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理财投资
邻居A:隔壁老王投资多少年,给自己赚了房子给儿子赚了车,买了他推荐的股票,怎么可能赔?一定要听!
同事B:我们单位人都给这个项目投资了,大家都选,肯定没错!
朋友C:我两块二买入的这个股票,现在一块八我怎么能卖?再等等!
亲戚D:这笔投资,我已经做了详细的分析,你不用说了,肯定没问题!我之前的投资可把把赚钱!
......
这些话总觉得有点耳熟。3·15刚过,吃的、喝的、穿的、用的、看的、玩的,我们都打假,都维权。是时候,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消费者/投资人,为你做过的“错误”决定维一次权!
大部分传统的经济和金融理论都建立在一个假设上,那就是投资个体会表现得非常理智,在决策过程中会考虑所有的可得信息。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的,投资人的行为偏差挑战了这个假设。
投资人的行为偏差主要分为认知性错误和情感性偏差,认知性错误来自于基本统计不准确、信息处理过程错误、或记忆偏差,可以认为是错误的分析导致的结果;情感性偏差主要来自于冲动或直觉,可以认为是论证受到了情感的影响。两种常见的行为偏差也有很多种不同的“症状”,大致分类如下:
受限于篇幅,今天选择了比较常见的几种展开来跟大家分享。
1 保守偏差
人们选择保持自己之前的观点和预测,而在新的决策过程中不恰当地包含了新的信息。这个“症状”的主要前提是有了新的消息,主要表现是对于新信息的分析和重视程度不够,造成的结果是对于观点和预测保持原状或更新的很慢,宁愿选择保持之前的信念也不解决自己由于新的复杂数据带给自己的更新信念的压力。
这个偏差除了在投资过程中会出现,在我们很多人生抉择上都会遇到,比如大学时选择专业。在填写专业时,结合自己对社会不清楚的认知和对养家糊口的模糊概念,选择了一门在当时适合自己的专业。然而进入大学后,也许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会逐渐凸显,但是面对这些“复杂的新信息”时,能改变自己之前“适合这个专业”想法的人很少,多数人选择了保持自己的专业甚至今后的职业路线,也不愿处理“现实与理想”的压力。
想要克服保守偏差,只有更为理性地面对各种信息,合理的分析,才是最佳出路。
2 证实性偏差
人们倾向于寻找或者更容易注意到那些能够肯定自己想法的信息,选择忽略或低估和自己信念相悖的信息。这类“患者”会有自己的“过滤”系统,为自己设立一套“筛选机制”,只有能够支持自己原先想法的信息才能进入决策过程,导致的结果就是自己的投资组合比例失调,投资人自己承担过多风险。
用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类比,网上有言吃大蒜能抗癌,然后你就疯狂地吃大蒜,看到“这样烹饪大蒜更抗癌”就更坚定自己的想法,不吃别的了,即便有人说大蒜不能吃过量你也会选择忽略,最终一定会因为营养失调导致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要经常搜罗一下和自己理念不同的信息,不断挑战自己的想法,在“冲突”中理性思考差异存在的区别,做出科学的决策。然而这对一般人来说,真是难之又难,对投资人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3 锚定偏差
当人们在判断一个事物的价值时,通常会设定一个给定的“假想”值作为初始值,再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和进行的分析对这个初始值进行上调或下调,来得出此物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就对初始值赋予了过重的权重,及过于重视初始值。犯这个错误是因为人们相对于给出绝对数值,更善于进行相对比较。
比如这几年非常流行艾灸,艾条的价格就被哄抬。在流行之前,给定它的药材珍惜度、采药及制作成本,一根艾条的价格约8角。但在市场哄抬后,同质的艾条价格大约升至1.5-2元。对于刚刚进入市场的艾灸爱好者来说,他/她看到的大多数价格有可能就是5元一根,这就成为了一个参考,然后认为2元的为质量较差的艾条,8元的为质量较好的艾条。在这个过程中,艾条的真实价值,8角,已经不在他/她的采购决策过程中了。
在投资人身上反映,最明显的体现方式是2元买入的股票,认为2元就是参考基准价,如果跌至1.8元,也认为自己亏了,殊不知这只股票的真实价值也许就是1.5元,而这个2元也成了自己是否卖出这只股票的参考价格。想要纠正这个错误,就要求投资人/消费者不断地问自己,我持有这个投资到底是在跟我买入的价格做比较还是我真的认真分析了它的真实价值呢?
4 心理帐户
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同样金额的两笔资金,取决于它们被划分在了哪个“心理帐户”里,人们对待它们的态度也不一样,即便都是自己的,造成的结果就是不合理地区分了自己的利息收入和资本升值,错失了通过降低资产组合相关性来降低投资风险的机会。
比如你花10元购买了一只股票,1年后股票价值升值到11元,并且分得2元股息。设立了“心里帐户”的投资人会觉得,这2元是额外获得的,和那11元的股价是独立的,所以不会进行投资调整,可实际在自己的投资组合中,原来占10元的股票现在已经占据13元了,这只股票的风险在投资组合中的比重自然也就上升了。其实这就跟20块钱买东西需付5元邮费和25元包邮买东西的道理一样。当你把两个成本区分开时,你已经忘了“羊毛出在羊身上”了。
对于投资人而言,克服这个障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意识到这个行为的缺点,将注意力放在总收益上。
以上偏差可以说是技能不到位带来的错误,接下来列举几项你的情绪带来的投资行为偏差!
1 损失厌恶
相对于获得收益来说,人们更加强烈地倾向于拒绝损失。这个情绪带来的最常见的结果是持有一个在亏损的投资时间过长而不卖出,而对于有所收益的投资又卖出的太快,进而限制了投资组合的盈利上限。
其实在金开贷投资,许多投资人问“如果借款人不还钱了,金开贷会给我们还钱吗?”就是损失厌恶的一个明显表现,另外一个表现就是很多投资人说“选择金开贷就是靠谱,赚多少钱都是小事,保本比较重要”。损失厌恶应该是最常见的一种情绪性投资行为偏差了。
通过依靠技术手段,多做基础性分析,是克服这个“障碍”的最好办法,可是我当然会劝你大胆一些了!
2 过度自信
就是字面意思,即人们对自己的直觉、判断、认知能力有不可言说的谜之自信,他们坚信自己在投资上做得好是因为他们比别人聪明,此“幻觉”的来源是知识幻觉,就是觉得自己比别人知道的多。
这一条不再做举例,想必每个人身边都有那么一个或者一些“自以为是”的人,只不过我们更需要注意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做法,影响了自己的投资决策。过度自信会导致低估投资风险、高估预期回报,持有一个分散度较低的投资组合。想要改正,就得多问问自己,是否客观公正,或者多跟别人探讨。
3 禀赋偏差
人们对自己拥有的东西,赋予的价值高于那些他们不拥有的。标准经济理论说,人们愿意购买一个物品的价格应该与他们愿意卖出同样物品的价格是相等的。然而由于禀赋偏差的存在,人们报出的愿意卖出该物品的最低价格也要高出他们愿意购买这个物品的最大价格,也就是最多花5元买一个东西,至少也要6元才愿意再卖出它。
这应该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我的是最好的”。公司发福利,两种“套餐”可选,总价值相同,唯一的区别是套餐一包含的是肥皂,套餐二包含的是垃圾袋。领取时,有人会说随便,但是一旦发到手,有人想要跟他/她互换,他/她就会犹豫,不愿放弃手里的肥皂去换取垃圾袋,即便二者价值相同。这就是禀赋偏差,它会导致你无法卖掉一些资产,使用其他资产来代替它们,而持续持有一个比例分配不均的投资组合。
4 后悔厌恶偏差
因为害怕自己做的决定会让自己后悔,所以干脆不做决定。后悔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做了某件事而后悔,一种是可以做但没有做某件事而后悔。同样结果是犯错,因为做了某事而犯错带来的后悔感,要比没做某件事而犯错带来的后悔感更强烈,因此人们就倾向于不做。
这种情绪往往会导致在自己的投资选择过于谨慎,因为过去的风险投资有过不好的结果,或者陷入跟风行为(就是别人投资什么你就投资什么)。许多投资人选择让钱躺在银行里面生利息,大概就是因为害怕一旦开始投资,有了亏损,就后悔吧,索性什么都不做,即便羡慕别人在理财赚钱,也比自己做了错误的投资决策的感受好。
◆ ◆ ◆ ◆
总的说来,要做一个理性的投资人,
要做到/记住这么几点:
◆ ◆ ◆ ◆
1、提升知识技能储备,对投资、市场有基本了解;
2、多审视自己是否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加入了个人情绪;
3、多听听别人的观点,多思考;
4、风险与回报成正比,高收益一定带来高风险;
5、个人投资,一定要分散,可降低非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