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理财投资
“普惠金融”从概念到落地,发展至今已经超过10年。
在政策的不断提振下,我国的普惠金融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发展普惠金融”确立为国家战略。2014年,普惠金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普惠金融被赋予了更多的能量和温度。尤其是在助力精准扶贫上,不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未来,数字普惠将向着场景化、平台化、综合化方向发展,普惠金融也将驶向新航程。
精准扶贫需要“内外兼修”
“金融如水,理应滋润实业、浇灌基层经济发展。”自从普惠金融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来,普惠金融在解决基层群众融资问题,助力精准扶贫上不断发挥着作用。
事实上,普惠金融和精准扶贫本身就有着天然的纽带,比如精准扶贫中的“精准”本身就涵盖着普惠金融所具备的目标性和有效性。一方面,农村金融,一直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由于我国农村市场广泛、金融产品供给不足、传播能力有限,很长时间以来,分散的农户、社会低收入群体等无法得到及时和有效的金融服务。这些痛点与普惠金融的发展目标不谋而合;另一方面,作为“木桶的短板”,只有真正被夯实、被解决,偏远地区的贫困群众得到了切实的金融服务,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普惠金融。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在参加扶贫开发金融论坛的活动时指出,普惠金融十分强调供给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普惠金融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其在助力精准扶贫上具有更多的空间,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传统金融和新金融、银行与非银行,都是普惠金融的供给主体,发展活力被极大调动。除此之外,监管的把控下,互联网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机构,同样能够被充分运用,更好地发挥出融资活水的作用。
普惠金融如何助力精准扶贫?在潘功胜看来,普惠金融助力精准扶贫是“修炼内功”和“借助外力”相结合的过程。
“修炼内功”上需要行业通过完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健全普惠金融市场体系的情况下有效增加普惠金融的供给。包括: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基于贫困地区各类产权的金融产品,扩大抵押物品种和范围,有效盘活存量资产、支持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扩大债券融资,探索通过发行地方债、金融债等方式筹集扶贫开发资金,建立多渠道、广覆盖、严监管、高效率的股权融资市场,鼓励和引导创业投资、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扶贫小额保险、涉农信贷保证保险等保险产品,提升贫困地区的保险密度和深度……多层次保障金融供给。
“借助外力”上,不仅需要金融系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加强与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通力合作。潘功胜认为,服务过程中,金融机构与各地政府及其他部门通力合作,在政策层面、环境层面、理念层面等多方向形成联动,形成有效工作合力,是金融扶贫工作的重要支撑点。
数字普惠金融直面痛点
虽然普惠金融在助力精准扶贫上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仍需直面的是发展中的痛点。农村金融市场中,征信数据体系缺失、农户农企融资难、农民资产流动性差、金融服务效率低等症结根深蒂固,这些问题既制约了普惠金融的持续发展,也成为精准扶贫路上的“绊脚石”。伴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有效弥补了传统金融的短板,为普惠金融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毫不夸张的说,科技正为普惠金融插上腾飞的“翅膀”。技术创新为普惠金融提供了路径,也让生产、交易、融资更简约透明。借助于金融科技,普惠金融不断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交易成本与金融服务门槛得到不断降低,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扩展。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指出,依托金融科技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帮助受惠主体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成本可负担性以及供需可匹配性,从而为破解全球普惠金融难题提供了一条新的较可行的思路。
近日,在2018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上,恒昌首席经济学家魏力就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恒昌过去用在普惠金融助力精准扶贫的实践和经验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利用金融科技提升了业务的服务能力,针对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等弱势群体,构建了“政府+市场+新技术”的多元服务模式。魏力指出:数字技术和金融服务的结合使其天生具备了“普惠基因”。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提升供需的可匹配性。
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普惠金融供需两端的精准化和个性化匹配,使产品与客群、风险与收益、风险与能力更加匹配。
魏力认为,“未来数字普惠金融要走向场景化、平台化、综合化。场景化即针对具体问题和场景,精准灌溉,解决实际需求;平台化就是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将在供与求相互匹配平台之上实现;综合化则是价值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被打开,所有的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都能寻找到最擅长的领域。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普惠金融将会不断发展,并且逐步成为深耕农村金融和开展金融精准扶贫的生力军。”
风控水平决定普惠金融“加速度”
金融科技有助于提高普惠金融的效率,但是它同时也会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在发展农村普惠金融过程中,同样面临着如何平衡风险和数字技术创新。数字化或者数字技术并不天然等于普惠金融,数字技术不改变金融本质,但它会改变风险出现的形态,需要注意防范。因此,提高金融的风控水平才是决定普惠金融发展速度的刹车片和压舱石。
创立七年以来,恒昌在金融科技的研发和应用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设立了Fintech研究院,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进行了前瞻性布局。以深度学习、大数据、云计算、人脸识别、声纹识别、大规模信贷知识图谱、智能客服七大技术纽带,打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风控体系,为平台和用户构筑了坚实的安全防火墙。实践证明,企业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能否行稳致远,最终取决于在金融科技投入的同时,是否进行了有力的风控管理平台构建。
此外,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也可能带来监管盲点,要避免创新商业模式带来新的风险。也要发挥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各市场机构及研究机构等主体的合力作用,这对于防范商业风险、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以金融市场稳定和用户权益保护为前提,不断探索数字技术的应用,在普惠和安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实现趋利避害,才能真正促进行业的长远和可持续性健康发展。未来,金融服务与新技术融合将会越来越深入,恒昌将始终坚持推动普惠金融事业发展的初心,为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谱写绚烂篇章。
- END -
「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