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金融新闻
这两天一位老奶奶不小心成了民航界的网红,因为她的“怪异”行为-----向飞机抛硬币祈福,还把硬币抛进了发动机,导致航班延误近十小时。这事如果换做以前,可能过去也就过去了,航空公司自认倒霉,当天航班连续延误不说,光飞机检修费用就一大笔,和一张机票的价格比那是天文级的数字。但现在,在这个电子商务、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E时代,这件有趣的事引发了一场蝴蝶效应。对于这类特殊事件,它是否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答案视情况而定。这种极小概率事件,统计学上称它为Outlier。因为不具有普遍代表性,数据的商业分析价值不高。但对服务而言,这种Outlier可能就是服务或者流程缺陷导致,是一个让我们审视自身或分析旅客行为的机会。在E时代,我们默认旅客常识化程度已经足够高,搭乘航班的行为过程已经基本模式化,不会有无意为之的意外行为,是吗?事实证明不是。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一起解密下E时代民航服务代码。
一、服务的本质。从狭义的角度看,服务业源自于工业1.0时代的制造业,民航运输服务的本质是以旅客进入机舱这个密封空间为起点,在“密封盒子”内完成旅客空间位移的转移,旅客再走出机舱,和制造业的原材料进入工厂密封“盒子”完成一系列加工生产,最后输出产品类似,如图1。这两个过程有三个共同元素:流入、流出、密封空间的“加工”过程,所以,民航服务和制造业的生产有着一定相似之处,服务的控制类似于制造业产品的生产控制。
图:工业生产和民航运输
从广义的角度看,民航服务除在客舱内完成位移转移生产外,前后还有一系列服务,从计划行程、机票预订查询、旅行产品购买、旅行出行、客舱服务、售后跟踪等,整个服务链构成了民航运输服务产品,这个和工厂的流水线生产类似。对民航服务这条“流水线”而言,我们重点关注购买、出行、飞行三个环节即客户接触点。可以看到这条服务链上,除了服务生产,同时也进行着自上而下的数据流、信息流的传导。而在E时代,由于互联网的无时不在、无处不通,服务链的各环节已打破以往的“链式”结构,而呈现“网链交杂状”,服务先后次序被打乱、信息数据传导变双向或者多向,有即时性,如图2。
图:E时代下的民航服务链
例如,以往旅客会先产生旅行的想法、开始计划行程、上网查询机票,而现在,得益于手机APP的即时推送,航司的打折机票信息可第一时间发送给客户,让他们即时萌生旅行的想法,开始计划旅程、购买机票,这就呈现出传统服务链中后续的环节前置的情况。同样后续前置还发生在旅行中和旅行后的环节,客户行为、信息流可多次反转。
二、旅客的行为。在E时代大背景下,社会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人类行为的独立性更强,人机(手机、电脑)互动频繁,且按年龄呈现正态分布,人机程度最高的群体同时也是航司的目标客户群体,如下图3。
图:群体系统化程度年龄分布和航司目标群体年龄比对图
系统化程度高的客户群体同时还呈现出三个行为特征:①感知“障碍”,行为模式惯性化,对手机粘度高导致“感官”麻木,主动沟通意识弱,容忍度较高;②行为“分化”,大部分群体大部分时间行为较理性,遵循一定的“标准行为模式”。但个别或者少数群体旅客,在特殊情形或时刻下会有异常或过激行为,我们称为Outlier和Exposure,如这次的老奶奶扔币祈福行为,有突发性且不可预测;③“决策”提前,个人或者群体倾向于把决策过程提前、参与个人行程的计划安排,以便有更多可控性,排斥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即时决策,如旅客想购买航空辅助收益商品,倾向于在购买机票时同时购买,对客舱内即时消费兴趣不大。
三、服务的代码。服务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所以E时代客户行为变化也将影响服务流程,主要体现在人的服务和机器的服务两个方面。
人的服务
-航延篇,近期体验了今年最难熬的一次航班延误,原计划22:15起飞的航班,因为天气原因延误到午夜起飞,凌晨3点到达。和以往比,有一点意外的是:在整个等待过程中,旅客们的行为容忍度很高,大家安静地坐在登机口附近,或是玩手机、或是看书、或是小憩,没有噪音,即便是在航班准确起飞时间不确定、航延餐是饼干的情况下,也鲜有听到旅客抱怨,大家似乎已很习惯用手机打发时间,自己消化情绪、管理期望。第二点意外:漫长的等待后,终于登机,发现午夜时分机组的情绪仍然高涨,丝毫看不出这是一个延误的航班,大大的笑容加热心的服务,在整个过程中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平抚了我们内心的不满,不得不为机组点个大大的赞!这次的航延体验颠覆了我的以往印象,我想一方面是航司对航延的流程已经标准化,服务也更成熟,另一方面也得益于E时代,客户获取行程信息很便捷,有手机陪伴的等待也不无聊,同时,手机粘性使我们的感知度下降,容忍度提升。
-飞行篇,E时代在客舱的飞行不同于以往,机上娱乐极大丰富、大家越来越倾向于自娱自乐,很少有旅客主动和隔壁陌生人聊天。对机组的服务似乎也不特别期待,一系列例行程序,饮料、餐食都很正常化,大家仿佛默认了一套服务程序,唯独有一点,仍能激发我们的特别感知就是降落着地的过程。我认为这是航空服务中仅存不多的高度敏感的客户感知点。不管之前服务如何,如果飞机最后能平稳着地,旅客心中必定给航司点一个大大的赞,毕竟安全是航空旅行就根本的要求,谁不希望自己乘坐的航班有个技术过硬的好机长呢!我心中一直有个飞行技术最赞奖给了国内某航司,因为乘坐他们的航班,永远都是完美着陆,从未让我失望,即便最近这次飞行是A330大飞机,即便目的地的天气不佳,即便在降落过程中遭遇了较大的气流和颠簸,落地时仍然堪称完美:整架飞机像是轻飘在气流上,然后轻轻触地、直至完全着落,降速到滑行,整个过程是如此平顺、稳实。在享受这次着落时,无意中瞟到前排的外国友人,大家心领神会地一笑,此刻我感到很自豪~~毕竟,在大家普遍感官麻木的E时代,这样的服务给客户带来的体验提升是几何倍的。一直相信一点:即便是E时代,最好的服务仍然来源于我们—人类,这是机器永远无法取代的。
机器服务
-电商篇,不可否认E时代,技术发展给我们服务带来的巨大价值。系统、数据完整化程度越来越高,客户识别和定向营销服务越来越便利。麦肯锡预测数据易于获取且商业价值高的行业,将是未来发展最快的领域,很多资本和资源将集中到这些产业,而民航业就是其中之一。如今的民航服务已经达到人机合一,很多环节已经实现机器自助,如值机、打印登机牌,甚至行李托运、国际证件查验等。航司也根据大量的系统数据,设计了各类辅助收益产品、优化服务流程,如传统的客票退改签操作。现今,旅客已成为自己的旅行管家,全程参与行程管理和体验。机器服务让民航服务和营销的界限进一步模糊,服务范畴和概念也得到延伸。
-基础篇,另一点不可否认的是:E时代的系统大应用,在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培养了人类的惰性,在失去系统辅助后,无论航司还是旅客都有种“半瘫痪”的感觉,国外多次系统瘫痪导致的航班大面积延误说明了这点。所以,E时代我们还是需要把握民航服务的基础,因为丰富的服务外延和多样的服务内容,离不开扎实的基础。民航服务的核心是安全,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飞行员的技术、维修人员的技能、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保障、优于机器服务的前提。E时代用机器提升服务的同时,我们也需提前思考和警惕机器强大到改变服务的那一天,或许那将是民航服务规则被重新定义的时刻。例如,人工智能和垂直起降技术的发展,或许将来的某一天,无需跑道的垂直升空飞行这种“飞的”,将一定程度上取代民航飞行这个“公交车”,飞行员是个机器人?
综上,E时代是个高速发展发达的大时代,它是历史所趋,正以前所未有地速度影响和重新定着各行各业,行业之间的界限逐级模糊、各种跨界和来自跨行业的挑战无处不在。对于民航业,E时代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挑战。民航业有种传统的大视野,它决定了我们更有前瞻性和包容性,或许我们不能成为先知,但我们却能成为先行者,跟随时代的大潮奋勇向前,为了共同的明天,奋进!
更多文章和观点请访问夏菡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