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理财投资
小时候看古装剧,最让人亮眼放光的,就是达官贵人从袖子里掏出的“金元宝”,看着fashion不说,简直能亮瞎你的眼。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在大一统的汉朝,曾上演“劣币驱逐良币”的大戏。今天积木君就想和大家聊聊这段故事。
- JIMU -
一、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繁盛时期,自汉初采取“黄老之道”修养生息后,税率大幅削减,朝廷和老百姓的钱袋子都渐渐鼓了起来。
那时还没有发明纸币,所有货物都采用“金银”等金属交换,属于典型的「金银铸币」时期,大家按实际价值来估值,比如两壶陈年好酒换一两银子,而三两银子又可以换一头成年的牛。
但这样做的缺点是每次都要称重,称来称去很麻烦,后来政府想了个办法:把金属做成一个固定形状,在上面标上文字不就行了嘛...
比如把一两银子做成一个小元宝,上面写着:一两。这样每次交易大家就知道它的价值,不用反复称重了。
这就是:标准化金属货币的由来。
这次改变大大促进了货币流通的效率,但有些隐患却被推到了台面上。
二、
汉朝有个老王,看着市面上白花花的银子和铜钱,想了个馊主意:“如果我用八钱的重量做个「标价一两」的小银元,是不是也可以啊?反正也没人知道,更何况元宝用久了也会磨损的,没人能查的出来。”
(一两=十钱)
老王还真就这么干了,这相当于他可以把这20%的差价装进自己腰包,效仿的人越多,社会财富被侵蚀的就越严重。
那怎么办,难道还恢复到重新称重?
一旦恢复,就又需要每次称重,变麻烦了不说,还有一个问题很难避免,就是“造假”。
造假方式很简单,就是在铸币时,往铜钱里掺杂一些不值钱的金属,比如锡和铅,给货币增重。
这么一来,人为掺假的结果会导致:两枚重量相同,标价相同的钱币,纯度完全不同。
此时的朝廷不乐意了,想了个办法:不论货币实际价值,市场只能按「面值」去交易。到了这一步,货币也从“自然货币”变成了“法定货币”。
接下来局面会怎么发展呢?
三、
答案就是,局面在变坏。
因为“足值货币”和“不足值货币”的面值相同,老李也有了新想法:
“既然铜钱缺斤少两,也按票面价值算,那我干脆故意剪一点下来得了。”
嗯,这么做的“好处”就在于,老李每剪十来枚铜钱,就能把剩下的“料子”重新铸成一枚新的铜钱。这枚新的被制造出来的“钱”,就成为老李的“额外收益”了。
(可惜它还是不足值的...)
当老李们越来越多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当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秘密”,就都想从手里的铜钱里“薅”一点羊毛下来,久而久之,市面上就没有足值的货币流通了。
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故事。
怎么说呢,金融的演进总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之下完成的,其中夹杂着各式各样的偶然和阶级局限。
但无论结果如何,人们希望借助金融制度的不断完善来推动生活进步,这份有意无意的决心似乎从未停止。
- JIMU -
- 点下面,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