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理财投资
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俚语,众所周知,关于教育的说法也有很多,比如“富不过三代”,“穷养儿子,富养女”等等,这些俚语其实那都是体现了我们祖先期待子女能够有一个更好生活的急切心情。
说起穷养儿子,大家都知道的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电视剧《大宅门》里,白景琦娶了仇人之女黄春被他妈妈赶出家门,跑去济南却不依靠堂姐,研究改良阿胶产品白手起家的例子。穷养儿子的目的就在于:培养男孩子一种坚毅进取,脚踏实地做事的品质,是我们古代人期望孩子成人以后有担当,能够撑起自家的一片天,把家庭更富足的传承下去。
富养女的原因,就是培养女生的眼界、涵养,希望女孩子以后不会被条件差的男人用一颗棒棒糖就勾搭走,起码要挑选到和自己条件相当、门当户对的男人才能嫁,这种期待也是很正常的。
在我们现在经常看到,比如李湘家的那个小女儿王诗龄,据说她的一件衣服就上万元。在这些做法里面,其实是包含着我们对子女成才的期待,对子女以后生活更容易的这种期待,但是方式,却未必适合现实的需求。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讲讲“穷养儿子富养女”。
第一个角度就是,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同。
孩子们当中一些性格弱的,其实是需要家长领、跟、帮,比如《白鹿原》里的白孝文,他父亲很希望把他一脚踢出家门,期待着他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能够生活的更好一些,混出个样儿再回来。结果呢,他是混出了个样,混出了个倒霉样回来的。
对于这种性格弱的孩子,不管男孩女孩,放出去只会害了他,还不如在手边儿上一边儿教,一边带,一边支持他习得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呢,是需要回馈孩子求助的问题的。
对于性格强的孩子,如果这样圈在手边儿上,只会限制他的自由,影响他的创作能力。金庸的小说中常会看到很多自由自在、天生天养的人物,他们具有独立的生存技能,也扛摔打,也抗压力,抗挫折,有顽强的生命力。
另一个话题就是,中西方文化哪一个最好?
现在很多人都说欧洲国家养孩子方式好啊,18岁之后就要为自己负责了,他们要有这个生存的紧迫感,才能够想正事儿,你放在中国做得到吗?这就是中国教育的失败,或者是说人家西方教育多么自由啊。
我想,过多的强调,过度的强调西方教育其实不仅是违背传统文化的,也是不太适合我们中国国情的。我们看到,无论中西方教育哪一种,在中国还是欧洲,都并不是普适性的。在中国也有适合西方教育的孩子,比如我所说的那种性格比较强的孩子,他能够独立,能够创造,能够自生自养,这样的孩子,你就要在后面支持他插上翅膀,勇敢的飞向天空,有多远飞多远,有多高飞多高。不限制他,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如果圈养在身边,除了折断他的翅膀,限制他飞翔,可能还会使他心理不太健康。
那么在西方我们看到也有性格弱的孩子,18岁之后被父母亲一脚踢出门外,我们的界限就要非常清晰,我们不再供给你的生存,然后这个孩子他并没有习得生存能力怎么办?一个结果是被欺凌,他无法保护自己,支撑自己的生理性存在。另一结果就是他可能会堕落,吸毒,捡垃圾,做乞丐。
穷养还是富养?
无论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在我看来其实都是需要适度富养一些,不管他性格强,还是性格弱,适度的富养不仅会增加孩子的认知眼界,还会在心理安全感上有更丰富的底蕴。但我不希望这个富养是无休止的物质上的奢侈,我希望的这个富养是能够让这个孩子精神富足、见识富足。我支持你买给他更多的书,耐心的带他读,也支持你在放假的时候带他远足,去游名山大川。先接触自然景观,等到孩子逐渐对于人文历史发生兴趣,就去看那些人文景观,丰富孩子的内在见识,文化底蕴,给到孩子精神的富足,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物质的穷富并不能够决定一个人心理状态是否健康。
决定心理健康的,其实是心理营养。
首先是安全感,情感,这个情感是妈妈给到的。在两岁多以前,妈妈就负责做好孩子的情感,和孩子充分的沟通。在两岁多以后,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迈开小腿儿,走向家门口之外的世界,跟爸爸一起看外面的世界。爸爸给到孩子的心理营养是社会型的,在男孩子那里,就是认同爸爸,在女孩子那里就是好好的爱爸爸。那么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和爸爸搞好关系都是最最重要的。爸爸妈妈给到孩子的富养,还包括心理上的充分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