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金融新闻网
您的位置:百色金融新闻网 > 金融新闻 > 儒家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孔子孟子:我没有,这不是我说的-君要臣死

儒家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孔子孟子:我没有,这不是我说的-君要臣死

作者:百色金融新闻网日期:

返回目录:金融新闻

最新资讯《儒家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孔子孟子:我没有,这不是我说的-君要臣死》主要内容是君要臣死,有很多人认为,儒家提出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理念。而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自然也遭到了无情的批评,近现代还有人曾喊出“砸烂孔家店”、“批判孔老二”的口号。,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在封建时代,我国的统治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自先秦以来流传了两千余年,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文化。有很多人认为,儒家提出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理念,要求人们无条件地服从于封建皇权,是统治阶级奴役、压迫人民的帮凶。而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自然也遭到了无情的批评,近现代还有人曾喊出“砸烂孔家店”、“批判孔老二”的口号。

假如孔子与孟子地下有知,一定倍感委屈,因为他俩从未说过“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样的话,恰恰相反,他俩都认为应当限制君主的权力。

儒家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孔子孟子:我没有,这不是我说的

周代采用的是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各个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封给了诸位大夫。因此诸侯对天子、大夫对诸侯是相对独立的,甚至可能以下犯上,比如诸侯兵强马壮可以欺负天子,大夫实力雄厚可以欺负诸侯,所以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礼坏乐崩,十分混乱,战争不断。

孔子见到春秋时代的混乱,想要重建君主的权威,孔子理想的社会是:诸侯尊重天子,大夫尊重诸侯,大家各安其位,而不是犯上作乱。

孔子主张的并非无条件地服从君主,他说: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这句话意思是,君主要有君主的样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可见,孔子摆在首位的是对君主的要求,他认为君主以身作则,然后臣子才会效仿。假如君主做的不对,臣子自然也会犯上作乱了。

孔子经常会说类似的话,例如当季康子向孔子请教如何处理政事时,孔子说道:

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孔子的意思是:“政”就是“正”,所以行政就要行为端正。如果君主行为端正,臣民们谁敢不端正呢?

儒家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孔子孟子:我没有,这不是我说的

《论语·子路》也记载了孔子的类似言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君主立身端正,就算没有发布命令,臣民们也会主动为君主做事;如果君主立身不正,就算发布了命令,臣民们也不会服从的。可见孔子强调不是臣民对君主的服从,而是君主君主对于臣民的号召力。

在先秦时代,如果一个大臣对国君不满,可以选择离开,到另一个国君去谋求官职。孔子自己就做过这样的事情。

当时孔子是鲁国大夫,有一次鲁国国君举行祭祀活动,结束之后没有把祭肉分给大夫们。孔子一看:这也太不像话了,便离开了鲁国。孔子当然不是在乎祭肉,而是在乎周礼。因为按照周礼,诸侯完祭祀完毕,应当把祭肉分给大夫们。孔子见国君没有分祭肉,违背礼仪,又见他沉湎于女色不理朝政,便失望地离开了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去其他国家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因此,孔子本人绝不会一根筋地效忠于某一位君主,又怎会认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说法呢?

儒家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孔子孟子:我没有,这不是我说的

孟子生于战国,这一时代比春秋更为混乱,孟子的思想也比孔子更加激进。

孟子的思想是民本主义,他认为百姓的地位在国家之上: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孟子的观点是,君主要对百姓负责,能够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人就有资格统一天下,成为新的天子。所以孟子非常赞许商汤与周武王,认为他俩起兵推翻了夏桀和商纣的暴政,这不是犯上作乱,也不是弑君,只是诛杀了两个独夫民贼而已。

孟子还对那些不顾百姓死活的统治者们发出了愤怒的批判之声: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

意思是:你们这些统治者,自称是百姓的父母,可你们tmd厨房里放着肥肉,马厩里养着肥马,但国内的百姓面黄肌瘦,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你这是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同类相食,人看了都很厌恶,你哪还有B脸说自己是百姓的父母?

儒家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孔子孟子:我没有,这不是我说的

中国历史上又有多少人像孟子这样痛快淋漓地批判统治者呢?

孟子还说,国君有错时,同宗大臣应当劝谏他,假如国君屡教不改,大臣应该把国君废掉!

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

孟子在邹国之时,邹国与鲁国有过一次边境冲突,邹穆公问孟子:“我国牺牲了三十三个官吏,当他们被鲁国人杀害时,百姓却在一旁看热闹,无人为国献身,这些百姓实在太可恨了。我想把他们都杀掉,但他们人数太多,杀不尽。该怎么处理呢?”孟子丝毫没给邹穆公留面子,他说:“可拉倒吧。灾年时,邹国百姓四处逃荒,饿死在路边,而你的仓库里却堆满了粮食,你的官吏也不向你汇报灾情。你这是和官吏们合伙残害百姓,现在百姓可逮到报复的机会了。行了,你也别抱怨了,好好行仁政,让老百姓吃饱饭,他们就会追随你的。”

儒家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孔子孟子:我没有,这不是我说的

后来明太祖朱元璋读了《孟子》之后雷霆大怒,认为孟子号召百姓造反,因此传旨将孟子的塑像搬出文庙,还组织人将《孟子》中批评君主的文字全部删掉。

孔子和孟子绝不会鼓吹“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么后世儒家的这一思想来自何处呢?其实是源于法家。

法家和儒家不同,他们一贯站在君主的立场上,主张君主独裁,研究如何驾驭臣民、如何加强君主权力,让君主能够说一不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国君说一不二的时候,也是他们倒霉的时候,因为君主让他们死,他们不得不死。如法家著名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和李斯等人都是这么死的。其中商鞅最为惨烈,被处以车裂之刑,五牛分尸。

儒家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孔子孟子:我没有,这不是我说的

等到秦国用法家学说统一天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皇权至高无上,皇帝独揽大权,没有任何人能制约他。

汉武帝时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本想用天人感应说来制约皇帝的权力,他说:如果皇帝胡作非为,上天便会降下灾祸。结果汉武帝知道了,就想杀掉董仲舒,董仲舒吓得赶紧表示:我再也不说这种话了。可见,不是儒家想提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是在皇权集中的时代,儒家不得不这么说,如果不这么说,君就真的要他们死了,他们也确实不得不死。

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儒家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孔子孟子:我没有,这不是我说的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经济新闻_金融新闻_财经要闻_理财投资_理财保险_百色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