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金融新闻
随着360金融在美提交上市申请,出现了第一个互联网“巨头系”旗下金融科技公司“脱胎”自立,独步IPO的案例。按照360金融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IPO招股书,360金融计划募集资金2亿美元。
所谓互联网“巨头系”金融科技公司是指由互联网巨头孵化,并提供技术、流量等支持的金融科技公司。据奥纬咨询统计,以2018年第二季度放款额来看,其排名依次是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蚂蚁金服、腾讯牵头发起设立的微众银行、京东集团旗下的京东金融、百度旗下从事金融业务的百度金融和依托360集团的360金融。
作为互联网巨头中最晚成立的金融业务平台,360金融却最早冲击IPO、迈步资本市场,会否引发其他互联网巨头(BATJ,即百度、阿里、腾讯、京东)推动旗下金融科技公司踏上IPO之路?
分拆独立显露趋势
互联网“巨头系”金融科技公司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各大巨头对于其金融业务板块的态度和战略规划。目前,除了腾讯尚未将金融板块拆分独立运营以外,京东、阿里、百度和360均通过分拆,将旗下的金融业务独立运营。
从时间上看,2013年,京东开始从供应链业务切入金融业务布局,同年,京东金融成立并开始独立运营。2017年6月,京东金融完成股权交割重组,不再纳入集团合并财务报表;2014年6月11日,阿里整合旗下相关金融资产成为蚂蚁金服,并剥离出阿里的上市体系,独立运营;2017年7月,一直以FSG事业线形态存在的百度金融也开始独立运营,一年后,百度分拆百度金融成为“度小满”金融。
相比之下,360金融的分拆以及独立运营调整,时间短,资产明晰。公开资料显示,360金融2016年7月成立。成立之初,与360你财富、私银家以及360贷款导航等,同为360金服旗下金融科技版图的一部分。但随着业务规模扩大,360金融于2018年9月正式分拆重整、独立运营并冲击上市。
360金融招股书显示,Aerovane Company Limited为360金融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4.1%;另有四家机构持股比例在11%以上,2家机构持股比例在8%左右。而A股上市公司三六零与360金融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股权关系。
股权独立 技术共享
尽管互联网“巨头系”金融科技公司纷纷从集团中分拆独立,但一个特点是:这些金融科技公司与集团仍保持着紧密的合作,主要是在技术和流量方面。
据悉,根据协议约定,蚂蚁金服每年需按一定比例的税前利润向阿里巴巴支付特许权使用费及技术服务费;京东金融在分拆后也有类似安排。但是,无论是蚂蚁金服还是京东金融,在股权上都是作为独立的公司运作。
对于360金融而言,根据招股书,360金融与360签署达成了合作框架协议,360金融将基于360在互联网领域及大数据方面的技术累积,在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和运用、大数据风控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和运用。显然,360作为一家主打互联网安全的公司,360金融也打出了“安全基因”牌,根据披露,截至2018年三季度,360金融促成贷款的M3+逾期率为0.6%。
而在流量与获客方面,360金融的累计借款用户中约有22.7%来自合作方360的渠道,360在软、硬件终端方面的用户、流量优势,为360金融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极大支持。截至2018年9月30日,通过360金融的服务获得贷款的借款人累计640万人,从2016年四季度到2018年三季度用户规模的季度复合增长率为97%。同期,360金融累计促成贷款金额和贷款余额的季度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15.6%、95.2%。
业内人士表示,360金融与360之间的这种合作模式代表了巨头孵化金融业务板块的策略:在业务上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在股权关系方面引入多元投资者,但在技术、流量用户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这种策略带来的优势之一,是给这些金融科技公司的业务带来了更大想象空间。”但同时,业内人士也认为,虽然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能够帮助这些金融科技公司完成早期业务扩张,但如果一直依赖这种互联网生态内的业务运作模式,“天花板效应”也会非常明显。
融资优势明显
作为“富二代”,互联网“巨头系”金融科技公司的融资优势依然明显。
从2014年完成分拆独立运营之后,蚂蚁金服共完成了三轮融资,随着C轮融资的完成,蚂蚁金服的估值上调至约1500亿美元。京东金融在今年7月宣布了新一轮总额达13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后,投后估值约1300亿元人民币,较A轮466.5亿元的估值翻番;百度金融也在今年获得融资,但未透露估值。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行业出现一个新趋势:新金融的服务将逐渐从C端用户向B端市场转移,To B正迎来爆发期。因此,对于这些金融科技公司而言,要打破生态内的“天花板”,同时将C端服务的经验转化为技术优势和服务经验,转而赋能B端,是一场从市场策略到组织架构的全方位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