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理财投资
“牛逼”,大概是51信用卡创始人孙海涛最喜欢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儿——做一家牛逼的公司,成为一个牛逼的人。接受有言专访时,孙海涛表示,现在他想把51信用卡的活跃用户做到1亿——“这事很牛逼”。
51信用卡,前身称“51信用卡管家”,2012年以信用卡账单管理的工具切入市场,希望解决多张信用卡在债务管理上的痛点。2016年之后,51信用卡纳入了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新型“信用卡”数据,拓宽了负债管理服务的范围卡,同时业务拓展至信贷市场。
根据目前最新的数据,51信用卡注册用户超过8000万,每月新增用户200万,月活跃信用卡账单3000万。但孙海涛希望在活跃用户数上有更大提升,这样对51信用卡接下来的“小生态”规划,会是一个飞跃式的发展。
51信用卡创始人兼CEO孙海涛
现在的51信用卡,已经从负债管理工具切入诸多细分领域,从贷款用户、借贷场景、风险识别和资金供给的闭环,初步建立起在线办卡、流量合作、网络信贷、理财服务、技术支持等一套商业生态体系。
据了解,这套商业生态体系已经为51信用卡每月带来超过亿元的营收,预计2016年营收超过10亿元,净利润达到3亿元。“现在的营收空间比较大了,对我们来说也有了底气,没有任何人可以吓我们了。”孙海涛说,对比过去,他现在有了一些安全感。
3次创业之后的第4次尝试
51信用卡管家是孙海涛的第4次创业。此前他还创办了E都市、房途网、租房宝。这些公司并没有死去,到现在都还在运转着,他说之所以退出的原因,在于其商业模式越来越窄。“好的商业模式应该是自己长出来,自己是很难设计出来的。”他告诉记者。
而创办51信用卡,就是“自我生长出来”的商业模式。
在租房宝时,孙海涛钱包里放着4张信用卡,额度都在5-10万之间,用于支付公司服务器、房租等多方面使用,邮箱账单多了容易混淆还款银行和日期。一次看到邮件箱里的信用卡账单,他就在想,为什么不开发一个信用卡信息管理工具,帮忙汇总各种信息,而且累计下来的信息,或许还可以变成有价值的数据。
“我很理解,4张信用卡的统一对创业者意味着什么。”当他向租房宝的合作伙伴——浙江省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广发银行等银行顾问请教,做一个信用卡信息管理工具的可行性时,得到的回复几乎都是否定的,并且还劝说他赶紧放弃,不要浪费时间,因为用户不会轻易把自己的私密数据交给创业公司。
和许多创业者一样,孙海涛喜欢打德州扑克。打德州,有些时候需要放弃很多小牌,才能赌一把大牌。加上那时候,租房宝在发展上逐渐触碰边界,难以突破,走到了一条越来越窄的路上。对孙海涛来说,他想要挣脱眼前的困境。
他决定赌一把,放弃租房宝,在信用卡管家新项目上赌一把大牌。“别人的建议只是一个建议,我能感知这个东西(信用卡管家)有用,对我自己是有用的,所以我决定去干这件事。”孙海涛回忆说,虽然信用卡管家的项目不被看好,让他觉得有点受打击,但也借来了60万,把东西做出来再说。
2012年,孙海涛带领公司4名骨干奔赴杭州酒店,闭关一个月后,研发出了51信用卡管家最初的产品模型。当时他的想法很简单,用户注册后APP后授权账单邮箱,51信用卡管家技术解析用户信用卡账单邮件,从中提取详细的账单信息,并同步在应用中,实现用户信息管理以及个人债务智能化管理。
作为市场上第一家信用卡信息管理工具,着实是刚需。孙海涛说,在开发阶段时,团队尝试着把半成品传到App Store做测试,很快就有了上百个邮箱注册用户。这对整个团队来说,信心大增。随后,在正式上线不到5个月里,51信用卡管家便拥有了200万用户,而且还是不断快速增长中,2012年9月吸引了薛蛮子、华映资本600万元天使投资。
2012年前后,移动互联网还处于流量红利期,当时的51信用卡管家以1元的获客成本,获得大量用户。
孙海涛坦承,51信用管家卡毕竟只是一个工具,门槛也不高。如何实现突破?用户量上来后,商业模式又应该如何设计?
孙海涛表示,好的商业意味着越来越多的选择和方向,更容易找到突破口。51信用卡管家,是从海量的账单中沉淀出来的用户数据挖掘了借贷的场景。51信用卡管家开始尝试与银行合作,接了办卡业务。但过去,银行总是“高不可攀”,原来它们合作的对象有百度、我爱卡等互联网渠道,难以看上51信用卡管家这种初创企业。不过,原来的渠道成本确实高,新渠道有着降低成本的优势,再加上51信用卡管家内部恰好有从银行过来的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谈下了合作,而且很快就得到了效果。
孙海涛告诉有言,以广发银行为例,用了一个月实现它原来一个季度的预算进度,紧随着51信用卡又与三家银行合作,在第二个月就实现了一天20~30万的营业收入。“第一次尝到与银行合作的甜头。”让孙海涛意想不到的是,早期劝说让他放弃的银行顾问们都登门拜访,“大银行之间同质化竞争,很难有优势,但是这几年银行变化很大,逐渐从小商业开始,慢慢拥抱互联网,拥抱我们这种创业公司了。”
实际上,用户办卡越多,获益的也是51信用卡管家。“用户有多张信用卡,他需要越来越大的信用额度,希望自己可借的钱越来越多。为什么办三四张卡,就是因为他经常钱不够用。” 孙海涛说,有了负债场景,就有天然的优势——最稀缺的、最贵的借贷需求就诞生于此。
盈利模式的摸索:成为金融服务公司
2013年12月,51信用卡完成A轮融资数千万美元,由SIG海纳亚洲、清流资本、华映资本投资。资本进来后,51信用卡管家就从用户沉淀的数据展开新的业务。
51信用卡管家在变现模式上不断摸索,从办卡到与当地商铺合作推出优惠活动,但并没有成功。“干了半年多,甚至快一年了,都没有什么用,那就得放弃了。”孙海涛告说。
随后51信用卡管家找到了宜信,原本是想找唐宁(宜信创始人、CEO)投资,虽没谈成,但却谈成了合作。2014年4月,双方合作推出了“瞬时贷”——本为宜信旗下“宜人贷”产品。
“瞬时贷”会对用户进行信用评估,根据用户信用卡电子账单、电商交易行为和社交方式等数据,对信用评估、身份确认和反欺诈进行分析,从而实现系统申请、自动审核、自动放款,是纯在线操作的信贷产品。“瞬时贷”由51提供用户,宜信完成整个风控审核,并给出授信、提供资金。但交易过程,51信用卡管家不承担风险,并在每单贷款中抽取2%的佣金。
“51信用卡管家最核心的资源是优质的信贷资产,这波拥有信用卡的人群是被银行优选过,”孙海涛说,“我们做信贷端的资源,用了三四个月打通了理财端、资金端,本质上是已经积累了好几年优质用户的平台。”瞬时贷的授信区间在1万-6万,目前可达到每天1000万左右的放款额。
与宜信的尝试成功后,2015年1月,51信用卡上线了独立产品应用“51人品”,而且51信用卡管家又接着联合中信银行杭州分行、平安大华基金,共同推出了在线速贷平台“小时贷”,随后发展成独立产品应用“51人品”,由新浪支付作为资金托管。用户在向“51人品”导入社交数据、信用卡等财力信息后,平台运用大数据计算为提供对应的借贷额度和理财收益,平台拥有“51人品宝”和“51人品贷”两大金融业务,完成P2P闭环。
从最初的信用卡管理工具,到用户信用数据管理、分析,到进军借贷市场,让51信用卡价值飞速上涨,甚至在2015年,仅用了在90天内完成了B轮和B+轮1亿美元融资。
随后,51信用卡又瞄准了信用卡以外的借贷人群。2015年年底,校园分期业务的99分期创始人杨宇智找到孙海涛谈融资,融资没谈成,反而促成了一桩并购。2016年1月,51信用卡宣布并购“99分期”,并停掉了原有的校园分期业务,推出面向无卡人群的小额现金借贷产品“给你花”。
小贷市场规模正在迅速增长,大众熟知的明星产品也已有蚂蚁借呗、微粒贷等,也有许多互联网金融平台,俨然是一片红海,但孙海涛直言,不想错过任何一个金融业务,成为一家巨头公司。
2016年9月,孙海涛在杭州开公司4周年庆,并宣布C轮融融资3.1亿美元, A股上市公司新湖中宝和天图投资领投,快的打车创始人陈伟星的泛城资本、华盖资本等联合投资,同时首次对外宣布了其信用卡金融生态战略,强化“51人品”等信贷产品,业务集成理财、小额借贷、分期、负债管理四大板块。
孙海涛还把51信用卡比拟为一张金融卡——“这张卡用互联网的手段实现了传统的消费金融服务,它更具特色优势,比如说额度更大、借贷更快、取现快、方便,还兼具理财功能等。”
随后不到30天,2016年10月,51信用卡又宣布获得嘉实投资和银泰集团C+轮累计为8400万美金的融资。这一轮融资后,除继续完善信贷产品线、扩大消费金融市场占有率、推进 “51人品卡”计划之外,51信用卡还将发起设立产业基金,着眼于金融科技产业上下游企业的投资并购,在信用卡金融生态之外扩建一个范围更广、生命周期更长的体系。
此次由51信用卡发起的产业基金,将集中投资资产、数据两大类标的。孙海涛透露,产业基金的规模将达到数亿元,并指出接下来的投资并购动作,仍将围绕信用卡金融生态。
孙海涛曾描述自己的牌技:我打牌的特点,激进、敢冒险,手气好的时候总是很快成为牌桌上的首富,有的人赢了钱就会很稳健,最终能赢。但我不是,赢了钱还是冒险,手上拿着小牌还是要跟人家博,所以很快就从首富变成输得最多的人。我清楚这是我的风险,但我就是想把所有人都打败。
有言记者已经是第二次采访孙海涛了,在每次做采访最后会问,希望把公司打造成怎样的形态?——“更牛逼的公司,成为更牛逼的人。”和所有媒体的采访一样的回答,孙海涛说完,哈哈大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