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金融新闻
文/耿彪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向前进步的,但是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这就包括了如今互联网公司发展的现状,无论是先前的电商平台还是走移动化、应用化的互联网服务公司,在资本的支持下进行大量烧钱赚吆喝之后,一些企业终于开始向电商平台转变,而这一过程中企业经历了运营模式、商业模式的大转变,在此基础之上互联网公司所谓的烧钱铺业务线究竟是合理还是不合理?这一转变的根本诉求是什么?
从商业的角度来讲,烧钱是不被看好的,即使在华尔街,对于烧钱的中概股们资本并不看好,所以才有了大批中概股私有化意图回归国内资本市场,意图获得资本注入。360、聚美、当当等或者已经私有化成功,或者还在私有化进程中,然而烧钱的未上市并以IPO为目标的创业企业,绝大多数以市场占有率、用户数为数据基础,结果资本寒冬来临之后大多数泡沫被捅破,无数浮躁的创业企业倒闭。
近期最惹人关注的就是乐视问题,股价下跌、资金链紧张,说起来也是过度烧钱与盲目扩张的结果,乐视体育、金融、汽车都是烧钱的项目。不得已之际,乐视决定从扩张走向内部的深度服务探索,力求将原有的业务夯实,这是现有互联网企业的一个转变,也是一个风向标。
再看百度如今已经向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方向倾斜,说白了就是希冀在错失移动互联网的风口之后可以掌握下一个风口,可这是烧钱的项目,而前途目前还是不明的。腾讯与网易已经走在了游戏互怼的路上,两家企业在游戏的投入要相对多于其他巨头们,当然,他们更关注内容产品。
烧钱被证明是错误的?
即使如今有很多企业被烧钱搞得很无奈,而且不少企业因为资金链问题而倒下,但是诸如京东等还是处于不盈利的状态,也就是他们还处于长期的亏损状态,只不过他们目前有很多业务有现有价值或者未来可控的价值预期,所以资本对于他们的态度是纵容和支持。
所以烧钱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初创企业在不谈论盈利能力和产品优势的前提下一味烧钱是没有价值的,但是当你的业务链扩展到一定程度需要资本的支持的时候,烧钱也是必要的行为,商业领域从来都不乏冒险主义者。但我们更主张冒险的时候保持理智,纯粹的为了冒险而冒险,为了博眼球而做商业实属不可取。当然,乐视、百度、京东之流在短时间内还是要烧钱的,这并不意味着就是说他们的做法就是错误的。
平台思维的转变
今日头条接入了京东,QQ、微信为京东开设了购物入口;而乐视也向电商平台转化,除此之外小米的“百货商店”也在积极布局中。所谓的商业模式最终都在向C端倾斜,目的就是要把产品向用户兜售,搭建电商平台商业逻辑是将自有产品通过最短的交易流程向用户输出,祛除所有的中间渠道,这样一来他们获得的利润将会放大,起码相对于传统的渠道要更有优势。不过,此前小米模式最开始就是走线上渠道销售,如果再次回归线上还能保持销量?
当然,这里的自营销售并不是说放弃原有的销售渠道,是在此基础之上的扩展。小米之家已经开始营业,乐视或许也会走这样的模式,起码对于用户来说便利、实惠就是最好的口碑了。
背后的商业逻辑
商业自古以来就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平台摆脱烧钱的必要条件有两个,一个是行业竞争处于绝对优势,比如神州的专车服务模式,一个是业务沉淀达到了平台的预期或者取悦了资本,而我们认为互联网企业属于轻资产型企业,重在模式上,产品多以代工,所以品牌的价值决定产品的利润,比如苹果。还有一种就是烧钱烧不起了,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烧钱的目的就是夯实业务基础,迅速拓展市场以赢得用户、品牌价值和口碑,在前期烧钱结束之后平台企业就会向另一个方向转变,核心就是如何获得高额的利润。在这样的条件之下,搭建电商平台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即使再不济也可以缩减产品分销利润,最大化获取的产品价值。
笔者认为互联网企业已经开始向可盈利的方向转变,这一过程可能持续几年的时间,产品升级更新的速度会慢下来,以适应技术瓶颈带来的空白期。无论是滴滴的汽车电商,还是乐视的自有电商,回归商业的本质是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