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理财投资
长江日报融媒体11月22日讯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几乎敲遍了银行的门,却没借到一分钱。小微企业湖北天合嘉康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差点错失市场良机。没想到因为纳税记录良好,企业意外拿到“救命钱”,还是低利息银行贷款!
2016年初,武汉首创“纳税信用贷”,天合嘉康成为“尝鲜者”,3年内连获4笔低息贷款,累计达千万元。随着资金血液的流入,这家企业的营业收入,3年增长超过10倍。
最困难时公司无奈向股东借钱
2018年6月,天合嘉康公司成功登陆新三板,公司全年营业额也将突破4000万元,又上了一个台阶。近日,公司还新迁了办公大楼,紧邻光谷新能源大厦“马蹄莲”。
7年前,天合嘉康创始人黎城看好新能源领域,从武昌居民楼里的一间民房创业起步,从产业链最底端的生物质燃料生产做起。
2013年,全国工业燃煤锅炉开始大批量淘汰,生物质可再生能源在环保、热能供应上有着较强优势,成为工业燃煤重要的替代品,天合嘉康迎来发展高峰。
市场机会稍纵即逝,在企业急需扩大经营规模的关口,资金跟不上成为最揪心的事,“资金最困难时,几乎所有股东都自掏腰包向公司输血。”公司财务负责人彭丹说。
公司向高管借钱实属无奈,市场竞争拼技术、拼服务,更是拼资金,天合嘉康做的是重资产项目,工业锅炉设备的前期投入较大,如果等到三五年后把成本收回,再扩大投入,早已错失机会。
2014年,公司谈妥北河服装设计产业园等几个项目,欣喜之余,资金投入不足也让负责公司财务的彭丹头疼不已。找银行贷款,她把所有银行跑了个遍,得到的回复高度一致:“你们公司没有可变现的房屋抵押,不能贷款。”
社会上有高息贷款,可天合嘉康这样的制造型服务业企业利润十分微薄,借了高利贷无异于跳进火坑,“宁可发展得慢一点,也不碰高利贷。”
尽管公司严重差钱,但黎城纳税一点不含糊,到了该纳税的日子,一分钱不少,“创业之初,我们就定下了目标,要把公司做上市,必须诚信纳税。”
规矩纳税“意外”帮企业绝处逢生
2015年底,国家税务总局启动“银税互动”方案,武汉成为首批试点城市,探索支持诚信纳税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健康成长。
东湖高新区税务部门与建设银行光谷分行签订协议,面向纳税信用A、B级纳税人推出“纳税信用贷”服务产品,推动依法诚信纳税企业获得银行金融支持。
这项创举,为急需资金支持的小微企业带来希望,更让天合嘉康绝处逢生。
东湖高新区税务局总会计师姚毅回忆,天合嘉康是她见证签约的第一家“纳税信用贷”企业,有次政策宣讲时,天合嘉康提出了资金需求,经过核查,该企业当时的纳税信用等级为B级,经营以来无任何违规纳税记录,税务部门便牵线搭桥,为天合嘉康对接了建设银行光谷分行,“把纳税信用等级证书送到了天合嘉康。”
2016年3月初,天合嘉康向建设银行光谷分行提供了财务报表、高新企业证书、纳税信用等级证书等贷款申请的基础资料后,“没有任何抵押物,只花了15天,100万元的纳税信用贷款就到了账。”彭丹说,这让她意外至极。2015年,公司的营业额只有383万元,就贷款了100万元,贷款利率比银行常规的企业贷款还要低1个多百分点。
当时,天合嘉康正在为湖北安陆市的德安府糖业供热项目筹集资金,百万贷款极大舒缓了企业绷得极紧的资金链。这个项目做成后,直接将天合嘉康的年营业收入带上了千万元级,2016年,公司营收达1480.7万元,其中安陆德安府糖业就带来了800余万元的收入。
纳税信用给企业带来“救命钱”,天合嘉康对信用更加珍视,按期还款,照章纳税。
由于天合嘉康积累了良好的信用记录,近期,招商银行武汉分行中小企业金融部为其提供了200万元的信用贷款。
截至目前,已累计有千万元信用贷款流入天合嘉康,“金融血液”的持续注入,让天合嘉康这家小微企业逐渐做大做强,公司获得14项专利,生物质燃料生产基地的产能达到每年8万吨,年供蒸汽能力达80万吨,成为行业内的“黑马”。
截至目前,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已有200余户符合纳税信用贷款条件的企业,获得纳税信用贷款超3亿元。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税务局负责人表示,“银税互动”在银行、企业与税务部门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将纳税信用变为银行授信,银行贷款贷得放心,小微企业找钱找得舒心。(记者贺亮 通讯员刘丹 吴琼 实习生陈有为)
【编辑: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