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金融新闻
22:22沉思者:让自己具备一颗宁静的心,才能看清世间万事。
心如止水可以让人心旷神怡,让心平静一些,就能感到一些久违的舒适。所以,我们要学会看淡一切。
纵观历史长河,空怀一腔热忱的人,能流芳百世但不一定能成就伟业;一味淡泊的人,往往被他人利用而不一定能青史留名。真正成功的人,是兼激情与平静为一体的。激情是年轻人共有的,然,又缺少平静。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禅宗五祖弘忍将衣钵传给了六祖慧能后,慧能一路南下到达广州的一处山森隐居,直到15年之后才出山,来到了广州法性寺。恰巧碰上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寺前高高地竖起了幡旗。由于印宗禅师的修为远近闻名,因此前来听他讲经的人很多,寺里顿时显得热闹非凡,善男信女席地而坐。正当所有人都在坐禅静思时,忽然吹来了一阵风,把挂在门口幡旗吹得飘舞起来。这一幕被两个和尚看到了,其中一个说道:“是风吹动了旗帜,幡旗本身并没有动。”而另一个和尚却说:“你说的不对,现在根本就没有风,那幡旗是自己在动。”两个僧人为此争论不休,慧能禅师对他们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此话一出,四座惊起,皆认为此人修为甚高,两位争论的僧人也立刻恍然大悟,而慧能大师也被印宗大师请上升坛说法。
慧能禅师是个十分有作为的禅者,因此说出如此有深刻哲理的话不足为奇。如果那两个和尚的心没有动,他们怎么会注意到幡旗在动呢?如果心没有动,怎会为此争吵呢?这绝非是他们的修行不够所致,而是杂念所致。慧能所言,不仅道出了他们的争论矛盾所在,也同时告诫他们应该做到心如止水,旁无杂念。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人都是这样,喜欢以自己的“喜好”来看待事物,如因为某件事而喜欢某个人,但不久之后又因为某件事而讨厌他。同样的人,却因为不同心的作用而呈现不同的面目,其实全是由于我们内心的妄想所产生的。
禅曰:“明镜止水,以澄心;泰山乔岳,以立身;青天白日,以应事;霁月光风,以待人。唯有心如止水波澜不惊,才能沉下心来致力所求;唯有信念坚定矢志不移,才能安身立命事业有成。”片刻的平静容易得来,自始自终持有一颗平静之心着实不易。平静之心,缘于淡泊的心志,对待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把浮躁沉淀下来,保留一份平静,静静的,淡淡的,做到宠辱莫惊。
情绪决定成败,心态决定人生。茫茫人海中,要想做一个让人过目不望的名流之人并不容易;做一个坚守信道,不为功名利禄所困扰的平凡之人更是难上加难。陶渊明挣脱世俗的利欲熏心,过着“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人生是如此的酣畅惬意。唯有“心如止水”、“清心寡欲”,才能守住人生的那块宁静之地,成就一番大事业!人的生活理念不仅仅取决于物质的多寡,更在于心灵的滋养,心灵的支配,更在于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对待一切,用冷静的目光去看待人世。
六祖慧能能够成佛成祖,秘密就在下面这句话的禅机里面——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而且根据六祖的这个掌故,后世有了“幡然醒悟”、“幡然悔悟”、“幡然改途”这么多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用语。
那么,是否六祖也是借助幡动而开悟的呢?或者他正是借助这段公案来点化世人呢?
还有,到底风吹动了幡,是风动?还是幡动?读者你又是一个什么答案呢?
也许没有人能比六祖的答案更加正确不过了。如果用佛家用语,这段禅机可以说是“无上正等正觉”。连后代大明的心学祖师王阳明先生也有类似论述。
阳明先生说——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可见英雄所见略同、真理都是殊途同归的。
我自己对六祖慧能这段机锋的理解是,万法皆空、相由心生。
这个公案里面,风也未动、幡也没有动,真的是注意到这个现象的人心里动了一下。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怎么会去管这到底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呢?只有你内心恰好有了闲情逸致,恰巧你又观察到风幡的动与不动,你才会对到底是哪个在动争论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