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金融新闻
15年前,万科做出了一个决定:将年度报告中的“董事长致辞”改成了“致股东”。
这是一个意义深远的改变。
NO.1 | 壹
以前的致辞,是从董事长的角度,务实、扼要陈述一年的工作。致股东则以更广阔的视野,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有一种说法,王石想学巴菲特所以弄出个致股东。这一观点颠倒了因果。
2004年,国家开始第五轮宏观调控,进行9年来第一次加息。社会各界针对部分城市房价增长过快、投资性购房比例过高的迹象,展开了激烈辩论。
辩论过程中,凸显了外界对地产行业运作的诸多误解,开发商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厉质疑。
万科认为,开发商对此“不必抱怨,应自我反省”。
而且万科也“不可能超然于行业与社会的整体关系而独善其身”,要“与舆论进行更有效互动,引导理性思考与对话沟通”。
同年,万科迎来成立20周年,从战略层面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提出未来十年的中长期规划。万科作为使命感极强的行业龙头,愿意分享思考所得。
内外因结合,于是有了持续至今,所有房企年报中最有看头的综述类文章。向巴菲特致敬的《致股东》形式,只是结果而非动因。
15年后的今天,房地产开发商受到的质疑更加严厉;逐渐祛魅的万科,也不时因为一些言论被质疑或误解。
《万科致股东》中的很多观点,放在今天的新形势下,仍然是一针见血,毫不过时。有些内容则让人感慨: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信息碎片化时代,更需要体系化的阅读和思考。
此时通读历年来发布的15篇《万科致股东》,无论你更关心行业命运、企业发展还是个人前途,应该都能温故知新,有所启发。
NO.2 | 贰
这15篇《致股东》的主线和写作方法论,可归纳为6个字:察变、应变、不变。
“察变”是分析房地产行业、中国社会经济及至世界经济的趋势变化;“应变”则是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不变”则指企业价值观、方法论,这是万科察变、应变的底层逻辑。
知守不变者,更善于察变。
万科经常能对行业走势做出精准分析,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价值观、方法论非常清晰并且坚定不移。
2004年万科年报《致股东》中,指出万科价值观是“对人永远尊重、追求公平回报和牢记社会责任”,方法论是“简单、透明、规范与均好”。
细读2004-2018的15篇致股东,这一价值观和方法论从未动摇,且不断深化。从这些底层逻辑去分析万科的应变之术。才能读懂其知雄抱雌之道。
比如,万科为何一直维持2-3年的土地储备?
3月26日的2018年度业绩发布会,有记者追问郁亮:“为什么坚持只维持2-3年的土储?其它一样规模的(企业),(土储)已经够3-5年了。”
其实早在2005年,当市场尚存疑虑时,万科判断未来3年是高速发展期,但未试图谋求超常规扩张。
但另一方面,万科在2007年年中对市场的过热作出预警,却在同年下半年依然购置了一些高价土地。
2018万科年报的《致股东》,对这一疑问作出了详实的解释。
1、万科希望尽制定简单透明的规则、减少波动,避免出现极端行为。
“极端行为可能带来伟大的成功,也可能招致致命失误。稳健经营是万科一贯坚持的风格。我们宁可放弃伟大成功的机会,也要确保不犯致命的错误。”
2、万科一直坚持稳健的经营风格,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敬畏。
“世界充满不确定性,而我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市场中许多机会稍纵即逝,企业需要及时决策。但同时,我们要对自身理性的局限有清醒认识。”
《道德经》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万科的很多观点和做法,包括“收敛聚焦,巩固基本盘”,都让我想到这句话。
所以,如果问当下的房地产企业中,谁最擅长抢得阶段性超额回报?绝对不是万科。但如果问谁最有可能成为百年企业,我首选万科。
NO.3 | 叁
为什么在行业发展的一些关键节点,万科的观点容易引发争议?
观点类信息大致有两类。一类的认知路径是先点后面,即先了解观点的基本概念,再逐步深入了解其全面的内涵。比如场景革命、超级lP等。
这一类观点符合媒体传播的以点带面规律,在传播过程中较少被误读。
另一类观点的认识路径是先面后点,要先了解整个思考和逻辑体系,才能更好理解观点。
比如:万科的“活下去”。万科很多被误读或被片面理解的观点都属于这一类。
因为万科一直坚持以不变去察变、应变,对行业发展规律、企业运营之道、行业与企业的关系,有非常透彻、厚重且自成体系的认知。
但即使是郁亮,也不可能先丢给媒体一本《致股东汇编》或其它资料,看完且考核过关才接受采访。
所以,万科更适合像《致股东》这样,用大篇幅文章去论述体系化思考,慎重抛出看似吸睛的观点。
像之前的活下去,现在又说还指活得好、活得久,不管后面怎么找补,都不是传播的正面案例。
2、不管房地产还是其它行业,不管万科还是其它企业,对行业和企业发展规律的高维认知,可以用作降维打击的武器。
这并非阴谋,是商战阳谋。
以下,是从15篇49000字《万科致股东》中挑选出的96句话,不知大家对哪句最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