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金融新闻
CFIC导读:
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强调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并提出要保护在华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当前为什么要强调“稳外资”?其中传递出什么信号?
当前为什么要强调“稳外资”?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可以发现,善于吸引和利用外资,是其中一个有效方式。近年来,我国继续保持利用外资增长的良好势头。商务部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外资工作成效显著,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突破13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位居全球第二。同时,不可否认,由于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我们也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正所谓“稳中有变”。比如,一些外资出现撤离。对于这个问题,需要辩证地看。从根本上说,比较优势转化是部分外资退出的主要动因之一。随着中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土地、环保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部分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外资企业开始离开中国,转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发展,这是合乎经济规律的企业自主选择行为。对此,不必过分担忧,更无需过度解读。
与此同时,也要防止一种错误声音:有人认为,我国综合国力强了,国内资本充裕了,“不差钱”,所以不需要外资了。这种认识既不符合当下发展实情,也不利于我国长远发展利益。外资不仅能够带来新的资本,而且还能带来技术、管理、市场和就业等多方面收益,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都有积极作用。世界上只有外资不去投资的国家,没有国家可以完全不需要外资、在闭关孤立的条件下就能实现充分良性发展的。毋庸讳言,当前世界经济和跨国投资虽在回暖,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2018年吸收外资的确面临较大外部压力。而“稳外资”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及时解决外国投资者的合理关切,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公开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高效廉洁的行政环境、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尤其是保护好知识产权。一句话,就是要有良好的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提高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地区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软实力。世界银行发布的《2018年营商环境报告:改革创造就业》显示,中国在全球190个经济体的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第78位。这和我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极不相称。
优化营商环境,政府责无旁贷。政府要着力建立公开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性;降低融资成本、税费社保险金等法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强化“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的平等保护意识,依法保护企业家、发明人的创新成果和创新收益,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惩治力度,让侵权者付出沉重代价。这些领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有形之手”更好发挥作用的地方,同时是党和政府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企业和企业家既是营商环境的重要建设者,也是主要受益者。企业和企业家要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依法合规经营,保障职工权益,保护自然环境,承担自身应尽的社会责任,履行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主体责任。只有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市场规则、商业道德准则,才能在自身参与塑造的优良营商环境中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当前,上海正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工作的一系列指示要求,坚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 “五个中心”,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努力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今年7月发布的“上海扩大开放100条”中提出,上海要创造一流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营造高效便捷的货物和服务进口贸易环境。各级政府必须紧紧抓住营商环境建设这个牛鼻子,“刀刃向内”,积极自我革命,切实当好服务企业、百姓的“店小二”、“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不断提升制度环境软实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更好地把上海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决策咨询中心主任)
作者:胡云超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重要!中央提出“六稳”,为何它排在第一?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1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要求——
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次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稳”字成为关键词,“稳就业”被列为下半年要重点做好的“六稳”工作之首。会议还明确提出,把稳定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城镇新增就业752万人,同比增加17万人;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8%,是自2016年建立全国劳动力月度调查制度以来的最低水平。尽管就业形势比较好,但稳就业仍然不可掉以轻心。
从民生角度来看,在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关键时期,就业的“稳定器”作用尤为重要。经济增长源于有效需求增加进而推动扩大再生产,有效需求特别是内需的持续增加,则依赖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稳定增长,就业正是确保居民拥有工资性收入、拥有足够购买力的源泉。因此,稳就业既是一个社会问题、稳定问题,又是一个经济问题、发展问题,必须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上半年就业形势稳中向好,但稳中不能忘忧。要看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国际国内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稳定和扩大就业面临较大压力。即使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各种各样的失业风险依然存在,绝不可忽视。
比如,结构性就业矛盾依然突出。我国高级技术工人缺乏,低水平技术工人却面临找工作难,“有的人没事干,有的事没人干”,特别是新增劳动力和就业群体是“90后”,他们接受教育程度高,对就业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更加渴望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其实是提出了实现高质量就业的要求。这就需要有关方面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培养更多高水平技能人才,同时要积极引导用人单位改善劳动条件,引导“90后”劳动者转变劳动观念,让更多劳动者从事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工作,并满足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又如,就业培训要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些年,很多地方一直在做劳务培训,但效果不够明显,有的培训仅仅停留在建筑、餐饮等门槛较低的行业,受培训人员挣得依然是“辛苦钱”,而非“技能钱”,甚至有的地方在就业培训上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对此,各地政府部门要积极加强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提高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能力,提升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加大援企稳岗力度,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形成促进扩大就业的综合效应和持续动力。
所以说,稳就业需要各个领域的社会政策全面系统推动,需要同步推进经济与社会体制改革,实现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积极稳定和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将加快建设实体经济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着力稳定和促进就业。从今年10月1日起,我国人力资源要素市场领域的第一部行政法规《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也将施行。随着这些利好政策和举措的实施,特别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更好的就业创业机会将照进更多劳动者的生活。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韩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