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金融新闻
身份证是用于证明持有人身份的一种法定证件,是每个人重要的身份证明文件。有很多人将身份证捂得很紧,毕竟身份证里面的照片跟现实生活中的本人隔着十万八千里,但是突然有一天,你却搜到了自己手拿身份证的照片,这是怎么回事?更可怕的是这些照片被不法分子“明码标价”,这些照片是怎么流出的?又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案例一
刚工作的小王收入不高,想通过分期付款买一部手机,于是他找到了一家分期平台,申请要求是让小王上传手持身份证的照片,小王便一一照做了。新手机收到后没多久,他却收到了一个催款电话,称其在借贷平台借了5万块钱!小王这才意识到,这家分期平台转手卖出了自己的个人信息,不法分子通过这些信息以本人身份在借贷平台借款,小王因此背上了债务。
案例二
老赵想做点小本生意,便到某借贷平台上借了一笔钱,按要求上传了自己手持身份证的照片,不久后老赵也接到了电话,对方声称是“刑侦科李警官”,表示其名下有一张银行卡涉嫌洗钱需要配合调查,并准确说出了老赵的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老赵对此深信不疑,按指导把自己的钱全部打进了“安全账户”,结果深陷套路。
案例三
小李找了一份兼职,内容是下载注册某金融类APP即可获得50元报酬,条件是拿着自己的身份证和当天报纸拍几张照片。不久后警方在调查某案件时,发现小李的个人信息被用于非法注册境外某购物网站的账号,令人震惊的是当警方抓获所有嫌疑人后,在该团伙的电脑中共发现“手持身份证”照片110万条!
通过上述案例,不难发现,这些手持证件照一般来源于两类途径:一是“黑中介”以招工、注册第三方平台信息等名义,套取或收买的信息;二是非正规金融网站,泄露或出卖用户信息。获取这些“手持身份证”照片后,不法分子将这些照片和其他个人信息进行“数据碰撞”,就能针对目标受害者“量身打造”诈骗方案,大大增加了受害人被骗的机率。
因此,消费者要特别信息安全,提高防范意识,在注册各类网站、社交平台时,务必保护好个人隐私,切勿将自己的各类证件随意交由他人使用。
一类立法要注意!
中国人大网近日公布了《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69件法律草案列入第一类项目,其中,个人信息保护法是第61个项目,这意味着个人信息保护将迎来专门立法。
二种设备慎选用!
公共WIFI
进入公共场合关闭WIFI开关,避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连接上恶意WIFI;
直接连接且不需要验证或密码的公共WIFI尽量不使用;
使用公共WIFI尽量不要进行网购和网银操作。
公共手机充电桩
充电时,不要点击任何同意或者信任按钮;
有条件的话随身携带充电设备;
安装可靠的手机防护软件。
三种连接勿乱点!
网上测试游戏
有些测试游戏会要求测试者输入姓名、生日、手机号等信息,一旦输入很可能会被存入后台,在进行梳理后,能拼凑出完整的个人信息。
不明二维码
不要随意扫码来历不明二维码,防止中毒从而导致账户资金被盗。
不明链接
不要随意点击来历不明链接,特别是不确定的短信发送者时。
四类隐私需关闭!
附近的人、常去地点、允许搜索、允许查看
五类信息别乱晒!
身份证、护照
火车票、飞机票、登机牌
驾驶证、车牌
位置
老人、孩子照片及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