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金融新闻
虽然最近新股发行多、开板早、募资少,但是……
是的,新股发行继续保持高速。本周又将有15只新股发行,其中沪市6只,创业板7只,中小板2只。
虽然新股多,但是募资少啊
不要紧张,15只新股总募资不过42亿元左右。本周的15张“打新彩票”如下:
以上15只新股发行数量共计约6.10亿股,预计募集资金金额共计42.03亿元。从发行量来看,过亿的仅有周四发行的重庆建工,发行总额1.82亿股,其中网上发行5440万股。大部分新股的发行数量在两三千万股,发行数量最少的是会畅科技,仅1800万股,发行价格9.7元/股,募资总额不超1.746亿元。
虽然发得多,但是开板快啊
最近炒次新股的人,内心是崩溃的,9号上市的太平鸟(603877)12号就开板了,真真是帅不过三天啊!中签的喜悦之情还没来得及慢慢体会,梦就醒了,2016年都在说,要想炒股赚钱,只能寄希望于新股中签。现在新股的肉都不够亏损股民塞牙缝了。
据统计,自IPO新规以来,开板最快的是上海银行(601229),在上市后只收获2个涨停;杭州银行(600926)和江苏银行(600919)是在3个涨停之后开板。除了这几只银行股之外,在非银类个股中,日月股份(603218)是在4个涨停之后开板,如今太平鸟“成功”超越日月股份,创2016年以来非银新股最快开板纪录。
前段时间还非常羡慕那些打板族,上市首日通过VIP通道,以开盘价抢入上海银行,现在发现,不用去抢、去碰运气了,你马上也能买到,而且是不限量供应。
上海银行
最新收盘价为22.04元,2016年11月16日上市首日开盘价为21.32元,就差7毛多钱。
杭州银行
最新收盘价为19.64元,2016年10月27日上市首日开盘价为17.27元,就差2块多钱。
值得警惕的是,如果新股收益持续走低,部分网下打新的市场参与者在权衡之后,可能会考虑到打新收益抵消不了市值损失,于是乎,就会撕票,抛售筹码。而抛售蓝筹股,市场压力更增,新股更为低迷,又使得筹码抛压增强,如此恶性循环,A股的压力将随之增强。
虽然开板快,但次新股有机会啊
新股开板后,一般会先经历第一轮回调行情,主要是中签者获利兑现。这时,由于次新股流通市值往往不足20亿,极易成为资金操纵的对象,这也是为何次新股在经历一轮震荡回调后往往还有新一轮的反弹行情。在新一轮行情结束后,由于市场对该次新股的认识已逐步加深,因此会有二轮回调的估值回归行情。即倒N字型走势。
根据中信证券的策略研报,如果拿所有开板交易时间小于8个交易日的次新股构建一个次新股指数,然后计算这个指数20个交易日的累计收益率,可以发现近期次新股的调整是一个正常的周期现象,从去年3月18日开始该收益率出现了5个阶段性的低点,目前正是该收益率的底部区域。与此同时,该研报还指出,5次调整的尾部也是最低流通市值的底部区域,这两个角度都反映出次新股的反弹周期即将到来。
布局次新反弹行情可从两个思路出发:一是沿袭壳资源稀缺性,二是估值低质地好的次新股。
壳资源方面,优先在总市值小的品种中选择弹性较好的品种。如总市值小于40亿的次新股有容大感光、兴齐眼药、安车检测、横河模具、同益股份、神宇股份、中富通、中旗股份、农尚环境、汇金通等总市值均小于40亿(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个股除汇金通外,其余皆为创业板个股)。按照过往经验,随着市场风险偏好的修复,低市值品种通常会有更大的上涨空间。
估值低质地好的次新股方面,结合次新股的当前估值、对标行业估值以及景气度,可留意太平鸟等。
但这些只是阶段性的短炒机会,万不可期望过高。诺德基金绩优基金经理郝旭东认为,今年的次新股,至少站在目前这个时点,风险还是稍微偏大一些。去年启动了一波次新股行情是在于当时次新股还相对比较少,具备一定的稀缺性,所以无论是新上市的新股涨了十几个板、二十个板,还是之后次新股的反复炒作,都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但是站在目前的这个位置,假如每周发十五家,一个月发六十家的话,次新股的稀缺性就明显降低。
虽然募资少,但可以上市后再融资啊
本轮IPO重启之后,因普遍默认23倍市盈率的限制,首发募集资金较少,未能完全让企业满足融资需求,于是便有不少公司选择在上市挂牌后进行定增或并购等再融资方案,以完成产业并购、战略转型等需求。
但是,像广信材料这样急不可耐的,还是少见。广信材料2016年8月30日IPO挂牌交易,之后迎来了15个涨停板,最高曾达到55.28元/股,约为发行价9.19元/股的6倍,仅24个交易日后,就于2016年10月12日进入停牌重组程序,并于2017年1月3日公布董事会预案。在完成交易所重组问询回复之后,广信材料于13号复牌,不过由于近期创业板市场连续下跌,公司复牌即跌停。
此外,还有名家汇、南方传媒、雪榕生物、金冠电气、嘉澳环保、小康股份等上市时间很短的次新股相继公布了各类资本运作方案(包含纯粹的项目定增或并购重组方案)。
次新股公司的股份往往存在较高的估值溢价,以此完成资本运作也等于是用相对低的成本进行“变相套现”,不能不说是一种明智之举。但是,在IPO加速和并购重组审美疲劳的当下市场,股民是否还会照单全收?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记者:陈楚、杨丽花、余胜良
新股供给加速 投资还是悠着点
进入2017年,A股市场除了前期混改概念股表现了一番之外,并无持续性的热点和主题,市场整体疲态尽显,尤其是创业板指数,居然七连阴,让重仓创业板的投资者叫苦不迭。另一方面,A股市场的扩容节奏明显加大,一天两三只新股发行(IPO)是常事,呼唤多年的A股市场注册制,似乎已经不声不响地实现了。这会给A股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创业板股票此前的狂涨疯涨,除了创业板所代表的行业代表中国经济未来的方向和趋势,大多为战略新兴产业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创业板股票的供给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比如智慧城市、在线教育等,每个新兴的行业,本身体量并不大,能够上市的当然是少之又少了。然而,市场上的资金足够多,面对有限的细分行业的投资标的,当然是一阵猛炒,而且会在极短的时间内透支掉未来5年甚至10年的业绩增长。每个细分战略新兴行业的创业板股票,实际上都是稀缺资源,而流动性又是极为充裕的,这种细分行业创业板股票供给稀缺而充裕流动性对好标的需求强烈的不对称,当然会带来创业板股票的估值泡沫。
实际上,A股市场虽然股票数量已经突破3000家,但真正大家研究来研究去的,还是一些新经济、新产业,这些新经济和新产业集聚的上市公司,也就七八百家。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说,A股市场长期以来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不配对、不对称的状况。因此,注册制改革的呼声由来已久。但一旦实行注册制,市场又担心扩容对股市形成抽血效应,而且注册制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制度改革,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最近半年以来,A股市场平均每天两三家IPO的节奏,实际上已经是注册制了。大量新股的上市,对融资者来说当然是好事,但近期新股上市后涨停板越来越少的现实,让投资者又愁容满面起来。
越来越多的新股上市,会极大地增加股票市场的容量,从根本上改善A股市场长期以来供需不平衡的局面。可以说,今后任何一个细分行业,可投资的标的数量将越来越多,资金的选择面越来越大。在供给不足的情形下,与其说资金炒作创业板和中小盘股,倒不如说资金在炒作新兴产业。今后,资金对中小创的炒作,将从炒作行业预期,逐步转换到对真正具有业绩增长持续性标的的关注。中小创的分化时代真正开始了!真正具有业绩支撑的中小创股票,可能股价不断创新高;而那些纯粹讲故事、炒概念的中小创股票,将会被市场抛弃,不排除未来会出现一批类似港股市场的低价“仙股”。因此,隐形注册制时代的来临,对改变A股市场的投机炒作之风大有裨益,业绩为王、价值为王的风气将逐渐形成。
但是,这种从炒作概念到关注业绩的转换,也不会一蹴而就。眼下,创业板甚至中小创股票的整体估值仍然很高,而在经济增速下滑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将迎来一个猫冬的艰难时段。大量被炒到天上去的创业板和中小创股票,估值泡沫必然面临一个破灭的过程。2017年,中小创股票整体上会迎来挤泡沫的痛苦过程。无论传统行业,还是新兴产业,便宜才是硬道理。只要中小创股票整体估值仍然在30倍以上,中小创股票的投资黄金期就不会来临。
而对于大盘蓝筹股来说,经过2016年一年的表现,不少大盘股估值也不便宜了,这些大盘股能够在2017年继续上涨吗?一方面,取决于公司业绩的增长到底如何;另一方面,取决于A股市场热点和题材的轮番演绎。比如国企改革、混改、PPP等题材在2017年会轮番表现,这将给相对应的大盘股带来轮番表现的机会。但系统性的机会很难有,这样的市场,中小投资者想赚钱是很难的。
隐形注册制的来临,长期当然是有利于A股市场,但短期而言,至少2017年前三个季度,A股市场仍将是震荡为主的基调,投资者还是悠着点为好。
新股发行快 股民难适应
股市上辛苦倒腾了一年,没有赚到钱,亏钱的倒是不少。最近有人开始把亏损的原因归结为A股发行节奏太快,抽血过量。网络红人这样比喻:A股就是一个游泳池,大家投进去的钱就是池水,水位高低就是大盘指数。现在“一日三发”等于是拼命扩建泳池,而池水没有增加,水位当然就下去了。2016收官盘点时,沪指全年下跌12%,创业板指重挫27%。现在,创业板指数又创出10个月的新低,股市确实不景气。
新股发行节奏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最被诟病的一点。此前多次股市行情不好,暂停发行新股,有人反对:“完全不是市场化,怎么能暴力地说停发就停发”。当发行股节奏变幻难测时,又有人反对:“之前我们至少是心里有底的,现在完全没方向”。企业上市必要排队三年,上市难时,有人说:“国外都是注册制了”。现在A股发行提速,IPO堰塞湖的问题解决了,新的企业排队一年差不多就可以会上发审委了,照样有人提出异议:“这明明就是变相注册制、伪注册制,股市起不来就是因为这个……”新股发行节奏众口难调,再次被诟病也不稀奇。
在资本市场的问题上,人们总是要和香港、美国对比。有人总结,过去27年A股总共上市了约3032只股票(另有极少数或退市或合并之类),平均每年上市股票的数量是112只,其中最多的几个年份为2010年、2011年、2016年,分别为348只、281只、227只。据普华永道预测,2017年全年A股IPO为320—350家左右,融资规模在2200亿—2500亿元左右。于是人们惊呼,这个发行节奏、融资规模在香港、美国也没有过啊。
其实,给新股发行提速扣一顶“股票不涨、股民亏钱”的帽子,本质上还是其带来的市场变化短期内让散户投资者不适应。在老股民的印象中,中了新股会有十来个涨停板,现在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还未等到大收益,股价开始掉头向下。部分股民尤其关注小市值股,甚至ST股,认为可能“乌鸡变凤凰”。确实,此前30亿左右市值的股票不多,是游资最容易“搅动”的股票,也是投资者的宠儿。现在新股上市这么频繁,小市值股票不再是稀缺资源。
新股发行节奏加快,市场上呈现出来的另一种变化值得警惕:新股上市没多久,实际控制人就考虑清仓套现,明显利用股市圈钱,不着力发展企业,令人担忧。这种变化除了企业自身原因外,与新股发行节奏加速也存在一定关系,这样的公司多了,投资者选股无疑又增加了一些难度。
大盘快速扩容壳价值受损 2017年该怎么投资?
前一段时间和一个朋友聊一个公司,市值50多亿元,好几个股东在争抢控股权,我看了下其主营业务收入只有1亿多元,近年净利润都在一两千万。不由感慨,这个利润水准的公司,上市公司增发收购的话,估值也就是一两亿元,市值50多亿元,股东还来抢,真的是匪夷所思。同样收入规模的一个公司,净利润水平相当,去年前三季度还亏了8000多万元,业务比上述公司时髦,市值达到400多亿元。
这些公司起码还是正资产,还在盈利,A股还有很多公司没资产了,主营利润也没有,这种公司放在市场上根本不值钱,但顶着个壳就可以值个二三十亿元。有些有营业收入、正常经营的公司,市值30多亿,没有什么业务的还能值四五十亿元。假若传统业务,年净利润1亿元,给15倍市盈率市值是15亿元,给30亿元好像高了点,但后者没有什么业务,动不动还能再涨点。无他,唯预期尔。在中国股市中,预期是一个特别值钱的词儿。不能老是拿投资者不理性说事儿,同样的投资者到了菜市场也是反复对比,到了饭馆也不会浪费钱。他们一定是经过反复对比,历史教会了投资技巧。
中国股市投资者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一方面有政策兜底,没有动辄踩雷风险,即使买了业绩不好的股票,待以时日,很多还能涨上去。很多公司出了问题,通过重组重整,投资还能回本。另一方面正因为如此,投机氛围浓厚,多数股民多年投资频繁操作照样业绩不佳。历史上,监管层一直不希望恶意炒作,不希望炒壳,但是奈何上市公司资源稀缺,还有很多公司上不了,一个上市代码奇货可居。
不让炒壳资源,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发行新股(IPO),这需要通道畅通,想上的公司都能上,不需要过多审核。现在的IPO节奏,一天挂牌3家公司,绝对可以算快速,被称作是没有注册制的注册制。不停发新股,造成承接资金压力加大,比如太平鸟三个涨停即开板。最近次新股板块大跌,不少从开板价格下跌了近1/2,打新收益率下调。ST板块回调,壳股并没有回调多少,但是就这个节奏下去,壳股难以支撑太久。中小板创业板跌跌不休,破位下行,这两天有舆论开始关注新股发行速度,但是新股节奏并没有放慢,看来新股发行的速度很难慢下来,除非市场出现巨变。
两种市场的操作模式注定会发生很大改变,新股发行节奏加快上市容易的话,那些被认为要借壳上市的资产,就会转为IPO,比如巨人游戏、盛大游戏、分众传媒回归国内借壳给个别公司带来机会,市场会预期360、万达商业也会有机会,但假若他们选择IPO,这种机会就不存在了。
新股密集发行,次新股的高估值必然下降。很多人认为现在新股定价市盈率20倍,是将利润让渡给二级市场,但这个20倍也不一定便宜,因为很多已上市同类公司估值也只有十多倍,只不过在炒新影响下,大家一起拱高了股价。比如太平鸟三个涨停开盘,目前动态市盈率也有近60倍,市值接近190亿元,森马服饰的动态市盈率只有18.8倍。第一创业上市时,市值逼近千亿,市值和招商证券接近,但利润相差十倍。可以预计,假若新股发行速度一直不降,那么新股20倍发行的市盈率显得就不是那么便宜了,很可能会出现开盘跌破发行价的情况。
那些年营业额1亿元净利润千万元的小公司,股东也没比较再争来争去,因为市场上一大把比这个优秀而且市值还小的公司。所谓的壳公司,也没有必要再炒了,好资产当然还会有限选择IPO,当然还会有借壳,但是证监会审核和要求标准也不会低。所谓低价股、低市值投资的逻辑也就不存在,因为这个低市值是炒作壳价值,新玩法下壳价格受损,市值可以一低再低。
监管层一直试图将资金引向绩优股,批量IPO下,很显然资金会跟着这个指挥棒走了,高成长股也会受到追捧。市场上永远不缺资金,等那些好公司涨到一定程度,还有什么是好的投资标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