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理财投资
应理财新规要求,如今银行理财产品发生了不少变化,一方面部分产品将投资门槛从5万元降至1万元,另一方面,预期收益率型的产品在减少,对年化收益率的表述更多地用上了“业绩比较基准”或“7日年化收益率”等字眼。这里要提醒大家,“业绩比较基准”等指标只是产品收益的相对参照,并不构成银行对理财产品的收益承诺。
银行理财用上“业绩比较基准”指标
小梁的一位朋友,前几天手头有一笔资金闲置,于是就跟往常一样,在手机银行上买了一款5.05%的一年期封闭式理财产品,后来仔细一看,以往显示的“预期收益率”变成了“业绩比较基准”。
对此,朋友一头雾水:“业绩比较基准”是什么意思?这款产品还能达到5.05%的收益率吗?“以前购买的预期收益率产品,都是能达到预期收益率的。”朋友很担心达不到标示的收益率。
小梁看了一下各家银行的APP,发现理财产品使用“业绩比较基准”说法的银行并不少。
据银行理财经理介绍说,这是应理财新规要求,以后理财产品都不能写“预期收益率”,只能写“业绩比较基准”,不能承诺收益。
新指标不构成收益承诺
“业绩比较基准”是什么意思呢?
业绩比较基准是一个相对的收益率概念,仅作为一个收益率的参考值。即最终的收益率有可能高于或低于这个业绩比较基准,这取决于银行理财业务的财富管理能力。
业绩比较基准衡量产品业绩相对回报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比较产品实际收益率和业绩比较基准的收益率,可以对产品的表现加以衡量,同时映射产品管理人的管理能力。不同的理财产品因投资范围、风格特征、资产配置比例等因素,会有相对应的不同的系统性风险。
之所以有银行将预期收益改为业绩比较基准,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理财新规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不得宣传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二是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背景下,投资者无法预知产品收益率,该指标可以作为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参考依据。由于该指标只是产品收益的相对参照,并不构成银行对理财产品的收益承诺。
投资建议:看清投资标的 不盲目追高收益
业绩比较基准和预期收益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传统的理财是预期收益率型,最终实际收益率大部分都能达到预期收益率。但业绩比较基准只是净值转型下作为产品收益的一个参考物,不代表投资者可能获得的实际收益,也不是银行对理财产品的收益承诺。
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不要轻易被所标注的高收益所吸引,更要关注产品风险等级、投资标的范围、收益计算方式等。理财刚性兑付必然成为历史,投资者应客观对待自己的财富管理需求,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去谨慎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并且在投资银行理财时,要注意仔细阅读产品说明说,看清楚产品的投资标的,相对稳健的投资者可以多选择配置货币类资产较多的理财产品,不要仅凭高收益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