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理财投资
全文约1500字,读完约需5分钟。
1992年,玻利维亚的小额信贷非政府组织促进和发展微型企业基金会改名为阳光银行。此后,全球有200多家小额信贷机构竞相效仿,相继转型成银行。
这些转型后的机构拓宽了获取商业资金的渠道,能够为它们的客户提供储蓄账户和额度更高的贷款。进一步融入正规金融市场后,这些前身为小额信贷机构的银行通常都成为当地的行业领导者,包括蒙古的哈斯银行、加纳的机遇银行和秘鲁的自助银行。
但是,转型带来的收益与付出的代价是否匹配?希望转型成为银行的小额信贷机构将经历一个非常烦琐的过程,包括受到更严格的监管和结构性重组。此外,小额信贷机构最初的使命是为最需要资金的人提供贷款,现在是否依然如此?
挪威阿哥德大学的国际商务与发展学教授罗伊·梅斯兰和他的同事研究了66家在1993—2011年从非政府组织转型成为股份制银行实体的小额信贷机构。
为了专门分析转型带来的影响,他们将新银行的实际绩效数据与这些小额信贷机构继续作为非政府组织能取得的绩效数据进行比较。
研究显示了转型带来的多个优势:贷款年利率降低了3.9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客户可以得到更便宜的贷款;运营成本降低了1.1%,这使得业务效率有所提高。
由于小额信贷机构成为名副其实的银行,其商业债务杠杆率、存款和平均贷款规模都迅速增长。平均单笔贷款金额从566美元增至1368美元,增加了两倍多。
尽管这些业绩足以说明这些企业的可持续性更强,但或许也意味着它们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从面向最迫切需求的客户转向更富有的客户。“这可能预示了所谓的‘使命漂移’,指的是小额信贷机构向高端市场移动。”梅斯兰表示,“但是,这也可能是因为小额信贷机构现在可以有更好的资金来源,在为同样的客户服务时能够提供更能满足其金融需求的贷款额度。”
尽管成为银行带来诸多好处,但小额信贷非政府组织仍需谨慎地对待这样的转型。梅斯兰表示,这样的转型完全改变了小额信贷机构的商业模式,付诸实施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
研究人员发现,小额信贷机构通常会提前三到五年着手改变其商业模式,并在转型后至少五年内都处于持续调整的状态。
梅斯兰表示:“转型确实给这些机构带来很大压力,不仅因为需要很长的时间,还因为它涉及机构商业模式的方方面面。”
新企业也会对它们的服务对象提出新的要求。当小额信贷机构成为银行后,与客户的关系会变得更加正式,书面工作也会相应增加。梅斯兰解释说,无法提供纳税证明、结婚证或基本账户信息等必要文件的客户通常不会再得到服务。此外,由于额外要求的文件和手续,贷款申请的办理时间也会更长。
梅斯兰指出:“小额信贷机构在转型后培养出的银行文化可能会让客户感觉被疏远,这也是一种风险。”比利时蒙斯大学瓦罗克经济与工商学院的教授马克·拉比也赞同这样的观点:“从小额信贷机构使命的角度看,的确存在将某些类型的客户置之不理的风险。”
拉比解释道,从管理的角度看,转型后的机构通常关注资本、流动资金和资产组合报告等方面的监管要求,但往往对转型过程中企业文化的转变不够重视。他表示,“从上到下,员工都不得不要面临诸多挑战”。更重要的是,当机构陷入困境时,再去关注治理已为时过晚。
但是,拉比表示,作为一种预防措施,在进入充满挑战的转型过程之前,实践者应确保在董事会之外还有足够强大的治理机制,而不是等到麻烦出现时才寻找对策。
梅斯兰的研究结果表明,对愿意承担风险的机构而言,转型为它们的客户带来整体性的积极变化:银行提供更多元的服务,服务更多客户,贷款利率也更低。
梅斯兰称:“那么,非政府组织有两个选择,转型成营利机构,吸引投资人并获得规模化经济的优势;或者以非政府组织的形式继续存在并为细分的人群提供服务,它或许不能发展壮大,但可以给服务对象带来真正的改变。”
本文刊于《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01,摘取自《从NGO到银行:结构转型是否改变了小额信贷机构的商业模式?》,《世界发展期刊》2016年第89期;
作者:科里·宾斯,北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名新闻工作者,她的著作主要关于科学、健康和社会变革;
本文其他参与者:贝特·德斯帕里埃,贾安·戈德克,马雷克·霍顿,罗伊·梅斯兰;
原标题:《小额信贷的银行化》
【名词解释】
小额信贷:国际社会一般把针对没有享受到或未充分享受到金融服务的中低收入群体和微小型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统称为微型金融(Microcredit)。在中国, “Microcredit”往往被翻译成小额信贷。1995年成立的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将小额信贷定义为“为低收入家庭提供金融服务,包括贷款、储蓄、保险和汇款服务。”这是小额信贷比较官方的一个定义,定义从小额信贷的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对小额信贷作了界定,把小额信贷定义为一种有效的扶贫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