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理财投资
前言
周一,“聪明投资者”发布了一篇文章,一位名为“投资的轮回”的资深投资者,在一个高净值群里写了一段非常有价值的个人投资感悟(点击详看:一个买过20多个私募、60多只公募的20年投资者真实感悟)。
“投资的轮回”做了近20年投资(加上股票投资),买过20多个私募(包括券商资管和专户“一对多”)和60、70只公募产品。同时,他也买了不少私募股权产品。
周五,应群友的要求结合自己的经验,“投资的轮回”写了另一篇关于股权投资的文章,他的感受是,“其实总的一级市场还是很灰色的,远没二级透明。”
这两年,早前蓬勃发展的私募股权基金相继开始到期,各类产品问题开始暴露。
“投资的轮回”站在投资者角度的理性思考,有投资者的无奈,也反应私募股权基金的痛点,在高净值群里引起强烈共鸣。“聪明投资者”经授权刊发。
欢迎私人银行、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信托和其他第三方理财机构,一起探讨,如何面对和解决投资者的痛点,让市场健康有序成长,真正对中国实业经济起到资源优化配置的引导作用。
试着自己去投资,我们需要怎样的私募股权基金?
文 / 投资的轮回
中国的股权投资基金对国内个人投资者大面积发行大约始于2010-2011年。起因是2009年创业板成立后,相对宽松的要求使得创业企业上市变得更容易,上市后企业股权获得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值。
巨大的财富效应瞬间点燃了一级市场,人们似乎发现了一个金矿,各路资金纷涌而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暴富神话仿佛正在上演。
转眼,八年就要过去了,当初5+2的产品已经开始到期,当初携重金杀入的投资者现在还好吗?
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开篇第一句这样写到: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很遗憾,在购买股权投资基金上,不幸的家庭要远远多过幸福的家庭。有些人最终只拿到了几个点甚至不如货币基金的年化收益,有些人还在为产品能够回本苦苦挣扎,有些人在四处奔走维权,更多的人却只能仰天长叹。
这个行业充满了谎言、欺诈、勾兑、贪婪、愤怒、无奈和沮丧,这是资本巿场上最深的一潭水。
很多人在质问为什么当初路演时承诺的五倍八倍的收益率只是镜花水月?为什么投进去好好的一个企业在短短的一二年内就收入利润严重下滑,亏损、破产、跑路,官司缠身业绩不达标无法回购?
为什么基金管理人的那一套看似严密的投前投后风控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为什么基金管理人告诉你这笔投资已经血本无归了,那边企业还在正常经营吃香喝辣?
为什么你依赖的银行、三方财富这些中介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并采取措施?为什么所有的风险都让最不知情的投资者承担,而即使产品不佳管理人和中介还可以心安理得的坐享巨额管理费,继续路演说着同样的谎言去忽悠下一波人?
获得真相总是极为困难的,艰辛与无助,屈辱与痛苦不足为外人道。
几年前,我开始尝试自己投资,不是吃饱饭没事干,只是想从中得到答案,投资者到底需要怎样的股权基金?
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抛砖引玉,供大家探讨。
1,投你熟悉的人和事。
首先你要找到靠谱的人和机构。
股权投资是一个手艺活,能够投到优秀的企业是管理人能力、人脉、性格、经验和运气的综合体现,既偶然也必然。
因为熟悉而了解,因为了解而信任。当你要通过别人的帮助来进行投资时,你当然首先要了解这个人,包括他的过往和现在的状态。
一个保守的人他的投资也一定是保守的,一个激进的人他的投资也必然激进。
机构就复杂一些,他往往有多个合伙人,每个合伙人的风格又各有不同,你要确保你投的那个产品主导的那个合伙人符合你的价值观。
用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歌词就是: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人。这些光靠寥寥数面或只是听一场路演看个PPT是远远不够的。
你甚至应该让他把投资业绩的全貌,一个或数个经历完整周期的产品的各项数据完整的呈现给你看并加以分析。
这是不是听起来很麻烦?对的,麻烦就对了。前面越麻烦,后面才会少麻烦,并减少被坑和沟通的成本。一个你觉得不舒服的人他的投资你也不会觉得舒服。
也许有人会说,有些人很牛的,怎么会提供。我想不会的,他既然到市场上来募钱,你是他的准客户,他当然会乐意提供,他要你的钱你要他的人,彼此深入沟通了解不是公平合理吗?
如果真不愿意,那么各花入各眼,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彼此何必强求呢?
其次,投你熟悉的企业。
我投某一个科技企业,是因为我身边有这方面的行家,他们甚至会购买相关的产品,知道他们的竞争力和市场需求。
我投k12教育是因为自己的小孩就要上各种兴趣班,知道优秀的培训机构有多么一位难求,知道他们的自主提价能力有多么强,知道这个市场有多大。我就是终端用户,我能理解他们的商业模式。
同样的,我不认为大多数机构有足够的人才擅长把握各种机会,有些人擅长做制造企业,有些人擅长互联网,有些人擅长医疗,有些人擅长教育,有些人擅长消费......
只有你能够理解投资某一类企业的逻辑是什么,你才能更好的和机构交流,当发现问题时才不会各说各话。
每个人都应该找到和自己匹配的方式进行投资。
2,要守住常识和尽量保住本金。
股权投资最重要的常识是什么?那就是大多数企业是走不到最后一步的—IPO。
一级市场囤积着几万亿资金,每年投资的企业几千上万家,而A股每年只能上几百家,能在香港和美国上市的也非常有限。并购和老股转让可能会更多一些,但加起来依然不足以覆盖这些企业。
你可能面临的情况是:无ipo无并购无转让的三无企业。
那么当你投资时就要考虑如果这些路都走不通时,企业是否能够依靠自身的现金流靠分红把你的投资拿回来,企业家是否有能力和意愿去回购你的股份。
一个公司的产品能够先款后货或者帐期很短,交易对手实力雄厚信用良好,利润率很高又年年增长的企业,即使他不上市不被并购你又有什么好担心的?你向老板提出回购,他还巴不得呢。
相反,为什么很多签了对赌回购协议的企业,最后却无法执行,对簿公堂赢了官司也拿不回钱来,大家真的应该好好想一想。
我从来没想过会投到一个伟大的企业或独角兽,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与其做这个梦,不如想想在最坏的情况下你能不能把钱要回来。
做一个假设,一个两个亿的基金,投了十个企业,每个二千万。每当你有一个企业血本无归,就需要另一个企业翻一倍才能打平。
有人讲只要能投中一二个十倍股,其他都是平平或垃圾也关系不大。姑且不论你能不能投中十倍股,就算有个把,扣除管理费用、税收和业绩提成,你还能剩多少年化收益?
更别忘了,某些基金是按单个标的收取业绩提成的哦,赢的先分亏的不补。
所以,决定一个基金的收益好坏并不在于你是否投了一个明星,而在于你投了几个垃圾,这也算是木桶理论的另类应用吧。
3,投前投后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风险。
有些机构在交流时会说我们投赛道和风囗。
我们发现这个创业者和他的团队很强,有很好的产品和市场,我们投了他,然后利用我们的业内资源帮助他引进人才、调整战略和商业模式、引进新的融资迅速成长,我们为创业者服务给他们提供保障,我们的附加值是非常高的。
这当然很高级,但我不是太了解,我想说个比较低级的。
开篇时我讲了,为什么一个企业投入前还好好的,投入后马上就不行了?为什么一个企业投入前利润不错,投入后收入利润就会连续下滑,甚至破产、跑路?为什么签了对赌但无法回购,企业主没钱还你事先不知道呀?
我看过不少基金的尽调和风控流程,真的很详尽很规范,如果让我干我肯定做不了。
但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执行的,事实上的尽调和投后是怎么做的,我来举二个身边的例子吧,看看草根是怎么干的。
一个企业该如何尽调呢?
我的朋友甲对我说,你投一个企业看什么行业报告、看看企业三表、拜访一下上下游企业、访谈一下企业高管这些都不是充要条件,这只是一个流程。
你要做的是去查下他有几套房子,有没有贷款,企业一年交多少稅,有没有行政处罚和经济纠纷。
你要想办法打听一下这个人的口碑和人品,你要和他喝酒品茶聊家常,看看他怎么对待事业和家庭,夫妻和不和睦,甚至有没有小三。
你要记住你投的不只是企业,还是人,一个企业行不行就是看舵把子,人行企业就行,人不行再好的行业也没用。
他为了投一家企业,派人在厂里待了一个月,自己到仓库盘货看出入库单,自己去数拉货的车去和司机聊,请工人吃饭让他们讲老板的是非,这怎么看起来股权投资也是一个脏活累活苦活。
当然,那些投风口和赛道的企业可能套路不一样,有些优秀的基金他们的合伙人经过初创的奋斗后早已经财务自由,忙着打高尔夫、演讲和出席论坛,很忙。
他们只看大生意,有些尽调就让刚入行没几年的名校生来干了。他们吹着空调、在咖啡馆谈几千万的生意,在飞机上看看审计报表,去公司听个路演交流一下,然后按公司流程走一遍,报告一写,投决会一上,齐活。
我的朋友乙是一个专业保守的投资人,他曾经投过一个山东的化工企业,这个企业产品适销对路,刚刚又新增了产能,企业负债不高,当地政府相当扶植,正准备把企业列于拟上市对象,我的朋友却退出了。
我不解,问他为什么?
他告诉我他们在一次回访中突然发现企业主的儿子买了一辆迈巴赫,继而他们做了一些调查发现企业主的夫人和儿子想把企业卖了,企业主并没有同意却将大笔的股份转让给了儿子,大股东易主,但显然儿子无心事业。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一个远离自己的省份,事情变得不可控起来,所以虽然企业经营没有任何问题,他们仍然决定退出。
可能这点事在很多人看来都不是事,但他们却觉得是风险,这种敏感度对于定期打打电话听下汇报等下报表去厂里溜达一圈的年轻投后来说会有吗?
4,要投就投前几轮。
股权投资又叫风险投资,由于缺乏流动性,在退出前他始终充满了风险。
我是不投cdef 轮的,为什么?因为没钱。每一个企业都是从初创到成长到成熟到衰退的,风险投资大多集中在前二个阶段。
对于个人来讲,天使投资风险巨大收益也巨大,VC的AB轮,或者有些人搞了Pre-A和A+,这是一个黄金时期。
企业在快速增长开始展现曙光,有了收入市场和利润,你能看得清楚一些了,但又不是太清楚,这时候的估值还不太高,企业家欢迎你,你也有更多的方式选择退出。
如果说刚开始投资时大家还不太懂,那么现在对于我是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选择后几轮进去的。
很多基金的募资规模已经很大了,他的体量决定了他没办法投前几轮,我猜想很多人可能是认为后几轮离ipo很近了,时间比较短。但问题是谁告诉你后几轮投完就一定能上市的?
对了,有回购,上不了有回购,不过,乐视体育和影视也有回购的,回购不了咋办?
可以明确的是后几轮投进去几乎就只有等上市了,上了你也未必有多少油水,这不,众安在线、阅文集团都相对高点跌了近40%,二级市场的脸那是说翻就翻。
如果你这么想投后期,干嘛不买腾讯和阿里呢?没上市按成本算,上市了按市值算,手上大把的独角兽,主业还增长强劲,流动性还好,又不和你分成,对不?
5,退出才是王道,没有退出的估值都是耍流氓。
一个基金是有期限的,到期前理论上都应该退出,不管你用什么办法。
有些基金给你的报表挺好看的,几倍的退出收益,但仔细一瞧,大部分都是帐面估值,有的按后一轮投资的估值算,有的按上市可以企业估值算,但退出率只有百分之三四十,其他呢,趴着呢。
我有时候在想,如果企业这么被看好,那你找个下家或发个基金接走好了,打个折也行啊,都到期了,钱让别人赚好了。
后来想想,这只纸上富贵啊,谁愿意接呢。
你看看摩拜美团最后进去时,只让创始人和早期的退出,后面几轮的一个也不让退,人家又不是傻子,利润都没赚钱,会让你套这个利?
饿了吗被阿里全现金收购时,某大佬不是发文大声感谢吗?为啥,总算解套了。
有时候中国那些独角兽们真应该感谢BT双雄争霸,不是因为这二个大金主要卡位,真要饿死了。
6,道德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
很多基金的运作是极其不透明的。他既不告诉你为什么要投,也不告诉你投了后发生了什么,等到山穷水尽油尽灯枯时投资者才恍然大悟。
这中间用基金的钱做自己的宣传,用基金的钱请客送礼,用基金的钱报销自己的费用,更有变本加厉者和被投企业做交易拿回扣,管理不作为复制粘贴欺骗投资者,然后企业纷纷倒灶你也拿他没办法。
一句话,投资有风险,我也不想啊,然后做个样子打打官司,然后什么也没追回来,反正也没人管,你有这个精力能力去调查取证吗?
这种风气还会互相传染有样学样,募投管退,能募就好了,后面的事,七年后再讲。
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基金一千万起,后来500、300、200、100,为什么?前面的韭菜割完了,后面的又少又矮,没得割了呗。
7,最后,和金融中介们讲几句。
曾经银行、三方、信托和券商是募集股权基金的四大主力。
后来发现个人投资者太烦,就转向机构企业、政府的种子基金、行业引导基金。
但很快发现这个钱也不是这么好拿的,就又转向个人,还自己搞了不少FOF。
事实呢,募资量还在不断下滑,因为没有赚钱效应啊!一个基金,动辄七到十年,这是什么概念?
2015年的统计数据、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是76岁,也就是说一个投资者一辈子的十分之一时间要在这个产品上度过。
一个人如果不是富二代,他至少要在35到40岁才有能力投资一个股权产品,然后循环往复,一辈子也不可能投几次,如此重要的一项投资你能给他带来什么呢?
每年2-3的管理费你要和管理机构分成,业绩提成你要切一块,但你们提供了哪些服务呢?
除了把投资机构语焉不详的报告转发一下,可曾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投资者看家护院,当基金出现问题时可曾挺身而出为投资者分忧解难极力维权?
屁股终究是决定脑袋的,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更何况还有别的道不清说不明。
不要忘了,你所有的收入都是投资者给的,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可曾想过竭泽而渔?
有些人说,只有我们才能拿到那些顶尖机构的份额,股权市场就是5%的人赚走了95%的钱,没有我们你什么也投不到。
也许是,不过不要忘了,没有投资者的钱聚沙成塔,你们在那些顶尖机构面前什么也不是。
股权投资,是用投资者的钱实实在在的支持实体经济,他们付出了成本牺牲了流动性耗费了光阴,不是应该获得他们应有的回报吗?
投资本就应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风险是你的利益大家分,而且还要先分多分的行为终究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会长久。
以上种种,就像我的标题,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私募股权基金?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声明:凡注明“聪明投资者”的作品,版权均属聪明投资者。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违者必究。所有文章旨在记录和传递信息,不代表“聪明投资者”赞同或反对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