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金融新闻网
您的位置:百色金融新闻网 > 金融新闻 > 器官移植之父辞世,夏穗生个人资料照片,遗愿捐献眼角膜令人动容-个人资料查询

器官移植之父辞世,夏穗生个人资料照片,遗愿捐献眼角膜令人动容-个人资料查询

作者:百色金融新闻网日期:

返回目录:金融新闻

最新资讯《器官移植之父辞世,夏穗生个人资料照片,遗愿捐献眼角膜令人动容-个人资料查询》主要内容是个人资料查询,夏老孙子签定捐献同意书夏老捐出眼角膜楚天都市报4月16日讯中国器官移植开创者夏穗生4月16日在同济医院辞世,享年95岁。,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海峡网]

器官移植之父辞世,夏穗生个人资料照片,遗愿捐献眼角膜令人动容

夏老孙子签定捐献同意书

器官移植之父辞世,夏穗生个人资料照片,遗愿捐献眼角膜令人动容

夏老捐出眼角膜

楚天都市报4月16日讯(记者陈媛)中国器官移植开创者夏穗生4月16日在同济医院辞世,享年95岁。夏老孙子于4月16日下午三点签定捐献同意书,遵从其遗愿捐献角膜。家属还代他捐款100万元,给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用于医学研究。目前,医务人员已取了夏老的眼角膜。

器官移植之父辞世,夏穗生个人资料照片,遗愿捐献眼角膜令人动容器官移植之父辞世,夏穗生个人资料照片,遗愿捐献眼角膜令人动容器官移植之父辞世,夏穗生个人资料照片,遗愿捐献眼角膜令人动容

夏穗生教授签器官捐献志愿书

据悉,夏穗生是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开创者,被称为“中国器官移植之父”,是中国器官移植界的一面旗帜;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器官移植研究所,培养了中国器官移植第一批研究生;是他用130条狗打开了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大门。本人于2013年签器官捐献志愿书。

器官移植之父辞世,夏穗生个人资料照片,遗愿捐献眼角膜令人动容

【延伸阅读】

中国器官移植之父:他用130条狗打开了中国器官移植的大门

我们从绝望的大山上,砍下一块希望的石头。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如今在中国,每一年有几千人签署器官捐献协议,有上万人因为各种疾病接受器官移植手术,还有更多的人因为这一技术看到了生命的曙光。

我们欣赏生命之花再次绽放的美丽,为那些重获新生的梦想而感动,也憧憬着医学发展的无限可能。然而,我们是否想过,中国的器官移植事业是如何萌发的?在开展动物实验的过程中有哪些惊心动魄的往事?又是如何一步步从实验走向临床,成为21世纪的“医学之巅”?

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人。他是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开创者,是中国器官移植界的一面旗帜;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器官移植研究所,培养了中国器官移植第一批研究生;是他用130条狗打开了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大门。

时光东逝 但初心不改

1955年,国际上首先实施狗的同种异位肝脏移植实验。

无独有偶,1958年,大跃进在中国如火如荼地进行,年轻的肝外科医生夏穗生受时代感召突发奇想,在狗身上实施肝移植实验。9月10日,夏穗生将一只狗的肝脏移植到另一只狗的右下腹,手术后这只狗存活了10个小时。当时,国内尚无其他医疗机构和外科医师听过肝移植手术,这是全国第一次尝试,也是对于肝脏移植的一次实验性探索,与国际医学发展不谋而合。

1963年,美国施行了世界首例人体原位肝脏移植手术,存活时间为7天。消息传出,世界外科学界深受鼓舞,这其中也包括了正步入不惑之年的夏穗生。夏穗生立即系统查询英文和德文的相关资料,隔年在《国外医学动态》第10期发表《肝外科进展》一文,详细介绍了美国医学家以狗为实验对象开展肝移植实验和3例临床肝移植手术的情况,这也是国内首篇介绍原位肝移植技术的文章。

与此同时,不甘人后的夏穗生在国内开始着手准备实施狗的同种原位肝移植实验,探索肝移植的手术模式,为人体肝移植进入临床做准备。因为肝脏疾病一旦到了终末期,肝移植就是患者唯一的希望。

然而,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让这一计划搁浅。

时隔9年,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成立腹部外科研究所(现器官移植研究所),以夏穗生为组长,杨冠群为副组长,包括组员朱文慧、刘敦贵和汪素兰的肝移植小组,历年4年多时间,开始了130条狗的肝移植实验,98次预备分解实验,他对于肝移植的执念终于变成现实。他迈出的这坚实一步,揭开了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序幕。

那么,4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做了什么?克服了哪些困难?

术前准备 练就“多面手”

那时,一次实验,不仅要考虑手术本身的问题,背后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往事。打开这段尘封的往事,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那些充满年代感的笑谈,到如今让我们肃然起敬。光是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就让肝移植小组成为“多面手”。

首先是消毒问题。实验室有一个直径约70cm的小型消毒锅,所有器械敷料均靠它高压消毒处理。但该消毒锅的蒸汽不像临床手术室的大型消毒锅,接通蒸汽就可以高温高压消毒了,而是靠一盏煤油汽灯,所以其效率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每到实验前一天,大家必须按部就班地将器械敷料放入锅中,再通过打气口往里面打气,点燃煤油汽灯,锅中产生蒸汽升温升压,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但那时经常会买到劣质煤油,煤油汽灯经常会被煤油中的渣滓堵塞,继而熄火。所以大家时刻保持警惕,一旦熄火,马上排除障碍,重新点燃加温消毒。原本只需要一个小时的消毒程序,由于一而再再而三的熄火,往往要延迟2到3个小时,因为器械多而容器小,每次需要消毒3锅,所以手术前的消毒几乎就需要一天的时间。

其二是准备实验用狗。每次肝移植实验,需要四只狗,一只作为供体,一只作为受体,另两只是“献血英雄”,而移植组既被培养成了“捕狗能手”,还要充当饲养员。捕狗是一个需要智勇双全的工作,既不能伤了狗,也不能让狗伤了自己。所以肝移植小组往往所有男医生出动,全副武装,还带着半圆形的铁叉作为工具。大家分工明确,或攻或守,积累了一套抓狗的经验。面对“狗急跳墙”,反扑等各种情况,从最开始的被咬到后来已经能应对自如。每一次“出征”,总是凯旋而归。

实验前一天下午,要帮它们“淋浴”,晚餐需要禁食。为了保证狗手术前有好的睡眠,不能“两狗一笼”,要做到“一狗一笼”,更不能让同性别的两狗住在一个笼子里。

抽丝剥茧 确定手术模式

现在,肝移植已在全世界步入成熟期。但在那时,虽然美国已经公开发表论文介绍了相关情况,但许多细节并未披露,所以对肝移植小组来说,他们走的很多步都必须完全靠自己。

手术原理看似简单,供肝组取肝,受体组切肝并实施肝移植。但血管吻合顺序与要点,术中、术后生化、水电解质改变规律与治疗,凝血机制紊乱的机制与预防,术后免疫机制与免疫抑制剂的研究……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大家的面前,这一大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一一解决。为此,夏穗生所带领的肝移植小组开展了分解手术98次,130次狗的原位肝移植手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过多番改进,终于确定手术模式。

那时,手术医生最棘手的难题就是出血,实验初期,5%的实验狗就因此而亡。夏穗生把实验狗的肝脏切下来后,创面出血如汗。现在手术各种止血器械、止血制剂样样俱全,对付出血完全是小菜一碟。当时电刀还未问世,又没有电凝刀,更没有氩气刀、等离子刀。没有止血纱布,也没有止血凝胶。怎么办?大家只能耐着性子仔细用细丝线一个一个点去结扎。丝线容易断,大家就必须反复打结。每次手术,从开腹到手术结束,大家结扎打结约300-400个,逐一将出血点止住。所以,这无疑是对大家耐心的巨大考验。如果是依靠现在的止血工具,80%的结扎是可以避免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研究,夏教授发现出血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供肝失活或功能极度不良;二是受体肝被切除后,无肝期凝血机制紊乱。为此,他们与医学院组织胚胎教研组和病理教研组合作发现,在常温下肝耐受缺血时间极短,仅20-30分钟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损害而失活。但如果将缺血的肝迅速以4℃的电解质溶液灌洗降温,就可以延长存活时间,一般可达到4小时左右。

问题发现了,可是经费有限,购买电解质溶液又成了问题。

“自己做!”这难不倒夏穗生。于是大家参照国外的电解质溶液的成分,与免疫教研组、同位素教研组协作,自制溶液,成功延长了缺血肝的存活时间。

受体肝的切除与移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这也是肝移植的核心技术,所以国外文献有所保留,肝移植小组几乎花了两年的时间来探讨这一问题。例如,是先缝合门静脉还是肝脏下腔静脉?他们发现先缝合靠近心脏的肝脏下腔静脉,再缝合门静脉,可以尽快恢复血液循环,解决肠道淤血的问题,加快功能的恢复,从而结束无肝期。

问题接踵而至,手术中没有心电监护装置,怎么办?那将中心静脉压力表固定在输液架上,然后接上试管,进行人工监测。

手术结束大功告成,开放门静脉之后,狗却出现了心脏猝死,又是什么原因?肝移植小组又化身福尔摩斯,思前想后分析每一种可能,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通过抽丝剥茧,他们发现原来是保存液中高钾的关系。当钾离子高于7mmol/L时,就会引起严重的恶性的心律失常,会导致死亡的发生。于是他们在开放门静脉之前,先控制肝脏靠近心脏的血管,然后让溶液从下腔静脉流出50到100ml,这样就可以让受体狗免受高钾的刺激。

手术后狗肝功能还未恢复,不尽快回到体温正常,容易产生并发症。那么怎样帮助它更快回温?大家发现,18到25℃时,有利于狗快速清醒。

可是问题又来了,实验初期,受客观条件限制。手术室没有空调,武汉的冬天刺骨地冷,常常在0℃徘徊。怎么办?用煤炭生炉子给狗取暖!夏穗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曾经被调到急诊室,为了给急诊病人创造好的就医条件,他必须每天专门生火给他们取暖。没想到,这一技能又派上了用场。根据他的经验,生炉子必须分三层:纸、木棒和蜂窝煤。首先在炉膛的最下面垫一些纸,然后放入20厘米左右的干木棒。生火时,先点燃纸,等火将干木柴燃烧得较旺时,再放入蜂窝煤。大家照此方法,果然每每能顺利生火,但手术室也难免烟雾弥漫,大家眼睛、喉咙的感受可想而知。

移植小组只有最原始的激素,如何解决受体狗手术后免疫机制的问题?移植小组与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合作,用猴子开始了植皮实验,最终发现从马身上所提取的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可以更好地控制排斥反应。

手术后的纱布、手术巾、手术衣都是不能丢弃的,需要洗涤后重复使用。夏天,大家就用手搓洗,冬天也需要血淋淋的纱布、手术巾、手术衣放进冷水中,或穿上胶靴踩洗。医生护士们个个动手,争先恐后地找事做,洗的洗,晒的晒,不到一小时,满院子挂上了纱布、手术衣、口罩、帽子……成为那个动荡年代里别样的风景线。

辛苦的努力得到了回报,98例分解实验,130条狗的原位肝移植实验,术后,狗清醒,在短期存活期间能咬物、饮水,其中也有能站立、行走和奔跑的狗一共21条,最长存活65小时。

这130条狗的实验,为临床开展肝移植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手术顺序和操作方法,提高和保证了血管吻合的成功率;摸索出一套切取供肝、低温灌洗的方法,能在10到15分钟以内,使供肝中心降温到10到15℃,摸索出供肝组和受体组在时间上的配合,使无肝期不至超过2个半小时;提供了肝移植整个手术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以避免发生术中不可挽救的大出血和术后不易控制的创面渗血;对选择灌洗液提供了较好的肝的电子显微镜检的科学资料。

从实验到临床 中国器官移植事业从无到有

1977年,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派了一支专门队伍来取经,夏穗生和肝移植小组毫无保留地将关键性技术交给了自己的同行。不久以后,上海就传来开展中国首例肝移植手术的消息。

当年12月30日,同济医院为两位肝癌晚期患者开展了肝移植手术,第一位患者存活6天,第二位术后肝功能恢复良好,先后经受了6次急性排斥反应,存活了93天,死于曲菌性败血症。从1973年9月5日夏穗生开始第一只狗的实验到1977年底肝移植进入临床,中国器官移植事业从无到有,从此起步。

1978年,夏穗生在《中华外科杂志》发表《130例狗原位肝移植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并在第九届全国外科学术大会上报告,整个外科学界为之侧目,并由此掀起了我国第一次器官移植的浪潮。这一成果被评为全国卫生成果甲级奖,受到首届全国科学大会的表彰。

但他的脚步并没有停止,1982 年他主持的国内首例胰腺移植获得成功;1983 年他在国内实施首例尸体供脾移植成功;1989 年首例亲属活体脾移植成功;1987年与德国协作进行《同种带血管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颜面部缺损》实验成功,开启国际器官移植合作先例;1995年亚洲首例腹部多器官移植成功,该项技术至今仍保持着存活时间最长的亚洲记录……

至今,同济医院的上千例肝移植和全国几万例原位肝移植都离不开夏穗生开创的狗的肝移植的技术方法。可以说,没有当年夏穗生肝移植小组所开展的130例狗原位肝移植的成功经验,就没有今天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辉煌。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经济新闻_金融新闻_财经要闻_理财投资_理财保险_百色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