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金融新闻
9月12日,知名物理学家、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前校长沈君山病逝于新竹马偕医院,享年87岁。与沈君山相交三十年的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发表新闻稿称,对于沈君山的离世,“哀恸逾恒”;他不但是知名的天文物理学家,还精通围棋、桥牌、写作,才高八斗,文采风流,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天才型学者,他的病逝是台湾社会的重 大损失。家属表示,沈君山生前并无宗教信仰,也曾亲口嘱咐日后以最简朴方式火化,不设祭,不发讣闻,他们将遵照遗愿办理。
沈君山 资料图,新华社供图
“斜杠”人生
物理学博士、外交家、工程师、博弈高手、文学家,恐怕都不足以概括沈君山的人生,这位与连战、钱复、陈履安被并称为台湾“四大公子”的才子,被认为拥有“第一流的聪明”。
沈君山生于1932年,祖籍浙江余姚,出身书香世家,父母皆为著名农学专家。1957年,沈君山赴美,在美国获物理学博士,后在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天文物理教研。1973年回台进入新竹清华大学任职,历任理学院院长、人文社会学院主任委员、生命科学院主任委员,并于1994至1997年间担任该校校长。
虽出身理工科,沈君山先生并非现代人所以为的“不解风情”,而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儒雅和脱俗。
“闻君结良缘,相去日更远。遥寄殷勤意,再拜祝三愿:一愿琴瑟永谐,二愿清辉不减,三愿人长久,白发再相见”,在自己的书作《浮生三记》中,沈君山记录了为初恋女友写下的新婚祝福。著有《问津集》《耕耘岁月》《浮生三记》《浮生后记》《浮生再记》等书,沈君山文名斐然,文风清逸,深受读者喜爱。
为人熟知的是,沈君山颇爱弈棋和桥牌。本只将这两项棋牌运动作为爱好的他,却连续三年获得美国围棋冠军“本因坊”头衔,两次赢得世界桥牌赛亚军,因为围棋,他与大陆棋圣聂卫平成为了“棋友”,又是莫逆之交。每次来大陆,沈君山总不忘与聂卫平下上几盘。“台湾最了解聂卫平的就是沈君山,大陆最了解沈君山的就是聂卫平。”
有趣的是,沈君山还曾以高超棋艺为台湾“清华大学”募款。1995年,时任台联电董事长曹兴诚向沈君山挑战下棋,约定“赢1个子捐1万元”。沈君山起先以为1万元是新台币,后来才弄清楚是美金计价,最后为台湾“清华大学”募款新台币1500万元。
曾身为台湾新竹清华校长的沈君山表达过心愿,希望捐助新竹清华大学一座奕园。2013年6月,沈君山的心愿终得达成——奕园建成启用。入口处的题字是沈君山好友金庸所书,路径上矗立中、日、韩六位国际围棋大师墨宝与经典名局立牌,依序是吴清源“中和”、木谷实“仁风”、林海峰“玄妙”、陈祖德“超越自我”、曹薰铉“无心”以及聂卫平的“冲天”。
如今,“奕园”静静地坐落在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南校区自然生态园内,依着山势与湖景,风景优美。这里,已经成为世界围棋胜地。
情系两岸
在决定回台之后,“思前想后,觉得可以把握两个方向,一是办学,作为安身的事业;一是两岸和族群,是立命的心愿。”沈君山在《浮生后记》中回忆起1973年从美国回台湾的初衷时写到。
1970年日本侵占钓鱼岛,引发留美青年的保钓运动,沈君山也参与其中,这也改变了他的人生。“三十年前,我因为钓鱼岛运动的冲激,而开始思考‘国事’,而提出‘革新保台,一国两治,志愿统一’的看法……”
回到台湾的沈君山,在新竹清华大学以教书安身之余,亦为两岸而奔走。
据介绍,如今台湾得以体育健儿循“奥运模式”参加国际赛事,沈君山便是贡献者之一。1979年10月,在日本名古屋举行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大会,沈君山作为台湾“奥委会顾问”出席。大会通过《名古屋决议》,恢复了中国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的权利。同时规定,会址设在台北的奥委会改名为”Chinese Taipei Olympic Committee”。大陆方面自此将”Chinese Taipei”翻译为“中国台北”。1981年,台湾奥运组织确认接受《名古屋决议》,并将”Chinese Taipei”翻译为“中华台北”。自此,台湾体育健儿循“奥运模式”参加国际赛事,两岸运动员得以同场竞技。
上世纪九十年代,沈君山在台出任“国家统一委员会”委员。1990年12月至1992年元月间,沈君山曾三度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会面深谈。沈君山主张加强两岸的文化交流。他认为,台湾和大陆,最后必然走向统一,但必须要有耐心,大陆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做到水到渠成。
在安身之处,沈君山亦不忘立命。
成立于1956年的新竹清华大学,与北京清华大学系出同源。1995年,沈君山与时任北京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共同签署《海峡两岸清华大学交流合作备忘录》,确定了两岸清华大学的正式校际合作关系。2000年,清华首开两岸暑期学生交流先河;2001年,首次共同庆祝清华九十年校庆;2009年,签署学术交流与合作备忘录;2010年,进一步达成“建立两岸清华联合实验室合作”、“联合培养双硕士学位”共识……这一系列的合作交流,都离不开沈君山的努力。
沈君山亦曾多次回到余姚故里探寻父亲的足迹,捐资助学。1990年,沈君山回到老家沈湾之后,开始有了捐资办学的想法。同年12月,沈君山决定以父亲的名字命名办学,叫“沈宗瀚小学”。之后的岁月,沈君山继续捐资并设立了助学奖学基金,用于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并对考上初中、考上高中、考上大学的沈湾村学子进行奖励。
即使在患病后,沈君山仍时时思考两岸关系,认为统一将是大势所趋……
看淡生死
1999年、2005年,沈君山曾两度中风,身体行动和生活受到影响,但他始终保持着平静的心态。
卧病在床期间,沈君山笑对疾病、不失幽默。他在给《联合报》投稿所写的文章《二进宫》中讲述,在住院期间,实习医生不停地问“你叫什么名字?三加二等于多少?”来确认他是否神志智清楚。沈君山则故意扳着已经渐渐不能动的手指,用茫然的眼光看着他回答:“三加二啊?喔,等于四”,吓得实习医师慌张地找来资深医师会诊,这才发现他在捣蛋。
二度中风后,沈君山为自己安排好了身后之事:
“我确信如何处理个人之生命乃个人之基本权利,因此在因病或其他原因使本人身体受到伤害时:
一、此伤害使本人陷入长期痛苦而无法正常生活之状态
二、此状态将无法复原
三、维持延续生命对家人及社会造成沉重之负担
在上述情形皆确定时,本人希以积极方式有尊严地走完人生,届时或将寻求相关人士直接或间接的协助,以寻求生命之终止,为避免上述人士负担道义上或法律上之责任,特此立遗嘱。””
“这样,把如何死规划好了,心里落实很多,就来处理如何生。”将生死视若无物,沈君山向世人展现出不一般的坦然。这篇《二进宫》在当年则力压余光中,一举夺得台湾九歌出版社2005年年度散文奖。
2007年7月,沈君山第三次中风,一度昏迷。如今又传来一代大师永远离去的消息,不禁令人唏嘘。
“我退休后,社会责任已了,‘做我所能,爱我所做’便成为此后悠游生活的圭臬。”在《生活夹缝中的乐趣》一文中,沈君山曾表达出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回顾他的一生,有诗书为伴,有好友相陪,有志向在身,在他所涉足的领域,他都做到极致成为佼佼者。奉献教育事业,投身两岸事务,亦在爱好中寻得自在,“做我所能,爱我所做”已成为他践行一生的信念。
而他,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