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金融新闻
11月16日下午,中共全椒县委通报,针对农村公路局扶贫干部张伟的处分决定定性不准确,处理不恰当。县纪委常委会已研究决定,撤销对张伟同志的党纪处分。
此前,安徽全椒县纪委监委通报称,8月23日晚19时31分至19时35分期间,省巡查组4次拨打张伟手机,张伟未接听电话,给脱贫攻坚工作造成严重不良影响。2018年10月8日,县纪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给予张伟党内警告处分。
这份处分决定在网上公布后,迅速引发争议,很多网友为张伟抱不平。首先,巡查组的电话在非上班时间打来;其次,电话在4分钟内拨打,没有及时接听属人之常情。张伟事后接受采访也证实了外界的猜测——他遛弯时出了汗,回家洗澡时正巧错过了电话,而且他也曾试图回拨电话。
颇有意味的是,一些网友在表达对张伟的同情时,也提到自己工作中经历的类似情形。在职场上,因漏接电话、未及时回微信等情况,被工作单位和上司批评或处分,屡见不鲜。张伟的遭遇无疑会让人们产生某种代入感。而当地纪检监察部门的处理方式,有可能会对社会形成一种示范效应。
作为党员和扶贫干部,要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这是国家和人民的期待,也是党的规章制度提出的具体要求。下班以后注意接听组织上的电话,可以说是扶贫干部的分内事。但是,对党员干部提高要求,也要掌握一个度。既要以有利于群众利益的原则开展工作,也不能刻板地要求党员干部完全牺牲个人生活。在非日常工作时间没及时接听电话,顶多算是工作上的小小过失,而远远够不上错误和失职失责。
在全椒县纪委监委先前的处分通报中,提到要坚决克服急躁、厌战、松劲情绪,坚决杜绝人浮于事、作风漂浮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4分钟时间内没接电话,竟能联系到这么多问题,扣上那么多负面形容词。如此上纲上线的表述,不免让人感觉问责本身也有形式主义的嫌疑。问责与后果不一致,如何让干部信服?
11月16日,微信公号“安徽纪检监察”以“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同志答记者问”的形式发文称:“问责不是推动工作的主要手段,更不是唯一手段,不是问责越多越重就越好。”“问责工作要做到细致严谨,防止简单粗暴,挫伤基层干部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中,一线扶贫干部本身已经承担了很大的压力,如果问责简单粗暴,就有可能让基层干部背上不必要的心理包袱,影响正常的工作。
在舆论关注以后,全椒县委撤销了对张伟的党纪处分,为他找回了应有的公正。不过,不光针对这起事件,也不光在全椒一个地方,各个地方各个部门都应当举一反三,提高政治站位,杜绝简单粗暴的问责,呵护一线干部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