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金融新闻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哟!
朗诵丨敬一丹 讲解丨宋英杰
配乐丨巫娜&侯长青 - 心似莲花开
《小暑》
作者 | 宋英杰
节选自《二十四节气志》
每年7月7日或8日进入小暑节气。暑者,《说文》曰:"热也。"
谚语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此时,最经典的"烹饪"方式是蒸。陆游说:"坐觉蒸炊釜甑中。"韩愈说:"如坐深甑遭蒸炊。"甑(zèng)是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可见小暑节气,意味着"蒸炊"时节的到来,人们如同被扣在暖气团的大蒸笼中。
唐伯虎的《事茗图》描绘了文人学士悠游山水之间,夏日相邀品茶的情景:茅屋里一人正倚案读书,书案一头摆着茶具,靠墙处书画满架。边舍内,童子正在烹茶。而小溪上横卧板桥,一人策杖来访,身后一书童抱琴相随。长夏之日,自有茶香之气,亦有鸣琴之声。
现在我们已然少有以"鸣琴"来消夏,古时许多悠然的消夏方式,很难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形成交集,至多只是人们游览过程拍照时的几种姿势而已。怒吹空调,暴食冷饮,我们的消夏方式,比古人更为简单和"暴力"。
古人说:"小暑啜瓜瓤,粗葛衣裳,炎蒸窗牖(yǒu)气初刚。"西瓜,历来是消暑神器。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什么是夏天?夏天,就是可以见到西瓜的时候。什么是盛夏?盛夏,就是西瓜可以便宜到一块钱一斤的时候。
如何消暑、应对苦夏,一向是一个大课题。古人说:"隐伏避盛暑。"最好能退藏于云雾山中。
万松岭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
三更云去作山雨,回头方羡老僧闲。
"小暑大暑正清和,荷花香风透凉阁。思君不至哪知暑?拿着六月当腊月。"一想到某些人、某些事,心里便拔凉拔凉的!
"雪藕冰桃情自适,无烦珍重碧筒尝。"文人雅士倒是总有些闲情逸致,清冽淡雅,用荷叶为杯盏,以柄为管吸饮,"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水"。
想起《礼记》中有"春诵夏弦"的说法。那时候读书,春天要朗诵,不是播音系的也要朗诵。到了夏天,书声琅琅还不够,还得同步配乐。那时气候之炎热不亚于当今,当个读书人,好难!
面对酷暑,消暑能力有限,古人也只有两个字,一个是逃,一个是熬。惹不起还躲不起吗?未必躲得起。
"偃仰茂林逃酷暑。"面对酷暑,如何逃?深藏。"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到林中、到水边、到寺里躲避烈日,做一个浓荫中的隐士。
陆游《逃暑小饮熟睡至暮》,很有意思:"虚堂顿解汗挥雨,高枕俄成鼻殷雷。"小饮然后熟睡,一直躲到梦里去。
辛弃疾的一句词也很适合刻画暑热时节人们的动静行止:"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有些人却在本不宜醉、不宜睡的时候,醉了,而且睡了。《水浒》中的"智取生辰纲"便发生在临近小暑时节。"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踩在被烈日烤过的石头上,连脚都疼。为了喝瓢酒解暑,押运生辰纲的军校们被蒙汗药麻翻,辱了使命。
《池亭纳凉》/朱高炽(明仁宗)
雨滋槐叶翠,风过藕花香。
舞燕来青琐,流莺出建章。
大热天儿,就连皇上也只好看槐叶、闻藕花,盯着舞燕流莺找乐,用东北话说,这叫作:卖呆儿。
其实不必盛夏,晚春时节人们便开始感受到叶茂之后的树荫,临夏时节的一份馈赠。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王安石语)。
靠着花枕,眉头微锁,若有所思,一手拿书卷,一手执如意。心中有诗乐,随处可清凉。
小暑之所以被称为“小暑”,是因为古人认为“暑气至此尚未极也”。但我们以现代气温观测数据来衡量,1981年至2010年,小暑与大暑期间的平均气温只有0.2度的差距,大暑只是略胜一筹。
宋英杰:小暑节气,为何如此命名?
小暑 · 诗词
《小暑六月节》
[唐]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销暑》
[唐]白居易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苦热》
[宋]陆游
万瓦鳞鳞若火龙,
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
坐觉蒸炊釜甑中。
石涧寒泉空有梦,
冰壶团扇欲无功。
余威向晚犹堪畏,
浴罢斜阳满野红。
《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
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
时有微凉不是风。
《小暑》
[明]易震吉
小暑啜瓜瓤。粗葛衣裳。
炎蒸窗牖气初刚。
无计遣兹长昼也,茗碗炉香。
深院一垂杨。又闹鸣螀(jiāng)。
簿书堆案使人忙。
何不归与湖水上,做个渔郎。
小暑 · 习俗
“食新”
据说“食新”乃“食辛”,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故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晒伏
小暑时节,民间还有晒书画、衣服的习俗。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小暑前后,日照时间最长,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选择这一天“晒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杨婷
责编:赵江
审核:彭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