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金融新闻网
您的位置:百色金融新闻网 > 金融新闻 > 魏鹏举: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方兴未艾-新兴产业股票

魏鹏举: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方兴未艾-新兴产业股票

作者:百色金融新闻网

返回目录:金融新闻

最新资讯《魏鹏举: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方兴未艾-新兴产业股票》主要内容是新兴产业股票,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方兴未艾文/魏鹏举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资本市场的发达,是市场经济的高级阶段。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时间较短,投融资要比产业发展慢一些。,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方兴未艾

文/ 魏鹏举(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

魏鹏举: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方兴未艾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资本市场的发达,是市场经济的高级阶段。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时间较短,投融资要比产业发展慢一些。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投融资越来越活跃,这是文化产业进入高速增长和成熟期的标志和体现。

在国内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融资机制

首先,从投融资机制来看,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整体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融资机制,这是由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我们的文化产业总体上是建立在原来大的文化事业发展的机制上,从十多年前文化体制改革开始,逐渐有一部分可经营性的文化领域逐渐转变为文化产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府的作用是占主导地位的。

其次,从文化体制改革的角度来看,许多可经营性的文化领域,尽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完善也在逐渐建立自己作为市场主体的生命力,但他们毕竟在市场适应方面还比较困难,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政府经常要扶上马送一程,对经营性的文化领域起着主导、扶持、引导的作用。所以,从我国整个文化产业的总体结构来看,公共国有化资本一直以来占据着主导地位。

比如在2008年,整个文化产业的固定资本中,国有资本占比51.5%左右,非公资本占比48.5%左右。到了2010年这个数据发生了一些变化,公有资本在整个文化产业固定资本中占比48%左右,公有资本比重也是非常大的。这是我国文化产业的特征之一:以公有资本为主、以政府主导型的文化产业机制。

在国际环境中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本配置

在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往往是比较间接的、服务型的。文化产业领域主要交给市场来主导、配置资源。投融资也是对资本的一种资源配置,是市场主导下的文化产业资源配置。

从融资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主要指银行信贷。银行信贷是以银行为中介、并要求利息为回报的货币借贷,是银行将部分存款暂时借给企事业单位使用,在约定时间内收回并收取一定利息的经济活动。资本所有权不在银行而在广大储户,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的过程应该算是间接融资。另外一种是直接融资,投资人和企业形成直接的资本关系,比如股票市场、债权、风险投资、PE私募基金等。就这两大块而言,我国的间接融资占据了绝对的份额,占到92%以上,在整个文化产业的融资结构中,间接融资的比重非常大,这说明我国的资本市场并不发达,这是我国文化产业融资的整体特征。

因为信贷是一种最传统、最稳定的融资渠道,但这种融资渠道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而言有着不足的地方,原因在于文化产业是高风险领域,而银行天然就是规避风险的融资平台,如果过多依赖于银行的信贷融资,对文化产业中的创新部分,尤其是中小企业而言就很难得到资本的支持。

由于任何资本的价值都不是中立的,所有的资本都隐含着特定的价值观,就像每个人的消费背后都有一种需求,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因此一些外资主要进入新兴的文化产业领域,比如视频网站等。在传统媒体和内容生产方面,限制是非常严格的。总体上看,外资主要是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进入我国的文化产业领域的。

我国文化发展战略拉动了投融资需求

从投资的角度看,投资和融资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从投资方面看,首先,国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投资力度总体在加大,而且投资的方式越来越市场化。例如,原来我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绝大多数都是以事业经费、人头费这种不追求效率的方式投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随着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战略的明确,这些都已经不断得到改善。

一方面,财政的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既有公共化、公益性的投入,也有投资性的投入。政府部门在探索如何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特征,进行公共投入和投资方向的转变,很明显的一点就是以基金式的方式开始对文化产业进行公共投资。从2009年开始,财政部就在考虑设立国家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现在这个基金已经经过发改委同意设立,批准募集规模达60亿元,而且这个基金已经有具体的投入对象,比如人民网的上市就参与了投入。各级地方政府也都在建立类似的投资基金,上海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早;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做了很多极有影响力的事情,如收购默多克的中文类媒体资产,又如东方梦工厂的引入。

另一方面是众多市场化的投资,包括私募、PE等,大量市场化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非常活跃,如熊晓鸽的IDG、红杉等,马云的云峰基金就给“印象”系列投了不少钱。还有一些大的文化企业投资也非常活跃,如华谊兄弟上市后,迅速开展扩容计划,建院线,向手机移动终端、游戏发展。最近关注比较多的是万达,这是个传统的商业地产商,如今很大部分在做文化地产,今年投入31亿元,收购了北美的第二大院线AMC,在业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这几年,我国直接融资非常活跃,表现为文化企业在股票市场上市的速度越来越快,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从不到千分之五,到将近千分之九,尤其是最近一两年,凤凰传媒、人民网等也是如此。债权融资也越来越活跃。比如针对中小企业的集合债,许多地方在努力尝试。还有私募、风投,在文化产业中非常活跃,如大投资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影视演员的身价暴涨等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还有视频网站,如优酷、土豆,由于大量的风险资本进入要快速扩容,驱使其收购影片的力度增大。

投融资促进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就目前来看,政府主导作用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让中国起步较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的文化产业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另一方面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来讲,政府主导也是非常必要的。实际上文化安全问题不是我国最早提出来的,美国、法国、加拿大在世贸的框架下很早就针对美国强势的文化产业有一个文化例外的提法。文化例外原则是一种为了保护本国的文化不被其他文化侵袭而制定的一种政策,具体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贸易应该例外于一般产品贸易,因为它有特殊性,它附带着价值观,而价值观是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基础。

现阶段需要认真考虑文化产业投资方式的改进和绩效评估。很长一段时间,政府为了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许多投入都是对企业、项目的直接补贴。必须承认这是起作用的,帮助其建立市场能力。但问题也很明显,一些单位拿了政府的钱,市场能力并没有相应提升,带来不好的示范效应。比如,大规模的风投投给企业的时候,对管理是有介入的,有对企业发展方向的指导和规范,而政府资金往往缺乏这些。所以,企业更愿意想办法获取政府资金,而不是想办法研究市场,发展企业,争取市场性的资本。

最近我在配合北京市财政局对每年北京市5亿元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做绩效评估。评价钱是花了,但效果在哪儿看不出来。比如,北京市政府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从2006年开始每年投入5亿元,到现在投入了30多亿元,这些资金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其投入的方式、绩效都需进一步研究。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应该关注最基础的部分,比如小微企业、创意性的企业,因为这类文化企业最鲜活、又最缺少资金和市场能力。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投融资的市场机制

当下,我国文化产业已经发展到了资本运作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研究如何用政府资金发挥杠杆作用,更好地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让社会资本最终发挥作用。

要加大改革力度。改革的关键理念的变革,我们首先要在观念上意识到,商业化、产业化就文化产业领域而言,是必然要走的道路,既符合国家的利益,也符合国际规律。从实践来看,商业化的文化产品实际上是更符合主流价值的,因为商业是要寻求回报的,要有回报就必然要符合市场,也就是产品只有符合主流价值观,才能有市场。从文化产业投融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要完善相应制度,把文化产业的发展引向以创新为导向的发展路径。比如假拍,致使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可能不被市场发现,而相反得到恶意炒作的东西价格越来越高,这会扭曲艺术品市场的规律。

要鼓励更多非公资本进入。对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壁垒要逐渐打破。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做好公共文化的保障工作,国家的力量应更多地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避免公共文化领域商业化、市场化。同时,在确实可经营的领域,要发挥市场化的作用,鼓励更多的非公资本进入到市场化运作领域中,让文化产业的市场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起来。

要培养文化创新人才。文化产业领域本身就是个矛盾复合体,是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在我们传统意义上,文化属于超越的、审美的部分,而产业又属于功利部分,审美和功利本身就被认为是矛盾的,审美是不能功利的,功利本身也许就不具备审美性,这是原来基本的学科观念。所以,如今要让这两个领域结合,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一方面要有所超越,另一方面还要有能够站在土地上的文化立场和艺术审美。

当下,虽然我国传统学科的很多就业领域变窄,但我们的传统学科很成熟,在那儿学的知识是比较扎实的。现在,大家愿意转做文化产业,就需要培养对这个领域真正的热爱,要很投入地做这个事情,而不是心有旁骛。这些年,文化产业领域发展非常快,投融资行业也非常热,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培养更多的文化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不得不重视的基础性问题。

(作者: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经济新闻_金融新闻_财经要闻_理财投资_理财保险_百色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