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理财投资
今年上涨超过90%的阿里巴巴股价,前段时间再次创下了新高,曾超过了170美元,市值也已逼近股神沃伦 巴菲特所领导的伯克希尔 哈撒韦公司。
就在7月21日的访谈节目中,股神巴菲特一脸苦闷地表示:十分后悔当初没有买入阿里巴巴的股票。
作 者 | 朱明琪
来 源 | 正和岛
1999年,网络泡沫正被吹大,本来模仿成风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却破天荒地出了一家敢于挑战常规的公司。之后的泡沫破灭与金融危机两次退潮,千万个风口追赶者被卷得无影无踪,而这家依托中国市场走向世界的电商公司,今天(9月8日)将迎来自己的18周年年会。
“阿里又要开年会啦?今年马云要扮个什么?”这是群众喜闻乐见的问题。
在这家商业巨头成立18周年之际,更有趣的问题或许是:如果没有阿里,中国国民的消费行为,甚至中国商业社会的演进历程,会跟现在有什么不同?
交易额 vs. 人的链接
不同选择催生商业新范式
考虑到1994年出现的亚马逊,1995年的eBay,到了阿里成立的1999年,那本写着“长尾理论”、“B2C”的互联网圈子词典,恐怕已经被翻得不能再烂了。
有意思的是,创立之时,阿里巴巴并没有照搬国外巨头的现成模式,而是着眼于为中小企业而非大企业提供新型B2B电商平台。这种武功套路在当时耍起来很不容易,但从后来的故事看,却奠定了阿里早期成功的基础。
真正有意义的变革还在后面。在这个有着庞大人口、庞大面积的国家中做电子商务生意,进一步锻炼了阿里巴巴的技术与模式。
放眼海内外,电商家家在做,但能有中国这种规模海量用户的并不多,能拥有足以处理这个级别用户请求的计算能力与架构,能在业界同仁并不接受云计算概念的时候,率先开展云业务的公司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海量用户的需求,不仅要求企业提高有关品类、品质、物流、数据处理等方面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海量用户消费升级,需要不断尝新的背景下,企业不能、也不会满足于向海量用户提供平庸、无差异的产品与服务。
于是传统电商“看得见、摸不着”的特质也在逐渐发生变化。阿里在多年实践后升级“五新”战略,提出全面拥抱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术和新能源,随之出现了盒马鲜生这类以线下体验门店为基础,将门店作为线上平台的仓储、分拣及配送中心,一体化线上线下业务的生意。在探索新品类、结合数据应用的同时,更强调消费的场景化,为的就是能满足大大扩充了的用户需求。
所以马云会说,“阿里巴巴不是电商公司。”中国网购的特色成就了阿里巴巴;反过来阿里巴巴也通过自己的演进,让整个中国电商的商业范式发生了变化,为传统行业提供了更多机会,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活在信用制度缺失的社会
该有多难受
消费观念与文化的升级,需求的门槛自然会提高,与之对应的则应该是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注重消费的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发达的信用体系,但这套信用制度是从信用卡逐渐发展,到征信机构建立,再到Fico分数变为信用社会“基准”,经历100多年时间建设起来的。对于中国来说,想在市场经济开展的几十年间建立一个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信用体系,难度可想而知。
难上加难的是,这套信用体系中的个人部分如何能真正和民众的日常生活挂钩,企业部分如何能真正在各地打通发挥作用,而不是悬在空中多年难以落实。
面对信用缺失的社会,初尝电商滋味的卖家不放心“先交货”,买家也同样不放心“先交钱”。依托电商平台的支付工具支付宝的出现,以第三方服务的身份解决了信用这个最大的障碍。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个人的网络行为、网络借贷等渐渐需要征信的支持,同时这些行为数据亦在影响着个人信用状况的判定。2015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等八家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
作为中国首个个人信用评分芝麻信用,可以为用户提供直观的信用水平记录。它从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身份特质、人脉关系五个维度计算用户的信用分数,还涵盖了水电费缴纳、转账、理财等诸多信息,而这些信息本身又与阿里电商网站上提供的日常生活服务紧密挂钩。
信用体系建设并不只停留在个人层面,阿里的B2B事业群还建立了企业诚信体系。升级版的“诚信通”在商业行为记录的基础上,可以为企业提供信用评级。诚信企业拥有了此种背书,便有可能从金融机构获得更适宜的融资服务。
赋能、赋能、赋能
打造共同受益的新经济体
无论是零售、金融服务等领域的新业态,还是信用机制的建立,目的都可以简化为一个,那就是形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不是靠补贴或强令能够建立起来的,而是要打造好基础设施赋能参与者,并让他们看到自身与平台共同成长的机会。
带动就业也许是平台实力的最好佐证。2010年阿里巴巴开始自建小额贷款公司,向部分城市的淘宝或阿里巴巴上的电商企业放贷,2015年又推出针对农村的信贷产品,为养殖业者提供无抵押、纯信用的小额贷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营造了接地气的创业环境,让电子商务已经成为草根创业的重要方向。
仅以“淘宝村”这个概念为例——指达到当地家庭户数10%以上、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村庄——截至2016年8月底,在全国共有1311个淘宝村,全国淘宝村活跃网店超过30万个。淘宝村平均每新增1个活跃网店,可创造约2.8个直接就业机会。按此估算,截至2016年8月底,全国淘宝村活跃网店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超过84万个。
《人民日报》今年年初在头版刊发题为《浙江实体经济正质变》的文章则称,阿里巴巴集团带动平台纳税至少2000亿元,同时创造了超过3000万个就业机会。足见一个颇具规模的生态系统横空出世。
比“生态系统”更上一层楼的,应该就是马云提到的“全球第五大经济体”了——在马云的构想中,希望这个经济体能够服务20亿的消费者,在全球范围内创造1亿个就业机会,更能为1000万家企业创造盈利的平台。阿里巴巴并不拥有这个经济体,而是和全球小企业、消费者共同受益。
除了规模与实力之外,成为“经济体”还需要阿里巴巴具备哪些特质?实际上,这也是阿里巴巴一直在做的:瞄准营收之外的事情,解决中国商业社会中切实存在的问题;以公益回馈社会;将自己在支付、云、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优势贡献到全球科技发展中;在国际社会上呼吁“将中国视为机遇,重新发现中国!”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即便没有阿里,中国改革开放释放的智慧与活力,以及国人对致富的渴望,也足以使这个国家演化出电商新业态、逐渐完善的信用制度、以及普惠大众的金融体系等等等等市场经济的成果。
只是,如果没有阿里,这些成果的形态与演化路径会大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