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金融新闻
能拥有一台收音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庭生活富裕程度的标杆。“听到响,才领证”是人们当时对结婚条件的描述,这个“响”指的就是收音机。“三转一响”是哪个时代的人民所能拥有的最高财富,同时也是大部分女性判断配偶家庭条件的重要标准。
在那个年代,各种新闻、相声、戏曲,甚至邓丽君的歌声都是从这个神秘的小匣子中发出的。
70年代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听收音机
关于收音机的发明者是有所争论的,有人说是波帕夫,有人说是马可尼。波帕夫,俄罗斯物理学家,1859年出生于俄罗斯,是一位牧师的儿子。从1885年开始投入心力,跟随着前人马克斯威尔及赫尔兹的脚步,研究无线电通讯,并在1895年5月7日的一场演讲中,公开他改良洛治的接收器后成功发射及接收了无线电讯号的研究结果。1901年起,担任圣彼得馈大学的物理学教授;有人认为他才是真正发明收音机的人,但是或许因为他是一位学者,太过专心于学术的研究,并没有让收音机的发明广为世人所知;也或许是因为波帕夫的发明被俄罗斯海军认为是军事上的一大利器而列入机密,不对外公布。
相反地,马可尼却非常有商业头脑,据说,他成立世界上第一所收音机工厂并获得专利权,但是有人批评他制造的收音机,只是结合了其他人的发明——赫尔缘的线圈天线、洛治的调谐器及接收器、尼古拉·特斯拉的火花器。不可否认,他在无线电设备的实际应用方面贡献突出。
与前人相比,马可尼有意识把无线电实验目标明确在远距离通讯上,经过多年的实验,马可尼于1895年取得了实验的成功。1897年马可尼的信号传送距离达12英里,1898年又提高到18英里。1899年马可尼拍发了从英国到法国的无线电报。1901年12月12日,他首先实验横越大西洋无线电通讯获得成功。1903年他建立了48座海洋电台,使无线电通讯运用于航海。
1920年3月1日美国政府正式批准广播设施可以私营,匹兹堡的一家电台首先向商业部申请执照,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座注册的广播电台,批准号为KDKA。
无线电自20世纪初问世后,便在欧美各国迅速流传。自美国出现第一家正式注册的广播电台之后,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也出现了试验性电台。1920年荷兰的广播开始试播音乐。英国、西班牙也开始了试验性广播。1922年,苏、法、英、罗马尼亚、巴西、瑞士、智利、古巴设立广播电台。1925年,日本、印尼、锡兰、阿尔及利亚、挪威、丹麦、瑞典、匈牙利、秘鲁、新西兰播音。中国出现广播电台仅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晚了两年。
上海是无线电广播最早输入的中国城市之一。自1923年奥斯蓬电台开播至1937年,十四年间,上海的广播电台最多时达四五十家,占同时期全国电台总数的一半。1938年至1945年间,上海的广播事业受到敌寇的摧残和严厉钳制,1946年至1949年,上海的广播电台数量又呈爆炸式增长,一度接近八十家。
1923年1月,美商奥斯邦与华商曾君合作,在上海广东路大来洋行屋顶建立一座50瓦的无线电广播电台,并成立中国无线电公司销售接收机(后改名收音机)。1924年1月23曰晚8时电台开播,轰动上海,几天内售出无线电接收机约500台。这是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和第一家销售无线电接收机的公司。
之后,随着广播电台不断地建立,收音机在上海地区逐渐兴起,当时有两个品种,一类是矿石收音机,另一类是电子管收音机,但均为舶来品,其中美国的产品最多见,市民们比较偏爱矿石收音机。
1924年10月,苏祖国等7人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民族资本的无线电工厂——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001型矿石收音机和国内第一台自行设计、制造的亚美牌1651型五灯中波超外差式收音机。此后,中雍无线电机厂等单位相继生产一至五灯的电子管收音机。
亚美股份主要是由苏祖国、苏祖圭等苏氏兄弟创办,是我国第一家生产无线电元件和收音机的民族无线电制造企业。苏氏兄弟在创办亚美公司的同时,还在我国率先创办私营广播电台,为我国民用无线电事业和无线电技术普及作出了杰出贡献。
亚美老牌1651电子管收音机
苏氏兄弟原籍为福建省汀州府永定县人。之后,他们全家迁居上海。苏祖国等弟兄从小就爱好新兴的无线电技术,他们还买来有关无线电书籍和元件,在业余时间装制收音机。苏祖国考入美国ICS函授学校,攻读无线电专科,不久便装配成第一台矿石机。苏氏兄弟还多方筹集资金,在自己家中办起了小型无线电实验室和工场间。1919年,他们在南市大南门民立街创建了一家“大南厂”,主要以生产收音机元件为主。1923年10月,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苏氏兄弟在原有工厂的基础上,设立无线电生产维修专业企业,即“亚美股份有限公司”。亚美公司最初设于上海江西路(今江西中路)323号,一楼是门市部,二楼为无线电元件生产工场间。
苏氏兄弟在装制收音机时,发现从国外购买的很多无线电零配件,制作起来并不困难,价钱却很贵。如一只矿石架卖一元多,刻度盘每只4元,纸质电容器1元,而一台矿石机在市场上要卖七十多元(银元),获利极高。苏氏兄弟经过多次商议,决定自己动手生产无线电元件,而产品商标名称与公司名称一样,直接叫“亚美”牌。
1925年,亚美公司自行设计制造了国货“亚美”牌自差式两波段收音机。为了积极投入“使用国货,抵制洋货”的爱国运动,公司还不断引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
收音机刚输入中国时,是昂贵的奢侈品。1926年,一台多管收音机的售价在500—800大洋之间。随着技术的进步,产量的激增,收音机的售价逐渐下降。至30年代中期,中产阶级拥有一台收音机不再是奢望。抗战时期,日货大量倾销中国,收音机的价格也长期维持在适当水平,收音机的售价和销售直接相关,它的普及对播音形成直接影响。
收音机传入中国后,其魔力就让无数人着迷。人们称之为神奇的话匣子、家庭剧场、书场。在20世纪30年代,拥有一台收音机,是上海市民享受摩登生活的标志,是许多人的追求。
由于收音机最初是奢侈品,能拥有收音机的是那些富商以及电影明星等公众人物。对普通市民来说,置备高级收音机不那么容易,有的人甚至自己购买零件,按照正式的出版物的指导,组装一台收音机。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至30年代,出现了不少业余的无线电研究团体,以组装收音机为乐趣,吸引了不少人参加。
收音机只是载体,要实现收音机的声音传输,还需借助播音电台,在广播史上,播音电台和收音机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广播的主体。
自收音机传入后,外国人相继在我国开办无线广播,其中一部分电台是单纯为推销无线电器材服务的,但也有不少电台在经济、政治、军事、史化等方面对我国进行渗透,为其所属国家进行宣传。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美、英、法、意等国家仅在上海租界就办有7座广播电台,俄国、日本在东北地区也建起十几座电台,而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美国还在天津、青岛等地建立了军事专用的广播电台。
中国人自办的广播电台除官办之外,在20年代后期还出现了民办电台,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为推销自造的矿石收音机,开办了一座设备相当简陋的电台,发射功率仅为50瓦,主要播放唱片,并转播游艺场的南方戏曲。这是我国第一家私营广播电台。
广播的辐射面广,受众面大,自诞生以后,即成为各国政府强化国家认同,进行全民动员的利器。南京国民政府对无线电广播的政治功能同样充分重视。南京政府于1928年设立了中央广播电台,作为政府喉舌,表达国家意志。该台十分强调播音的政治功能,每日晚上八点至九点向全国播报新闻,同时经常邀请政府要员发表播音讲话。
民国时期电台中的报告员与歌手
国民党的广播事业在抗战初期曾遭受严重挫折,各地广播电台部分落入日军手中,部分则离开城市迁往偏远地区。到1938年底,国民党的广播电台仅存六七座。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批民办私营电台,这些电台很少制作时事新闻类节目,主要涉及娱乐节目或者教育宗教等。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随着日军投降,日伪政权主办的广播电台均停止播音等待接管,国民党当局采用各种手法来接管了日伪政权留下的大部分广播电台。国民党统治区内广播事业得以迅速恢复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播事业始于延安,1940年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广播委员会,由周恩来出任主任,负责广播电台的筹建工作。1940年12月30日,设在延安西北的王皮湾村窑洞里的播音室开始试验播出,发射机房是两座石窑洞,利用南苏联辗转运至延安的广播发声机进行播音。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呼号XNCR,发射功率300瓦。
但是由于设备简陋,加之当时国民党对边区实施严格的物质禁运,广播设备极度匮乏,经常因故障器材无备用零件可以更换,广播播出断断续续,播出效果极不稳定,收听范围也很有限,到1943年春,由于主要零件失效,新华广播被迫彻底停止,一直到1945年9月5日,经过多方努力才正式恢复播音。恢复播音的新华广播电台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内外时事新闻、解放区消息、解放区建设信息以及言论等,此外还有一些文艺节目。
1947年,由于国民党胡宗南部进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于3月14日再次停播,由设在瓦窑堡好坪沟一座小庙里的战备电台接替播音,继续播出边区人民的广播。3月21日,延安新华电台改名为陕北新闻广播电台。4月1日,电台又随新华社总部迁往晋冀鲁豫解放区太行山的新社址继续广播。9月11日,新华电台开办了英语新闻节目。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5月23日随着大部队迁往河北省平山县继续播音。1949年3月,它随解放军进入北平,更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同年12月5日,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第一台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台改名为北京市人民广播电台。
我国人民广播事业对国内的无线广播系统是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级地方广播电台共同组成的。1949-1956年是广播事业的大发展时期。首先是完成了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34座私营广播电台的社会主义大改造,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一部分省辖市继续建设广播电台,并集中力量建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为了使更多的工农兵和老百姓能听到党中央的声音,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无线电事业。1952年7月,第一家国营无线电整机骨干企业——华东人民广播器材厂建立,翌年改名为上海人民广播器材厂,重点发展电子管收音机、扩音机、电视机等产品。
1960年7月,上海广播器材厂在从轻、纺工业系统中划给仪表电讯系统的10家大厂中,结合调整部分工厂,组建了包括上海无线电二厂的12家骨干大厂,其中上海无线电二厂由上海申新第二棉纺织厂、利闻无线电机厂、万利电机厂、上海高频电炉厂、王松记电镀厂合并组成。随即,上海无线电二厂推出了含多种型号的飞乐牌收音机。
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收音机需求日增。1972年6月,上海无线电二厂设计生产了“红灯牌711”型六灯两波段大台式电子管收音机,随后又相继推出了“红灯牌711-2”、 “红灯牌711—3”、 “红灯牌711-4”、 “红灯牌711—5”等型号。
711系列各型号收音机整体外观设计和机芯构造大致相同,在机箱、天线、喇叭、度盘、猫眼、电源变压器等少量细节上略有差异。 “红灯711”型系列收音机以音色丰富、质量可靠、外形美观而风靡市场,甚至一度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红灯牌711-2 型收音机
“三转一响”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流行词,其中的“一响”指的便是收音机或半导体(“三转”指的是自行车、缝纫机及手表),又称“四大件”。
1956年4月30日,南京无线电厂试制成功全国产化“熊猫牌601”型六灯三波段收音机。1957年,首批40000多台“熊猫牌601—1”型收音机率先进入港澳、东南亚和南美国际市场。随后“熊猫牌601—2”、“熊猫牌601—3G”、”熊猫牌601—4A”等型号相继问世。
60年代初,造型精致典雅的“熊猫牌601—1”型电子管收音机深受消费者喜爱。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对中国的无线电事业非常重视。
继“熊猫牌601-1”型收音机之后,南京无线电厂又生产了多种“熊猫”牌产品,除了电了收音机之外,还有电视机、半导体等。它们都遵循了同一个设计理念,保持了“熊描”品睥的一贯设计风格,因而使得“熊猫”的各类产品远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荣获国内多个产品金银奖和著名商标。
当时,很多人把熊猫的产品作为赠送给外国友人的礼物。“熊猫”不仅为中国人所熟悉,在国际上也是一个叫得响的牌子。
熊猫全系列产品
现如今,我们打开手机就可以随时听到电台广播,收音机恐怕也只有在年长人的手里才能看到,绝大部分也都是小型的收音机。我们告别了那个一家人围在一起听收音机的日子,也如同告别了一个纯真美好的时代。
参考资料:《西物东渐与近代中国的巨变 收音机在上海 1923-1949》姜红;《百年上海民族工业品牌》左旭初;《1949-1979中国工业设计珍藏档案》沈榆,张国新;《中国民族工业设计100年》毛溪;《广播电视学》黎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一本正经说历史(ybzjlishi)
订阅我:一本正经说历史(ybzjlishi)
本订阅号避免调侃式的历史,用客观的态度说清历史。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历史消息,欢迎大家留言谈合作事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