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理财投资
往期链接津门怪谈——南蛮子憋宝(一)
津门怪谈——南蛮子憋宝(二)
南蛮子憋宝的传说在民间版本众多,尤其以关外和天津流传最广,尤其是天津。前文介绍过,天津人认为天津本是风水宝地,风水宝地必出宝物,不然镇不住那风水。后来会憋宝的南蛮子来了,把天津的宝贝都憋走了,天津的风水就不如以前了,比如前文提到过的三岔口分水剑,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中最出名儿的天津三宝中的铃铛阁(此处“阁”读为gǎo)”被焚一案就与这南蛮子憋宝有关。
铃铛阁,坐落在天津城外西北角(现红桥区界内)。它始建于明朝万历七年,距今已经有438年的历史了。它本来是稽古寺的藏经阁,那么“铃铛阁”这个名字又是从何而来呢?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传说在很早以前,天津城西北角有座大庙,因为庙里的老和尚存了很多古书,所以识文断字的人称它“稽古寺”,而铃铛阁即为寺中的“藏经阁”。随着这稽古寺的日渐兴盛,每天都有许多秀才仕女进出藏经阁借阅经书。一天晚上,住在附近的春梅、腊梅、烟煤,硬煤四姐妹一边嗑瓜子一边商量:“我说姐几个,介藏经阁不能光让富二代来读书,咱们平民百姓也来长见识才对!”话是这么说,可是嫩么办捏?最后,还是年岁最小的硬煤出了个主意:“我看呐,咱们在藏经阁的屋檐上挂些铃铛,风吹铃响,街坊们准来看热闹,咱们就趁热闹跟他们讲讲读书的重要性,劝大伙儿都读书去。”于是,四姐妹凑钱请人铸了48个一尺来长的大铜铃,挂在了藏经阁的四个屋檐上。风一吹,那铃声仿佛在说:“起得早,读书好,小小子儿,来报道”,百姓们都很感激这四姐妹,从此去稽古寺藏经阁用功的人越来越多。后来,因为这些铃铛又响又好听,人们就顺口叫它“铃铛阁”了。
据近代天津学者考证:"藏经阁在城西北隅,得地最高,阁基突起丈余,望之巍峨,阁两层,宽五楹,深三楹;飞檐四出,如鸟张翼,椽端各系铃铛,长尺余,四周多至千百。每风起而铃动,先后疾缓,参差不断。声之悦耳,若有波浪,清澈可闻二、三里。"因此民间把稽古寺的藏经阁这一建筑群统称为"铃铛阁"。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 年)天津建卫。建寺后,开始流传:"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之说。
天津铃铛阁,阁楼上系有金铃48只,入夜风动,铃声传播数十里,实为天津一大风景。光绪十八年(1838),一场大火将铃铛阁烧得只剩下一片废墟。铃铛阁何以起火,无人得知,但是很多人都说,是因为铃铛阁地下的宝物被南蛮子憋走了,由此才引起一场大火。
据说,铃铛阁48只风铃之所以声音洪亮,而且能远传十余里,那是因为铃铛阁地下有四只金蟾镇守风水。那风铃之声就靠着四只金蟾的嘴传播出去,所以才能传那么远。几个流窜南蛮子看出铃铛阁地下有宝,便每天夜里潜伏在铃铛阁外观察。一天夜里,夜风又起,正在风铃做声时,南蛮子看见铃铛阁四个角落各有一只金蟾现出地面,清澈做声的风铃,就是由金蟾传向四方的,那几个南蛮子早有准备,四个人同时悄悄转到金蟾身后,突然每人将一块重石压在金蟾身上,铃铛阁的铃声立即就哑了。
第二天早晨,南蛮子回到铃铛阁,搬开重石,将压在重石下的四只金蟾取走,没想到没过几天,一场大火就将铃铛阁烧没了。
金蟾属于蛙科动物,栖水而生,金蟾被南蛮子憋走了,铃铛阁的风水就坏了,导致铃铛阁地下水位下降,再赶上天气干燥,便遭了祝融之灾。
最后,说个题外话,很多人不知道,为嘛天津人把铃铛阁读为铃铛(gǎo),《说林》虽然也是天津人,一样不明白,网上搜下资料,大伙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转载]谭汝为:关于“铃铛阁(gǎo)”读音问题答客问
此音很可能是受母方言(安徽话)影响所致。这个发音可能是“燕王扫北”时,安徽籍贯的军人带来的方音。京剧唱词如“同登麒麟阁”“共上凌烟阁”等的“阁”都唱(gǎo)音。汉代麒麟阁、唐代凌烟阁,都是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楼阁。在古代韵文作品中,从音律上看:“凌烟阁”的“阁”读为仄声,如“功名未上凌烟阁,姓字先标聚义厅”;“不求图画凌烟阁,只为家邦致太平”。处在上句末尾的“阁”,应读仄声。京剧是徽班进京后形成的,天津方言岛的母方言是安徽淮北方言。因此,天津方言将“铃铛阁”的“阁”就读为“铃铛阁(gǎo)”了。方言保留这种读音的,至今在一些地区仍存在,比如河北“乐亭”念làoting,山东“乐陵”念làoling,黑龙江“鹤岗”念hǎogǎng。——这又为“铃铛阁(gǎo)”的读音,提供了另一个佐证。总之,阁(ge)是普通话正统的文读,阁(gǎo)是民间的方言白读。
广说诸事,其多若林 欢迎关注《说林》 津味津史,更津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