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理财投资
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朱丹丹 北京报道
“要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8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和解决“融资难”问题时如上指出。
接着今日(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
公告显示,将从8月20日起改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LPR挂钩以中期借贷便利(MLF)为主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行类型在原有的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此次由10家扩大至18家;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由原有1年期一个期限品种扩大至1年期和5年期以上两个期限品种等等。
对此,央行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指出,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提高LPR的市场化程度,发挥好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范若滢亦表示,这对未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风险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剧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其一,存贷款息差收窄,经营压力加大。其二,利率市场化提高后,定价权更多掌握在了商业银行手中,需要商业银行根据不同客户的经营、资金情况来制定合适的利率水平,对银行风险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三,加剧了商业银行间的竞争,行业集中度可能提升。
LPR改革方案明晰
经过多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目前我国的贷款利率上、下限已经放开,但仍保留存贷款基准利率,存在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双轨”问题。
“银行发放贷款时大多仍参照贷款基准利率定价,特别是个别银行通过协同行为以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定倍数(如0.9倍)设定隐性下限,对市场利率向实体经济传导形成了阻碍,是市场利率下行明显但实体经济感受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迫切解决的核心问题。”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而今年来,关于通过改进LPR来推进贷款利率并轨的讨论颇多。
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和解决“融资难”问题时明确指出要“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
接着8月17日,央行则发布公告称,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
“完善LPR形成机制、推进‘利率并轨’,是畅通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环节。”范若滢分析指出,当前“利率两轨”的存在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主要表现在:一是“宽货币”未能及时传到实体,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二是不同市场利率间传导速度慢。2018年以来,随着银行间流动性的改善,资金利率显著下行,但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的下降相对迟缓。
事实上,早在2013年,人民银行就启动了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
对此,范若滢则表示,但自LPR发布以来,其走势就与贷款基准利率基本一致,对现存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并没有起到显著的补充或者改进作用。
而《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与原有的LPR形成机制相比,新的LPR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一是报价方式改为按照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其中,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中期借贷便利期限以1年期为主。二是在原有的1年期一个期限品种基础上,增加5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种。三是报价行范围代表性增强,在原有的10家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各2家,扩大到18家。四是报价频率由原来的每日报价改为每月报价一次。
对此,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可以起到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效果。一是前期市场利率整体下行幅度较大,LPR形成机制完善后,将对市场利率的下降予以更多反映。二是新的LPR市场化程度更高,银行难以再协同设定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打破隐性下限可促使贷款利率下行。监管部门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将对银行进行监督,企业可以举报银行协同设定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的行为。三是明确要求各银行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参考LPR定价,并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中采用LPR作为定价基准。为确保平稳过渡,存量贷款仍按原合同约定执行。四是中国人民银行将把银行的LPR应用情况及贷款利率竞争行为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督促各银行运用LPR定价。
“完善LPR形成机制,提高其市场化程度,增强其与市场利率联动性,能够更好地发挥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范若滢也认为。
此外,报价银行具体是哪18家银行亦备受关注。
本报记者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网站发现,这次8家新增银行分别为:西安银行、台州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广东顺德农村商业银行、渣打银行(中国)、花旗银行(中国)、微众银行、网商银行。
而原有10家全国性银行为:工、农、中、建、交五大行,以及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等五家股份制银行。
LPR改革影响之一:银行的息差趋于收缩
LPR改革又会带来什么影响?
“在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由于贷款利率趋于下滑,银行的息差会趋于收缩,为维持原来水平,适应新的贷款定价机制,银行可能会倾向于下沉资质,采取高收益的票息策略,贷款利率市场化后,这一策略的实施也更具实操性。” 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表示。
同时,他还分析指出,在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风险筛选与定价能力不强的中小行需要控制信用风险,但如今利率市场化政策在倒逼银行提升风险偏好,压低贷款利率,中小行可能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
而在这种状况下,李奇霖认为,(中小行)不宜为了维持扩大利差,冒进行事,建议采取以守为攻,深挖本地客户融资需求,发挥地区信息优势,强化本地壁垒优势,稳扎稳打的策略,提升自身风险定价能力。
谈及影响,范若滢亦分析指出,对未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风险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剧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其一,存贷款息差收窄,经营压力加大。新的LPR形成机制下短期内贷款利率将下降,存贷款息差收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与业务结构均受明显影响,需要银行提高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其二,利率市场化提高后,定价权更多掌握在了商业银行手中,需要商业银行根据不同客户的经营、资金情况来制定合适的利率水平,对银行风险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三,加剧了商业银行间的竞争,行业集中度可能提升。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