧时,婚礼前一天迎妆,男家去女家迎取嫁妆,俗称“搬家妆”。
清末民初:最俭,为7件;稍丰,为双箱四杌;再丰,为一橱两箱、四橱八箱,并有“垫箱钿”、“花粉钿”,其他如被子、衣服、日用品一应俱全。
还有以“裙带册”(耕田)作陪嫁的。
贫户,聊备薄被、马桶、脚盆等物及衣服数件而已。
嫁妆的一部分由亲朋馈赠,称“助妆”。
嫁妆中被褥由“全福人”(即有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和丈夫)的妇人缝制,折迭时内放喜钱。
子孙桶(马桶)内放红蛋、枣子、长生果、棉籽、甘蔗。
迎妆车、船贴大红喜字。
进入女家还须诸多花费,否则会遭挑剔,拒绝发妆。
嫁妆搬至男家,点旺盆、放鞭炮,先置于客堂,后搬入新房。
由“全福人”解被摊床。
解放初,提倡节俭,由男方或女方置备必要家具。
60年代起,又行嫁妆。
今电冰箱、彩色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以至“银行存折”,也入嫁妆之列。
攀比之风日盛,糜费之习又起。
所谓“千金姑娘万金嫁”,“儿女结个婚,父母剥层皮”。
双方花费上万元不足为奇。
4.嫁娶 旧时娶亲,租用彩轿。
新娘上轿与母亲相对而哭,谓之“哭发”。
乡间,有“争亲”陋习。
彩轿临门,女家向男家索要茶礼、门仪等费。
若不满足,拒之发轿。
往往日中迎娶,夜半始归。
解放初,旧俗革除,迎亲不用彩轿。
酒席亦行节俭。
茶话结婚、旅行结婚和集体结婚盛行一时。
近年来婚嫁必用轿车、客车,酒席多至数十桌,贺礼高达百数元。
“争亲”陋习重现。
5.闹新房 旧时,洞房之夜,行“吵新房”,长幼老少同闹共乐,所谓“三天里头呒大小,太公太婆都可吵”。
新郎、新娘必须百般忍耐,不得动气。
解放后,仅看看新娘容貌和新房摆设。
今“吵新房”又盛行。
6.回门 婚礼后第二天,新婚夫妇同去女家。
称“回门”。
女家设宴款待,称“回门酒”。
新婚夫妇必须在当天日落前返回。
今此俗犹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