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金融新闻
最近几个月来,大公国际成为互联网行业的热门话题。前两天,在某一知名的互联网金融群里,有人询问如何看待大公国际的“黑名单”事件,以及彼此的“撕逼大战’。以前思考过这个问题,今天系统的整理一下观点。
首先,申明一下:笔者是行业相关从业人员,可能没法做到绝对中立;尽可能保证自己分析的客观性和独立性。
国内外评级机构简介
在国际上,有三家著名的评级机构:穆迪(Moody's), 标准普尔(S&P)和惠誉(Fitch)。
这三家机构都成立在20世纪初期,凭借长期的独立客观和公司声誉,奠定了自己在债券评级领域的地位。
国内目前有四家相对知名度高一点的评级机构:中诚信(穆迪持股49%)、大公国际、联合资信、新世纪;还有不太知名的东方金城、鹏元。
国内的这几家机构成立时间不长,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成立的。更多时候,国内的评级机构是不被人重视的。
即便是在企业贷款时,银行要求相关企业给出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那也是里面相关利益输送的结果(评级机构让银行要求贷款企业评级,企业就需要找评级单位;企业在支付评级钱后,评级机构在给银行返点)。由于丧失客观性、独立性等问题,因而评级机构发展十分有限。
然而不管怎么评价国内四大评级机构,大公已经是国内最为顶尖的机构了。(悲哀啊)
评级机构的主要业务是对债券评级以及相关的信息服务。由于P2P行业实质是债权的流转,因而与评级机构的业务范围高度吻合,它们有资格去给P2P平台定级。
郎咸平其人以及中国化的MBO
最早知道郎咸平其人是从2004年的“郎顾之争”知道此人的。
顾雏军是当时罕见的资本大亨,“腾挪闪转”资本运作手段惊人,格林柯尔的掌门人。在那个激情岁月的年代,前脚刚刚有“德隆系”的崩盘;后脚就爆发著名的“郎顾之争”;在面对大规模国企股份改革,涉及大量国有资产流失,以各种方式鲸吞国有资产。本国的所谓学术精英们大多沉默不语,没人发出声响。
在2004年郎咸平在复旦大学的演讲《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后,这些事情才逐渐公开讨论,知识份子们才开始爆发大规模讨论:国资变民资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以及背后的实质问题国有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对国有资产的MBO化是否合理,该如何进行国有股份制企业改革。
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大家也冷静下来了。客观总结当年的事件:郎当时的诸多言论,应该说很好也很正确,但是不符合中国的一些国情。也就是说他的有点洋气、不成熟、也不接地气。像很多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异国他乡,不合当地风俗。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对民众的呼唤,让广大人们注意到此事件的严重性,以及背后的问题。实实在在的促进了我国国企改革的进程。(比那些知名没有良知、沉默不语专家好多了)
大公国际的黑名单
大公国际自从今年一月份开始,公布“黑名单”榜,大量的P2P平台上榜,其中在包括行业最靠前的那些平台。可以说,现在不上此榜,反而稀缺。
由于是得罪了整个行业(犹如当年整个国企大改革,郎的某些言论等罪了整个国企职业经理人阶层),大公国际成为众矢之的,业界人人口诛笔伐。
郎是当时非常知名的专家,大公国际也是国内首屈一指的评级机构,面临的境况实在太像了。
从动机来分析,郎咸平至此一战,在国内树立起非常高的知名度。他参与的《郎眼财经》等节目收视率一直很高,可谓是名利双收。
大公国际目前对网贷的评级,客观的讲:方法很有问题。模型理论运用超出了适用范围,完全是把P2P债券当做那些国债、地方债以及上公司债处理。评级要求也是,没有系统的分析实际情况,瞎用那些评级模型。
应该说,大公国际犯了众怒,捅了马蜂窝,把P2P行业最后的一层纱布揭开了。引发一片骂声关。(大公完全有炒作嫌疑)
但是客观来说,它促进了人们对行业关注,使更多人去了解事情原本的面目。它最终的走向,笔者也是看好的。
当然,要说明一点的是:评级机构不是神,它也会犯严重的错误。
例如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他们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对CDO、CDS评级上大错误;国内呢,大公国际在2010年的铁道部债券评级一事。这些都是他们的错判。
国内P2P存在的问题
现在,笔者可以很自信的说一句:行业内没有那一家平台是完全合规、没有任何问题或者前科劣迹的。
不管是资金池、第三方账户托管、风控系统、信息透明、监管政策等等,很多都有问题。
马云曾说过:问题越大的地方,机会越多。
正是因为这么多问题的存在,才导致互联网金融的火热,才有这么大的市场,才有这么多人奋不顾身投入到这个行业;更有那些千千万万的投资者加入网贷投资中,获取相关的风险收益(笔者认为p2p投资非保本的微小风险投资)。
但是,由于行业不成熟,投资人群未充分开发,平台也确实有自身的苦衷。笔者表示能够理解。
然而行业内对于大公的态度,以拒绝、隐瞒、不承认等为主调,笔者是不认同。一个想把平台发展成为百年老店的企业,不应该如此对待这件事。简单“拉黑”处理,真不是一个追求长远公司眼界。
大部分投资人或者潜在的投资人,应该说:不怕平台有问题、有原罪,也不怕大公国际的那些黑名单,反而他们更害怕平台你去逃避、不面对现实,自己骗自己也骗别人,说一点问题也没有。出了一点事,就跑路不负责。
现在想想某些平台说自己坏账率为零,真心发觉搞笑。
相反,笔者更期待这种场面:平台真有自信,对大公说:“来,你派人来查我啊,让你来看,我承认我可能会出现问题,但我正在全力以赴的改正,希望你能客观做出相关符合国情的模型,予以评级。”反而是大公不敢前来,因为他肚子里没货,P2P评级模型开发,合理的评级,这是需要长久的积累和验证的。
P2P行业,应该勇敢的面对这些情况。笔者也看好这个行业,更何况我也是从业者。还是那句话:不怕你有问题,就怕你隐瞒,拒绝改正。
总结一下如下:
一是整体环境,大公国际和郎比较相似,都是犯了行业众怒,惹了相关一大批利益相关者;
二是基本手段,企图以某种标新立异的方式(甚至有炒作嫌疑),让大家去认识事情的原本面目。
三是目前效果,达到了大量关注,事情可能会继续升温。
四是个体结果,郎现在名利双收,虽现在做的《郎眼财经》也时常招人吐槽;大公国际是福是祸,笔者不做预测。
五是社会影响,郎的言论,激发了知识分子和群众们对国企股份制改革的探讨,促进了改革的客观进程;大公国际也促进了大家对行业的认识。(好坏读者自己评价)
文章系作者原创作品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之家官方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