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理财投资
随着2018年下半年的正式开启,姗姗来迟的私募界“奥斯卡”——私募基金金牛奖也于日前正式放榜。
老六也在第一时间发了朋友圈和微头条,以示对此事的重点关注。
说起来,在上半年这个狗屎行情的阴云笼罩下,这么一份榜单的发布,也算是为整个投资界播撒了一缕阳光吧。
毕竟金牛奖是由中国证券报评出,而后者则位列获国内第一批官方认可的基金评价机构名单之中,其权威性、专业性不言而喻。
市场越不好,选择靠谱的专业机构就越重要。老六以为,基金评奖的意义即在于此:给予市场信心,也给了广大投资者一个选择的标尺。
在这里衷心祝贺获奖的私募朋友,市场永远欢迎靠谱的人,也希望没获奖的朋友不要灰心,上一句话同样送给你们。
不过老六今天特地撰文,还不是为了copy这么一份随处可见的榜单那样随意。
基于天生的好奇心,老六发现了几张“新”面孔,他们的上榜,可以说是创业者的胜利。
大道至简,你的付出总会得到回报,往往只是时间抑或方向的问题。
其实国内的私募基金,有一点好,也有一点不好,就是“不怎么爱抱团”。
这既是“民营企业”的自身特色,也是非公开募集必然产生的结果。
反观那边厢的公募基金,要不是这两年中欧、天弘、易方达这类创新型鲶鱼的搅动,甚至榜单都没啥好看了。
而私募基金,几乎每年都有新看点。
比如今年,就有曾经的“小私募”:希瓦资产、同犇投资、涌金投资、汉和资本的强势杀入;也有靠特色策略一度强势霸榜的嘉石大岩资本的快速“陨落”;而曾经的夺冠王展博投资,已经连续缺席两年,迄今好像都还没完全缓过神来。
我们将目光聚焦在新晋者的身上,一个一个说吧。
希瓦资产
上海希瓦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希瓦资产”,成立于2014 年12 月,注册资本1000 万,现管理21只基金产品。公司现有投研团队7人,交易团队16 人,“擅长股票以及各种金融衍生品操作。”
希瓦……有很多种解释: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还有个更接地气的名字:“湿婆”;在日本动漫《圣斗士星矢》里,希瓦是一个角色的名字;在游戏《最终幻想》里是一头神奇的召唤兽;在美国DC漫画中是一位会武术特别厉害的女反派;在游戏《dota》里,是一款装备的名字。
以上解释可能都没实际意义,最实际的意义估计就是:听起来很厉害。
希瓦为什么能成为希瓦?恐怕要多说说他们的灵魂人物:梁宏。
梁宏,78年生人,浙江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这家伙在读书的时候就是个理工科奇才,曾得过全国物理竞赛浙江赛区的第一名。
在玩A股之前,他一头扎在港美股交易中不能自拔,曾从事美股职业交易员长达6年之久。
在做私募之前,他便是一名“连续创业者”,什么婚介所、奶茶店,都干过,还有个“天猫丝袜网店”(老实说我也没想明白这这是个啥),只能说的确精神可嘉。
2012年起,梁宏开始不断在“雪球”上发声,写了150多篇原创文章,吸了40多万粉丝,声名大振。
关于自己的风格,他在对外的介绍里是这样说的:
擅长成长股投资,趋势投资,同时也能捕捉短线机会。善于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交易以及衍生工具组合应用。
2017年能拿下全国第一的收益,有媒体问他法门,梁宏大致也说了说:
“这得益于基本面选股的核心思路,偏向于各行业业绩增速快、天花板高的龙头公司,比如重仓在地产、汽车、零售、互联网、医药等龙头股。
其次,根据沪港通、深港通资金流动信号,配置了大量北上资金持续买入的低估值A股公司,以及南下资金持续流入的港股公司。”
综上所述,看得出来梁宏的路子很A股,很接广大A股投资者的地气。他也对外坦承自己是在“修改价值投资的规则”。
不过老六始终觉得没那么简单,希瓦资产能把回撤控制得那么好,基本面选股是很重要,但期权期货等衍生工具,一定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只是,这里面的妙意,“不足为外人道矣”。
同犇投资
上海同犇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一家成立于2014年1月的阳光私募。
年轻不是他们的最大特色,由金牌新财富分析师组建才是。
他们的核心人物是谁?
正是当年最具影响力的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金牌分析师童驯!
童驯,1977年生人,现任同犇投资的总经理、投资总监,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2002年加入申万研究,一待便是12年,从2008年开始,便连续5年霸榜新财富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榜单,一口气拿了5年最佳分析师,拿到第五年估计也觉得是时候了,就果断奔私,创设同犇投资至今。
由多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组建,这样的私募基金在市场上并不多见。
说起来,童先生此举还是有些冒险了。最开始还有人调侃他是“跳级”了。
因为在业内,有所谓的“卖方研究所”——“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的“跳槽轨迹”。
按照寻常理解,这个轨迹有其合理的地方,毕竟在研究所是不直接做投资的,通过公募基金的历练,去到更市场化的私募基金,方不至于手忙脚乱。(业内还有不少从券商投资顾问直接转做投资的例子,但基本都是亏多赚少。)
但童驯和他的小伙伴偏偏不走寻常路。这是因为他对自己有着清晰的认知:在券商研究所工作期间6年的行业比较研究经验,使得他的大局观和行业配置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带有分析师基因的私募基金有它独特的地方,比如对研究的重视,善于自上而下选股,对调研尤其是草根调研的重视。
在一次媒体交流中,童驯袒露了自己的投资心经:
“我们持仓比例较多的股票,公司在经销商、合作方等相关产业链上的人脉通常在20人以上。”
“我们长期看好消费板块,未来经济会偏向靠消费拉动,而且消费品也更适合价值投资,稳定性比较强。巴菲特之所以如此成功,除了坚守价值投资之外,也与他偏好消费品有关。”
“当然,我们做投资时并不是只投大消费,在2015年大消费没机会时,我们也会从其他领域去寻找投资机会。”
由此可见,他们还是相当务实的,并没有拘泥于自己的舒适区。
涌津投资
成立于2013年7月,坐标上海,累计管理规模超过70亿,也是一与时俱进的主,分成主动管理组和量化组两大团队。
老六对涌津投资的最深刻印象是……他们家logo很漂亮,刀币嘛,很有文化底蕴。
涌津投资在过去一年也是业绩龙头,他们的代表产品已经获取了175.10%的收益,其中一只在2017年实现了翻倍,其它的,百分之七八十也有。
而且涌津投资的CEO谢小勇还曾比较拉仇恨地说:“2017年在投资上相对是比较安心的。”
不过他能这么说,自然有他的理由。因为这个谢同学,一点也不简单。
从业10年以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硕士。
多年的证券、期货从业经验,是国内首位将金融产品带入期货市场的机构服务专家,获得基金公司股指期货第一户、劵商资管产品第一户等成绩,带领团队一度占据我国股指期货市场超过30%的机构市场份额。
都是有故事的人,今天再续写一个新的故事,这个,逻辑上讲得通!
当然,创业做私募后,谢小勇还是把做期货时积攒的优秀传统续了下来,比如尤其看重研究,换句话说就是“死磕标的物”,可以说近乎疯狂。
他举过一个例子:
“2017年9月前后,我们关注到港股某只医药股在抗体治疗技术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于是我们研究团队开始对这家医药公司进行了一系列调研,包括去医院实地探访,找科学家做行业访谈,去上市公司或者同行上市公司进行实际调研等。
整个过程持续大概两个多月的时间,而在此期间公司股价翻了三倍,我们也因此错过了此波行情的建仓时机。不过我们对此的心态还是比较平和的,因为我们关注的是上市公司的价值,如果这只医药股经过验证是有投资价值的,即使已经涨了3倍我也敢去建仓买入。”
敢做,能熬,这或许就是专业投资者与广大散户朋友最大的区别了。
汉和资本
北京汉和汉华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汉和资本”,成立于2013年1月,于2014年6月取得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牌照,于2016年12月30日成为中国基金业协会观察会员。目前公司团队成员12名,管理产品15只。
如果说这半年来,私募界有几位“低调”的网红的话,汉和资本都应当算在其内。
这与他们以“市场新人”的身份,却要挑战“三年封闭期”和“零管理费”的举动有关。老六在此前的文章中也多有提及。
其实三年封闭期,倒还好,不少行业内的头部都玩过这个模式,比如王亚伟,他还玩更厉害的:不设止损线。
但不是所有人都有“公募一哥”的自带光环,要说服投资者放心地把钱交给你三年,这个国内投机盛行的风气下,的确并非易事。
老六不少券商理财经理朋友都反映过这个问题:汉和资本啥都挺好,而且不收前端管理费,就是……封闭期要三年那么久,不少客户就犹豫了。
这一点,汉和资本也早有预料,因此他们有两段官宣,算是正面的回应:
超长期价值投资为理念——汉和资本致力于以产业资本的眼光看待投资标的,选择有价值的标的并坚定地长期持有,依托二级市场流动性,力求获取超额的投资回报。
坚持与投资者利益一致——汉和资本管理的所有产品均不收取固定管理费用。独特的收费模式也体现了管理人对未来持续为投资者赚取回报的信心。
事实胜于雄辩,即便是在到处暴雷的今年上半年,汉和资本迄今依然保持了10%以上的收益率。最近两周的股灾中,回撤也还控制得不错,合计不超过4个点,已经是相当难得了。
这就不得不汉和资本的创始人罗晓春和他扎实的投研背景了。
罗晓春,汉和资本投资总监兼总经理,清华大学学士、上海交通大学硕士。
曾先后担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机械行业及中小盘首席分析师,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计算机行业分析师,行业从业经验17年余。
任职期间曾获得“新财富最佳行业分析师”、《中国证券报》“年度明星分析师”等诸多荣誉。
在他的带领下,中金机械行业、中小盘及招商计算机研究团队在资本市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要知道,机械行业下分18个子行业,计算机行业下分3个子行业,而中小盘更是涵盖大多数行业类别,所以罗所做的研究,种类繁多且跨度非常大,需要相当扎实的功底。
罗晓春本人也是巴菲特价值投资的忠实信徒,早在研究生阶段就被巴菲特圈粉。
罗晓春曾公开撰文表示,在A股市场坚持价值投资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即使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2015年下半年股市异常波动,以及2016年年初的熔断等极端市场,在一个10年的维度中,A股的权益类资产大概率能够取得高于固定收益类的产品,为投资者创造非常可观的绝对收益。
跟他的精神导师巴菲特一样,罗晓春也是一位坚定的布道者。汉和资本这两年来频繁在市场上发声,每周都会有专业的研究文章对外发布,可以说相当勤奋了。
对老六来说,尤其佩服他们敢于不收取管理费这个举动。
这是真的有胆量,也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个人以为,行业需要更多这样对自己、对市场有坚定且清晰认知的团队。
回想私募阳光化开始那几年,大批投机者趁着监管体系不完善,搞定渠道便疯狂募资,就为了狠狠吃一笔管理费圈钱发财的现象,实在是令人感慨做人做事的格局高下立判啊。
其实说到这儿,老六忍不住多句嘴:国内大众对私募基金的认知目前仍是远远不够明晰。
这点从两个方面就能看得出。
一个是私募基金的名字,就连基金从业考试教材这样行业最基础的资料中,“基金”都特别标注:一般情况下,只单指公募基金,私募永远是私募,好像不是“基金”似的。
这就好比改革开放后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说企业,也会区分国企和民营企业一样。事实上还是一种歧视。
另一个反映大众对私募认知不清晰的,则是我们习惯上的称谓:至今仍有大把的从业人员和投资者习惯称呼私募基金经理是“私募大佬”。这个叫法可以说是相当无趣且过时了。
在我看来,他们和一般企业主,创业者无异。说他们是创业者,从法理上来讲不存在任何问题,自己开公司去市场上搏杀,承担风险赚取利润,这不是创业者是什么?只不过他们的产品是基金产品,他们的市场是资本市场罢了。
或许只有我们摆脱了旧式的认知,才能对投资,对资本市场,有更精确的定位吧。
好在,现在监管体系正日渐完善,作为私募基金“上位法”的《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迄今已在国务院法制办挂出近一年之久。或许,赶在2018年年内,就能看到私募基金取得与公募基金同等的法律地位,从而更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熟知了。
总而言之:明天会更好。
这次就先说到这儿。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出自周期天王周金涛之口:
“85后将在2019年迎来第一次重大人生机会。”
这太刺激了,相信你们都会把握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