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金融新闻网
您的位置:百色金融新闻网 > 理财投资 > 个人信息被泄露,只因你微信里的这些操作-个人信息泄露

个人信息被泄露,只因你微信里的这些操作-个人信息泄露

作者:百色金融新闻网

返回目录:理财投资

微信是目前最流行的一款社交APP之一,给大家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也助长了不法分子的犯罪手段,不法分子借助微信群、朋友圈发送各种信息、链接、优惠活动等手段获取大家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泄露不仅仅对银行账户的安全造成威胁,各种广告骚扰电话、诈骗、恐吓信息也会接踵而至。常见骗取个人信息的手段有:

个人信息被泄露,只因你微信里的这些操作

图片源于网络

1、“帮砍价”

朋友圈看到某款产品做活动,原件××元,只要把链接发给亲朋好友,让他们“帮忙砍价”,等价格砍到0元时,便可以免费领取这款产品。

(1)邀请亲朋好友帮忙砍价时,在30位好友砍完价后,系统提示砍价人数已到上限,无法继续砍价,而价格被砍到了十几元,因为没有到0元,不符合领取标准,白忙活。

(2)邀请了所有亲朋好友帮忙砍价,将产品“砍”到0元,按规定提交了个人信息后,却没领到所谓活动方寄来价值××元的产品,联系客服也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3)在朋友圈看到亲朋好友发的帮忙砍价链接,出于帮忙,点击链接进去帮忙砍价,并输入了自己的姓名和手机号码,页面也显示“你已帮朋友砍了XX元”。事后,自己身边的朋友都收到了一条留着自己名字的诈骗短信,个人信息由这次“砍价”活动泄露。

破解方案:大家要对朋友圈发布的砍价免费领产品类似的营销保持高度警惕,切勿轻易填写个人信息,特别是敏感信息千万要谨慎填写;对于要求转账汇款的一定要核实好对方具体身份后才汇款。在遇到诈骗后一定要保存好聊天记录、转账汇款,并及时拨打110报警。

2、免费送活动

不法分子以免费赠送一些看似高价值的物品为诱饵,通过领取时需参与者支付快递费、关注微信公众号、邀请XX位好友添加其微信、提交详细的个人信息(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详细收货地址等)等条件实施的一种诈骗手法。或发送的链接、二维码附带木马病毒,一旦点击、扫描,个人信息就会被获取,对受害人的银行账号、密码等构成威胁。

破解方案: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切莫因贪小便宜而把自己的个人信息泄露,我们要提高自己的隐私保护意识,在微信群、朋友圈看到有 “低价”、“免费”等字眼的活动链接,都不要轻信这些所谓的“优惠”活动,更不能轻易把自己的姓名、手机号、QQ及微信号等个人信息泄露给他人,同时还应防止类似可疑信息的扩散,切勿帮忙转发。一旦遭遇行骗并造成损失,应及时向公安部门进行举报。

个人信息被泄露,只因你微信里的这些操作

图片源于网络

3、微信群“善款”诱骗

今年3月,小鹏父亲被朋友拉入一个自称可以给老百姓发钱的群,小鹏父亲竟然信以为真,把家人朋友都拉了进去,想在这份“慈善事业”中分得一杯美羹。但小鹏觉得有猫腻,进群观察了几天发现 “管理员说要给好人发钱,又不说具体给多少钱,也不说怎么给、什么时候给,却和进群的成员索要他们和家人的个人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和电话号码)”。但是发钱时间避而不谈,对于发放“善款”一事,管理员表示,“自2016年2月下旬活动发起,目前已有150多万人参加,资料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核中,请善良的人耐心等待”,之后就不再提。

破解方案:“好人”、“善款”的评价标准并非说你扶了一位老人过马路这么简单的,而且善款的发放并不是以微信加群的方式或个人的名义进行发放,一般会由政府部门进行发放。所以打着“善款”的旗号来骗取大家的个人信息的微信群,大家一定要慎入,特别是家中的老人,不懂得辨别真假性,作为子女一定要给老人们普及相关的防骗知识。

4、虚假查分网址

不法分子通过短信或微信群等方式,分享假的查分网址,让考生输入身份证号、姓名、手机号等相关讯息,并将这些讯息进行贩卖,或利用这些讯息,在考试结束后以“发放奖学金”等形式进行进一步的电信诈骗。

破解方案:考试结束后,大家想必很着急想要知道自己的分数,但是考试分数已定,并不会因为你查分的时间早或迟而改变,所以查分时一定要认准统一发布的查分网址,并且尽量用家庭或办公网络,确保在安全网络环境下进行查分。

个人信息被泄露,只因你微信里的这些操作

图片源于网络

5、虚假的微信红包

不法分子利用大家见到红包就抢的心理,制造跟正常红包相似的链接,但红包是无法领取的,只要点击“红包”就会跳转生成一个链接,并要求填写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银行卡信息等信息,最后红包没领到个人信息被泄露,不停地有人添加你的微信、各种推销电话轰炸等。

破解方案:不要见到红包就点,不要安装抢红包的软件,特别是在一些陌生群,陌生人发红包尤为注意,没有人无缘无故发红包的,发红包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有的为了推销产品,有的为了骗取大家的个人信息,有的微信赌博通常以抢红包的形式进行。所以不要贪图小便宜乱点红包,切勿因小失大,如果不慎加入这些微信群,请速退群。

6、二维码扫码加入业主群

近日,厦门某小区最近正好要成立业委会,热心的业主也正张罗着组建业主微信群,大家陆续通过扫群二维码、互相推荐的方式进群。但在4月22日,有人发现小区的各个楼道、电梯里突然张贴了“关于加入XX小区业主群的倡议书”,倡议书末尾有群二维码,并要求业主进群后必须修改昵称“X楼+X室+姓名”。经核实,这些微信群并非“正经”的“业主群”。

破解方案:如果要创建“业主群”,建议由物业管理处代为组织,业主进群后不要着急把自己的房号信息透露,辨认此群的真假后方可进行交谈;小区张贴公告,一般会带有物业的专用印章,及时辨认真假性;不要随意扫描不明二维码,不要添加陌生微信好友、加入陌生微信群,更不能随意点击不明链接等,以免造成财产损失。

个人信息被泄露,只因你微信里的这些操作

图片源于网络

现实生活中,除了上面列举的借助微信群、朋友圈等新型手段骗取个人消息,还有性格测试、免费设计签名,算命、测姻缘、拼团买水果、投票获奖、集赞换奖品、筹款治病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共同特点:

1、微信群、朋友圈推销广告,免去上门发传单,成本非常低;

2、填写个人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手机号、银行卡号、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不法分子一旦套取了微信好友的重要信息,就可能编造重病、车祸等圈套行骗,受害人银行卡内的资金也可能会被套取;

3、发送附带病毒的链接、红包,大家一旦点击,可能引起手机中毒,进而手机内信息被窃取,甚至导致手机绑定的银行卡内钱款损失。

生活处处有陷阱,特别是网络发达的时代,诈骗手段层出不穷,我们只有提高自己的风险意识,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敏感个人信息需加密保存,不要轻易泄露。同时我们也不要发布或转发危害、政治敏感、垃圾、不实信息;不要泄露他人隐私、进行人身攻击、冒充他人、内容抄袭、骚扰他人;不要发布淫秽色情、突破社会道德底线、制度底线等负面信息。

散布、泄露他人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隐私信息的行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应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经济新闻_金融新闻_财经要闻_理财投资_理财保险_百色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