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金融新闻
南方日报讯 (记者/张玮 实习生/叶利榕)8月22日,“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资本活力指数报告”在深圳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大湾区(含港澳)上市公司数量增至1803家,上市公司总市值年均增速达42.32%。与环杭州湾、京津冀相比,各项资本活力指标遥遥领先。“未来深圳和香港这两个城市的资本市场增长将十分可观。”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夏立军说。
此次报告由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共同主持研究和编写。“上市公司是城市经济的‘风向标’,可反映城市竞争力,我们以此为核心,对大湾区的城市资本活力进行研判和预测。”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教授陈宪介绍。
2001年至2017年,大湾区(含港澳)的上市公司数量从626家增长至1803家,年均增速为16.94%;上市公司总市值从3.6万亿元增长至25.9万亿元,年均增速达42.32%。同时,大湾区(内地城市)上市公司总数占全国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的比重由9.3%增长至15.1%,占全国的境内外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重从10%稳步增长至19%。
在资本化程度方面,报告显示,2017年,大湾区(含港澳)上市公司总市值占该区域GDP比重已达209%,处于较高水平;人口效率方面,大湾区(内地城市)的表现尤为突出,截至2017年,百万人均上市公司数量及人均市值均超过了京津冀和环杭州湾地区,增速保持稳定;产业结构方面,2001年至2017年,大湾区(内地城市)逐步开展了针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改革,经济增长由以往的九大支柱产业驱动,转变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联合驱动。
不过,报告也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资本活力的更优发展,还存在较大空间。比如,区域内部城市资本活力在城市间差异较大,产业和创新不均衡,亟须从顶层设计、制度环境、政府治理等方面着力,深入推进区域内一体化发展。
陈宪认为,政府未来应充分发挥引导和监管作用、提高治理水平,从顶层设计出更为有效的发展协调机制,提高区域合作效率,促使产业集聚与扩散更为合理。“建议以港深为核心,聚焦全球优势资源,建立开放性创新体系,打破空间格局的行政壁垒,促进形成世界级智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