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金融新闻
银元宝在古代叫银锭是古代流通最广泛的货币,仅次于金元宝的价格,那么古代的银元宝是我们今天想象的样子,跟元宝似的的吗?样子收藏网带您探寻古代的银元宝以及古代银元宝的鉴别方法。
明代和清代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铸锭盛行。我们今天所见银元宝尤以明清居多,古代的银元宝的形状各异,隋唐以前称之为“银饼”、“银笏”,宋金时期称为“银锭”,元代称为“元宝”。这时“元宝”一词含有“元朝之宝”的意思。银元宝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元宝形、圆形、长方形、砝码形、腰形、牌坊形等,这是判断古代的银元宝价格的一个标准。
古代的银元宝的铭文
古代的银元宝上的铭文,一般有三个要素,时间、地点、银匠或银号的名称。银元宝铭文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有关赋、税、解、贡方面的银锭属官锭类,不管这些银锭是否官炉所铸(当时官银有委托银楼、银炉铸造的情况)都是官锭。另一类铭文为银楼、炉户、公司、银行吉语等银锭,属商银类;第三类是以个人的名义,铸的银锭为私银类。从银元宝的铭文上,可以读出许多信息。比如,一枚银元宝究竟是官铸的还是私铸的。官铸的银元宝一般上面有县名、银匠的名字,而私铸的银元宝通常情况下只有一个戳,即商号或银号。银元宝在价格方面“公私”分明,官铸的银元宝价位起码是私铸的银元宝的两三倍,甚至还要高,官铸的银元宝价格一般都在万元以上,而私铸的古代银元宝,银元宝价格几千块钱。
古代的银元宝鉴别方法
1.看银元宝的气孔
古代的银元宝鉴别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看银锭底面的气孔,或称蜂窝。由于各种古代的银元宝成型时氧的释放,当浇铸银水时,所产生的气体逸出,就在银锭侧面或底部产生了气孔。虽然有气孔,对银锭来说,使得它不太美观,但是,正是这种气孔,成了我们鉴定真伪银锭的重要依据。气孔较深,孔内圆润光亮、有神,说明成色高;反之,则成色较低。铸造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气孔,一般都是口小洞大,深浅不一。而伪造的银锭的气孔,口大洞小,深浅均匀,一般较浅。另外,从孔的大小上,也能鉴定出银锭的铸造年代。大体上说,宋元时期的气孔要比明清时期的大。
2.从古代银元宝的丝纹鉴别
古代的银元宝除了看蜂窝气孔外还要看,银元宝表面像螺旋一样的丝纹,这种丝纹由外及里,排列有序。除此之外,古代银锭表面往往微凹。有一种说法认为,这种丝纹和微凹,是当熔化的银水倾入金属范时,在没有冷凝前用钳子轻敲金属范侧面产生震荡后形成的。其实,更科学地说,银水成色在 90% 以上的情况下,因氧的作用,一旦由很高的温度急剧冷却,随着氧的释出,就会急剧收缩,冷却总是由外围向中心,这便形成了丝纹和锭面微凹的现象。
3.看古代银元宝的成色
古代的银元宝银锭的颜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银锈,一是内在的成色。古代银锭的成色一般都在 95% 以上,含银量 95% 以下的银锭是很少见的,尤其是宋元时期的银锭,铭文上都记载着行人、库子、秤验银库、监铸官之类的职务,这些职务就是为了检验银锭成色而设置的。并且,将工匠等姓名錾刻在银锭铭文之中,就是为了防止偷工减料的现象出现,金代的银锭铸造对成色、重量更有复验的程序。所以,一般而言,古代银锭的成色都是符合官方要求的,成色有的甚至达到了 99% 以上。由于成色高,当它全新时,具有一种特有的亮丽的光泽,浑身带有“珠光宝气”。相反,伪品的成色往往达不到 95% ,一般含银量都在 90% 以下,不可能像真的银锭那样光亮,色泽较暗。有的伪品的光泽甚至出现泛红的现象,这是由于白银中搀入的铜过多而引起的,在我国古代就有在白银中搀铜做假的情况存在。
4.古代银元宝的铭文
唐代的银锭铭文与时代的金银器上的文字一样,尽管是錾刻的,但好象是手书上去的。宋代银锭有錾刻和戳记两种。金代则以錾刻为主。元代早期为戳记,排列无规,背面常铸阴文;晚期银元宝则以錾刻为主。明代的银锭铭文较少发现戳记的。除“金花银”之外,一般都是錾刻。文字排列间隔不规范,尽管有序,但依然给人的感觉是杂乱。清代以前的银锭铭文到目前为止,除了一件上海博物所藏嘉靖三十一年圆锭外,基本上都是阴文。清代及民国的银元宝都是阳文,或许是在银锭成型、还未完全冷凝时砸刻上去的,文字一般没有变化,内容丰富,因地而异。 总之,对银锭的真伪辨识,就是要多接触。要仔细观察,认真琢磨,掌握时代特点,善于总结。碰到伪品时,也需要细细品味,找出可疑之处,归纳作假的方式和采用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