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金融新闻
前几日,央行营业管理部发了个公告,对美国标普全球公司在北京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予以备案,这或将对中国信用评级市场以及债券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2018年3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发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注册评价规则》,开始正式接受境外评级机构的注册,并明确了注册需满足的具体要求。这恰恰是标普、穆迪、惠誉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将以独资公司的身份,进入中国债券评级市场的一个标志性信号。
在此之前,境外评级机构只能通过合资的方式进入中国信用评级市场,或是当中方投资机构作为发行人在海外发行美元债时,提供信用评级业务。
即便如此,穆迪、惠誉、标普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对于中国的评级市场并不陌生。穆迪目前持有中诚信30%的股份;惠誉曾持有联合资信的部分股权;标普虽未持有中国本土评级机构的股权,但也与上海新世纪在2008年达成了技术服务协议。
就在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获准备案的同日,交易商协会公告称,接受标普中国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评级业务的注册。
这标志着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中的标普,将率先成为首家进入中国开展信用评级业务的境外评级机构,彼时,穆迪和惠誉也在评级业务注册的审核过程中。
对于此番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对外开放的举动,意味着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国内债券市场违约事件不断增多,而国际评级机构的引入,有利于促进中国评级行业评级质量的改善,为投资者们提供更多有参考价值的债券评级信息。
信用评级行业是一块“短板”的存在
我国的信用评级行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是在1988年由央行主导成立了远东资信,随后便陆续成立了上海新世纪、中诚信和大公国际等评级机构。
根据Wind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信用评级市场份额占比最多的为中诚信,高达30.24%;其次是联合资信,有23.79%;上海新世纪拥有16.81%的市场份额;大公国际则略低于其他评级机构,占有16%的市场份额。这四大评级机构占据了当前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共86.8%的市场份额,可以说,垄断格局非常明显。
但是,信用评级行业对于我国整体金融市场来说一直都是一块“短板”,虽然已经历了30多年的磨练与发展,但与欧美成熟的信用评级机构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也造成了我国债券市场流动性不充足,债券违约事件愈演愈烈的现状。
尤其是在2018年的债权违约潮中,有118只违约债券、1154.5亿元的违约金额,其中新增的42家违约主体中不乏有评级较高的上市公司,这令国内评级机构的弊病也随之暴露。
有资深信评从业人士对我国信评行业存在的问题做了如下总结:
- 高评级的债券违约事件偶有发生;
- 信用等级一致性调整不够合理;
- 信用等级与债券发行以及发债利率不匹配,无法根据发行人的信用等级对其发债利率进行合理定价;
- 信用级别区分度不够明显,多数集中在AA、AA+和AAA上。
以上四个问题中,前两个问题是评级机构在评级逻辑原理上的问题;与债券发行及发债利率不匹配,是目前债券市场发展阶段的问题;信用级别区分度不够明显,则为监管结构的问题。
在交易商协会最新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通报》中,详细地指出了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存在的弊病:评级机构在评级作业管理、利益冲突审查、合规监督、评级质量控制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评级模型工具使用不当,跟踪评级滞后,评级质量把控不严。
其中,上海新世纪的评级模型中,部分定量指标的赋值根据分析师主观判断进行了大幅调整,评级模型使用不严谨,导致模型的参考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联合资信、大公资信等评级机构存在跟踪评级调整严重滞后,在企业违约前后短时间内大幅下调级别的情况,评级质量亟待提升。
2018年8月,交易商协会对大公国际给予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的处罚。就信评机构的特殊性而言,停业一年,相当于已经被判了死刑,这也给整个信用评级行业敲响了警钟。
境外评级机构会不会“水土不服”?
境外评级机构将如何在中国债券市场开展评级业务以及将采用何种评级标准体系都非常值得期待。由于我国的信用评级行业普遍存在上文已提到过的信用级别虚高的问题,境外评级机构在进入中国市场后,为了能在短期内适应中国市场,可能将适当调整其收费标准和评级逻辑底层方法。
▎收费标准
目前本土评级机构的收费标准为信用主体评级10万左右一年,债项评级15万左右一年,跟踪评级5万左右一年,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同行之间经常会通过“价格战”的方式抢夺客户资源。
而国外评级机构通常是根据债券发行规模来确定收费标准的,并且相比本土评级机构而言,收费标准较高。所以,境外评级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后,是否会调整其收费标准以争夺市场份额,非常值得关注。
▎逻辑底层方法
国内债券市场已形成了一套本土的评级矩阵,与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的全球性层面的评级矩阵完全不同,如果按照三大评级机构原有的评级标准,很多债券的信用等级将大概率会被下调,则发行主体将面临着无法发行债券的可能。所以,对于新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评级机构来说,可能会进行很多技术性方面的调整,包括评级逻辑原理、评级框架以及评级参考系数等。
但不管境外评级机构采取怎样的标准体系,预计都会给评级结果带来较大的影响,具体来说,将有两方面的影响:
第一,发行人可能会同时公布境内外评级机构对其主体或债项的评级结果,这将有助于发行人进行更充分的信用风险揭示;
第二,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可能需要根据境内外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不同进行一致性的调整,并制定新的使用策略。
对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的影响
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已有百年历史,在评级方法、标准体系、风险识别能力等各方面都比本土评级机构更具优势,一旦这些机构进入国内评级市场,本土机构将面临更加残酷的竞争。一家评级机构若给出的所有评级结果都是AA+或者AAA,对于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的参考意义并不大,这家机构也就不再受市场所认可。
首先,境外评级机构的进入,将会加剧本土机构的竞争,为本土评级机构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带来新的动力,对我国整体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从长期来看,信用等级分布结构将更加丰富,但这也意味着一些发行主体的信用资质会出现下沉,不过在短时间内,境外评级机构入华不太可能会对信用评级市场带来明显的冲击,毕竟发行人和投资者都需要一个观望和适应的过程。
对我国债券市场的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在出席中国债券市场国际论坛时表示,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的债券市场余额是86万亿人民币,为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
2018年我国债券市场外资净流入约为1000亿美元,占新兴市场总流入外资规模的80%,境外投资者持有中国国债的比例达8.1%。虽然近两年国际投资者持有我国债券的比例不断攀升,但与国际市场比较,例如美国国债的境外投资者持有比例为30%,我国债券市场在吸引外资流入方面仍有很大潜力。
国际评级机构入华,对国内债券市场影响有:
促进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的识别和揭示,对我国整体金融体系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信用评级机构作为服务债券市场的重要机构,通过对发行主体各方面的综合考量,为债券市场提供真实可靠的债券信用信息,从而有助于债券市场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好的服务。
中国市场对境外投资者一直持有开放、积极的欢迎态度,但由于境外投资者对我国的评级体系并不了解,多数处于观望不前的状态,从而形成了一定投资阻碍。所以,引入国际评级机构实际上也是吸引外资流入的一个战略性举措,这对扩大我国债券市场的外资规模和提升国际化水平有着深远意义。
交易商协会信用评级委员会主任章砚表示:
当下,中国债券市场经常出现违约事件,违约的处置也更加市场化、法制化。在此背景下,信用评级机构的服务、专业能力、公信力,关系着债券市场的发展与开放。国际投资人也很关注信用评级的服务,类似标普这样的信用评级机构将会成为中国债券市场与海外投资人、海外发行人之间的沟通桥梁。
结语
信用评级机构作为资本市场“看门人”的角色尤为重要,从长远看,我们还是要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评级机构,此番信用评级行业对外开放的举措正是一个好的时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与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相比,本土的评级机构还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足,如何扬长避短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将成为国内评级机构共同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