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金融新闻
地安门外大街路东的新华书店,如今是人们常去的地方,它的建筑呈现出别样的雅致,里面还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对老北京人来说,这里更有着独特的记忆,因为很多人小时候,都曾在此沉醉于阅读之中。
两块匾额都已不见
在地安门外大街路东,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它就是民国时期为宝书局的旧址,现如今的地安门新华书店。该建筑弥补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不足,吸收了西方建筑的优点和长处,以砖石结构为主,木结构为辅,中西合璧,兼容并蓄,同时也保留了很多中国古建筑的风格和元素,在地安门这条古老商业街上,显得别具特色。
为宝书局的名字取自《大学》,是“惟善以为宝”之意。当年为宝书局的匾额,最初是以“满清遗老”自居的郑孝胥书写。后来,由于郑孝胥曾任满洲国国务总理,有汉奸之名。因此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宝书局又请书法家张伯英重新题写了新匾额。只可惜,如今这两块匾额都已不见了。
据清史专家朱家溍(1914年-2003年,从小在北京长大)回忆说:“为宝书局两间门面(房),卖新书和文具。我上中学的时候,教科书、练习本、铅笔、钢笔、墨水、橡皮等用具都在这里买。可见那时书店的经营思路还是很灵活的。”
当时,为宝书局专门出售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的新版图书、科学书籍、翻译小说、中小学教科书以及《少年杂志》、《小朋友》等期刊。后来,这些期刊杂志统一由邮政局发行销售。1949年之后,为宝书局旧址改为新华书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图书馆被关闭,地安门新华书店成了为数不多仍旧营业的吸引人们前往的好去处。夏天,书店内特别凉快,只要一走进书店,顿时感到浑身上下无比清凉。高挂在屋顶的老吊扇,吹拂着阵阵微风,人们或轻声细语,或浏览图书,是再美不过的享受。
当时书店里不是开架售书,所有的书籍和画册都摆放在柜台里面,读者只能站在柜台外观看书名和封面。记得当时有一部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收音机里每天都有“小说联播”。可惜,一次就讲那么一点点,弄得人心里怪痒痒的。无奈囊中羞涩,书店又不让翻看,只能看着那本大厚书躺在高高的书架上,既羡慕,又嫉妒。再看小人书专柜前,永远吸引着一群孩子,目光中流露出热爱与渴望。
“皇弟”溥任出门必去书店
溥任旧照 图片出自:新华网
在地安门东大街蓑衣胡同里,相处多年的老街坊都喜欢称呼其中一人为“皇弟”——他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溥任。因溥任排行老四,大家更习惯于叫他“任四爷”。后来,他自食其力,创办了北京竟业小学,并自任校长。之后他又以教书匠的身份,将自己的大半生都奉献给教育事业,直至1988年退休。
老街坊有人评价溥任是个“怪人”,原来他有一个怪癖:出门骑车办事或买菜,必到地安门新华书店浏览一遍,买书之后才肯归家,不然不算出门。溥任的保姆李女士回忆说,她陪伴溥任已有13年,工作之余,溥任有着自己的爱好:看书读报。每到休息时,溥任在书店一待就是半天。别人有事找不到他时,家人都会肯定地说,“准是在新华书店里呢,错不了!”
在当时,新华书店是为数不多的出版发行图书的机构之一。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国家出版了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由新华书店统一出售,但每人限购一套。得知这个消息后,人们连夜排队,第二天早晨,地安门新华书店门前已经人山人海,刚一开门,玻璃都给挤碎了。
重要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地安门新华书店依旧以经营图书为主,也兼营纸墨笔砚之类的文具用品。书店早已经恢复开架售书的传统,只要您有功夫,站那看一天也没人管。在书店进门处的书架上,还重点摆放着以老北京为主题的各类书籍,很受读者的欢迎。
1999年,为宝书局旧址被列入第二批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北京市文物局宣布,为配合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市旧城沿街文物建筑维修工程全面启动,那次维修工程共涉及旧城各历史街区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近50处,维修项目既包括历史街区内的四合院建筑,也有重点街道沿街文物建筑外立面和部分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围墙,为宝书局旧址也在其中。
文字来源:北京晚报官网—北晚新视觉网
作者:吴雅山
改编:雨山
图片自网络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北晚新视觉”,还有更多精彩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