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金融新闻
4月25日,有着第三方支付行业A股第一股之称的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拉卡拉”)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拉卡拉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孙陶然携团队出席敲钟仪式。
据了解,拉卡拉的发行价为33.28元,上市首日开盘价为39.94元,拉卡拉首次公开发行不超过4001万股。截至发稿,拉卡拉的股价为45元,目前其股价已经上涨了35.22%。
虽然上市之路经历了一波三折,但登陆A股市场的拉卡拉也给市场和行业带来了新的鼓舞和希望,后续第三方支付机构扎堆上市的现象是否会出现?除了寻求IPO外,对于中小型支付机构来说,又面临着怎样的出路?
一波三折的上市之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拉卡拉的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拉卡拉最早的曲线上市计划始于2015年。
彼时,拉卡拉与上市公司西藏旅游频繁传出“恋情”。先是2015年12月7日,西藏旅游因筹划资产重组而停牌;随后的2016年2月4日,西藏旅游拟收购拉卡拉100%的股权,交易作价110亿元;而同年3月至5月间,西藏旅游因触及“借壳红线”两次遭到上交所的问询,2016年6月23日,西藏旅游发布公告,通过《关于终止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的议案》。此举也意味着拉卡拉“借壳”曲线上市的计划宣告失败。
与西藏旅游分道扬镳后,沉寂了数月的拉卡拉再次为上市之路做着准备。
2016年10月,拉卡拉在广州成立了广州拉卡拉网络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改制为控股集团,其架构分拆为拉卡拉支付集团及考拉金服集团。拆分后,拉卡拉支付集团业务将包括个人支付、收单、征信、证券等板块,而考拉金融集团则包括信贷、理财等金融业务板块。而此次分拆,除了业务发展需要外,更多的是根据监管要求,为进一步登陆资本市场做准备。
2017年3月,根据证监会官网披露,拉卡拉已于当年2月10日,向证监会递交创业板的IPO申请。但在当年9月,在证监会公布的IPO中止审查名单中,拉卡拉赫然在列,而中止审查的原因是因为,律师事务所更换签字律师,需要履行相关手续后再恢复审查程序。
再经历过一系列的“波折”后,拉卡拉的上市之路终于重回“正轨”。3月26日,拉卡拉首发申请获得证监会的通过,其上市之路获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随后拉卡拉也在4月8日发布公告,表示公司将于4月16日进行网上网下新股申购,将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主营收单业务,公开被央行处罚过7次
早在今年3月12日,拉卡拉更新创业板招股书,招股书显示,2018年拉卡拉营业收入达到56.79亿元,净利润6.06亿元,其中,收单业务已成为公司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2018年公司收单业务的营业收入占比已达89.29%。联想控股占股31.38%,创始人孙陶然占股7.67%,雷军持有1.132%股份。
在招股书中,拉卡拉表示,目前公司收单业务客户范围广泛,在商户规模上涵盖大中型商户和小微商户,在餐饮、一般零售等各大行业均有覆盖,截止本招股书出具日,公司POS机具及扫码受理产品累计覆盖商户超过1900万家,2018年收单业务和个人支付业务交易总额超过3.9万亿,发行人已经成为了国内排名前列的综合性支付公司。
除了亮眼的业绩收入外,拉卡拉也因多次违规屡遭央行的行政处罚。
根据网贷天眼不完全统计,自2016年起至今,拉卡拉因支付业务违规已经公开收到过央行7次处罚,累计处罚金额超42万元。其中仅2018年就收到了4张支付罚单。
值得一提的是,从这些罚单的处罚类型上看,多以银行卡收单业务违规而受到处罚。收单业务在成为拉卡拉主营业务的同时,也成为违规被罚的主因之一。
支付机构扎堆上市难出现
拉卡拉成功登陆A股市场、以及去年6月汇付天下在港交所上市,对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甚至整个支付行业又有着怎样的积极作用?后续又是否会出现支付机构扎堆上市的情况?
对此,中国支付网创始人刘刚向网贷天眼表示,拉卡拉的A股上市在支付行业是一个里程碑事件,随着拉卡拉成为公众公司,也将会给其他同业者以更多的信心和参照。但即便如此,因为监管日趋严厉,更多的支付机构仍然会选择“闷声发财”,埋头于业务,因而很难出现扎堆上市的现象。
小米金融科技研究中心秘书长李欣烨也认为“未来不会有扎堆上市的情况”。李欣烨表示,“在目前的市场和监管环境下,拉卡拉能登陆创业板确实难能可贵。但从第三方支付整个行业角度来说,不具有什么范式的价值和意义。”
李欣烨进一步解释到,“毕竟除了蚂蚁金服和腾讯外,其他头部机构在上一轮中已经完成了上市,难以上市的以后也不一定能上。而且上市毕竟和公司的发展规划密切相关,在市场集中度非常高且监管趋严的第三方支付行业,对于一些中小机构,可能现在更希望能以好的价格将牌照出售。”
在某一知名支付公司供职的业内人士也分析认为,虽然证监会、发改委等对拉卡拉提出了五大询问问题,涵盖了包括第三方支付业务的资质、风险、技术、整改情况、经营状态、控制人等敏感问题,但随着拉卡拉登陆A股后,对行业和其他支付公司而言,确实可以解读为积极信号。但在“支付宝”和 “财付通”的强大“统治”之下,市场上具备上市条件和要求的支付公司其实并没有很多,除少数成熟机构外,大部分公司的业务规模距离上市还有很大差距,随着严监管常态化,也许会有更多的第三方支付公司“闻风而动”,掀起“上市潮”,但整个行业面临的问题,除去头部企业的体量和服务能力优势,大部分位于中部的支付企业首要面临的问题是合规转型,无法完成转型的企业在如此大环境下谈上市无异于痴人说梦。
支付机构转型是关键
在谈到支付机构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后,第三方支付机构又将面临怎样出路的问题时,刘刚认为“在当前寡头垄断的形势下,中小支付机构将越来越难,深度绑定已有场景和已有商户方可有一席之地。”
李欣烨则表示“从整个市场来看,现在中小机构的生存环境只会越来越差。因为对于头部机构来说,支付业务本身已经逐渐成为了流量渠道而不是利润来源。如果没有丰富的场景和变现渠道的话,单凭支付业务本身去盈利并支撑企业的经营将会越来越难。”
上述业内人士也认为,在监管要求和红海市场局面下,支付机构上市的可能性正在被压缩,而在监管机构给出的行业发展方向中,上市并不是唯一的出路,监管部门是鼓励在合规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这对所有公司都是一次公平竞争的机遇。也许绕开上市的怪圈,专注于合规下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挖掘,才是一条稳健致远的道路,才能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