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金融新闻
22日,海底捞收盘报价34.350港元,微涨0.15%,总市值达到1820.55亿港元,约1636亿元。
1600多亿元是个什么概念?
做个简单比较,按昨日收盘价计算,全聚德市值32.57亿元;泸州老窖1284亿元;中兴通讯1252亿元;中国国航1175亿元;大秦铁路1152亿元;上海银行1270亿元;华夏银行1126亿元;北京银行1110亿元。
也就是说,海底捞的市值,同行业的公司已经难以望其项背了,与部分银行、科技公司乃至央企的市值比也绰绰有余。
(海底捞同行业市值平均值仅为94亿)
20日晚间,海底捞公布了2019年半年度财报,在半年报中,海底捞表示,上半年收入首次突破百亿,达到116.95亿元,同比增长59.3%;净利润9.11亿元,同比增长41.02%。
受此利好消息影响,21日,海底捞股价收盘大涨7.69%,盘中创出历史新高35.35港元。市值也一路狂奔直冲2000亿港元大关。
不过在营收、净利润等财务指标利好的背后,海底捞似乎已经摸到了“天花板”。
半年扩张130家 单店营收下滑
作为中国火锅第一品牌,海底捞给大众的第一印象自然是“让地球人无法拒绝”的热情服务。有口皆碑的服务让海底捞成为了不少人用餐的首选。
财报显示,2019年上半年,海底捞服务了1.09亿人次顾客,拥有约4380万会员。用餐人数的激增离不开门店网络的进一步完善。
上半年,海底捞新开业130家餐厅,门店数量从2018年底的466家猛增至593家,但快速扩张的背后,是经营成本的激增和单店营收贡献下滑。
根据资料显示,上半年新开的130家餐厅中,一线城市占到了40家,二线城市占到了50家。一二线城市的新开餐厅数量占比接近70%,这意味着,海底捞的扩张中心还是在一二线城市。
(图片来源:富途证券)
而门店扩张必定会带来大笔的场地费用与人工费用,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
财报显示,海底捞的经营成本包括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员工成本、水电开支、物业租金、财务成本等一系列支出。2019年上半年,海底捞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由上年同期的30.66亿元上升到49.26元,增长59.9%;员工成本由上年同期的22.03亿元上升到36.52亿元,增长65.8%。就所占收入百分比而言,从去年同期的30%增长至31.2%。
而门店的扩张除了带来大量的成本外,却并没有提高单店营收,我们接着往下看。
同店销售增长放缓 翻台率、净利率均下降
2019年上半年,海底捞的整体同店日均销售仅增长4.7%,较去年的6.2%下滑明显。一线城市的同店增速甚至由同期的11.7%下滑至3.3%。
(图片来源:富途证券)
若不是海底捞今年上半年在三线城市的同店销售增长幅度较大,达到12.5%,同店增速下滑幅度将会更大。
不过根据海底捞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的整体客单价为104.4元,这个价格对于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来说已经达到一定的消费上限了,此后要想在三四线城市中拿到同样的同店增长率可能性或许就不是很大了。
另外,在海底捞重点布局的一二线城市,除了同店增长大幅放缓,翻台率也不容乐观。
2019年上半年,海底捞整体的翻台率为4.8次/天,较2018年同期的4.9次/天有所下降,而从年度来看,2016-2018年,海底捞的翻台率分别为4.5、5、5。
翻台率的下降带来了多米诺效应,其净利率也下滑明显。
2016年至2018年,海底捞的净利率分别为12.53%、11.23%和9.72%,2019年上半年这个数字降为7.80%,比去年同期的8.8%也下降了一个百分点。
同店销售增长、翻台率以及净利率的下滑让人担忧海底捞的门店扩张的天花板是不是要到了。
市盈率高达84倍 业绩能否撑起估值
21日,中金上调海底捞的目标价11%至39港元。
而此前国金证券对海底捞则给出罕见的“减持”评级,理由是“市场预期过高,短期估值与实际的业绩预期无法匹配。”
虽然在海底捞亮眼的中报下国金证券似乎被“打脸”了,但还是有不少投资者因其逆天的估值而对其“望而却步”。
目前海底捞的市盈率为84.77,虽然相较于7月初接近百倍的市盈率已有所回落,但依旧远超同行。
就2019年上半年的财报来看,虽然中报已较为亮眼,但报告期内净利润增速弱于营收增速,远不及去年全年超过60%的业绩增长幅度;一、二级城市翻台率以下滑为主;同店销售增长大幅放缓等隐忧也不容忽视。
到底海底捞的逆天估值还能撑多久,就要看其业绩能否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了,这或许也是海底捞秉持门店快速扩张战略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