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理财投资
近日,江西一银行为催收助学贷款,在其官方公众号公布学生姓名、逾期金额、地址、学校信息,引发关注。
截至发稿前,该新闻在微博上有2.3亿阅读量。
有网友认为这侵犯学生隐私,怀疑银行是否真的尽到告知义务;也有的认为贷款的人要讲信用,自己欠的债要上心,不能等着别人催。
有专家对隐私护卫队表示,公布贷款人的真实姓名、学校和住址等指向特定个人的信息,严重侵害了学生的隐私权。银行可以考虑仅公布名字和逾期金额这些不含个人核心信息的方式,对贷款人形成震慑。
8月15日,江西萍乡农商银行在其官方公众号发布文章《大学生助学贷款逾期,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文章指出,借过助学贷款的学生,自毕业那年的9月1日起,将不再享受政府贴息政策,每年12月21日,须按时缴纳贷款利息,到期及时偿还贷款。
在这份逾期未还助学贷款的学生名单中,截至2018年12月21日,逾期学生共计141名,他们的姓名、学校、逾期金额、住址信息都被公开。其中,最少的逾期金额为3.47元,最高达到11890.96元。
被公布的逾期未交款学生信息的部分截图。
文章指出,逾期不还,违约贷款学生的信息及共同借款人信息将被载入央行征信,影响个人信贷,如房贷、车贷等;即使立即还款,违约信息也要保留至少5年。
逾期严重者,还将进入失信人员名单,将被限制高档消费,如乘飞机、高铁等;情节严重的,还要承担法律责任。文章强调,不要因为大意,让“学霸”变“老赖”。
据了解,毕业学生拖欠助学贷款的情况,并不少见。据海南日报报道,截至2018年3月31日,海南省共有535名借款学生拖欠本息共计157.16万元。
在逾期未还的学生中,也不乏逾期信息录入央行征信的例子。届时,这些学生贷款买房、买车等借贷行为都将受到阻碍。
目前,江西萍乡农商银行已删除上述文章。
从文章公布的逾期金额来看,多数为几百至几千元,数额不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政学院教授蒋洁认为,如果通过司法途径催款,即便诉讼费用可以由败诉的学生承担,但银行在整个诉讼过程中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并且,一定程度上,此类诉讼是对国家司法资源的耗费。
不过,她强调,就算这些学生是恶意违约,银行也不能“以恶惩恶”,采取违法侵权的方式维权。
蒋洁指出,公布贷款人的真实姓名、学校和住址,在江西萍乡这样一个并不太大的地方,足以明确指向特定的个人,是典型的非法披露个人敏感数据,严重侵害了学生的隐私权,可能会给当事人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这种公示方法可能对学生以及银行本身的形象和长远发展产生负面后果。”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法治国际中心执行主任吴沈括也认为,从保护青年学生事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公示性的催收方式会引发一系列潜在的消极后果,整体而言难以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
从法律效果来看,吴沈括认为,我国《网络安全法》明确要求个人信息的处理,以合法、正当、必要为首要原则,但“这种公示性的催收方式是否是必要的,实质上存在相当的不成比例性”。
他还强调,是否通过公示催收乃至采取失信人惩戒措施,应当由有权管辖的司法机关依法裁决。
蒋洁认为,从银行还款的日常流程来看,贷款人每月会收到催收短信或邮件等,即便是手机或邮箱停用,这些借贷人对于借贷逾期“一般也是心知肚明的”,遗忘者有之,存在银行不追究的侥幸心理者亦有之。
因此,她建议,银行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积极联系催收后依然无法联系上到款人,银行可以选择公布不含有个人核心信息(无法直接指向特定个人)的名单,比如公布其姓名和逾期金额。
“虽然威慑效果不如披露个人信息的失信名单,却是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能够产生一定心理压力的方式,银行可以尝试”,她说。
文/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 尤一炜 李慧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