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金融新闻
朝外市场
景升东街里面有很大一片空地,这就给小商贩有就业的条件,慢慢形成市场,有卖菜的、卖瓜果梨桃的、卖布头的、卖日用百货的、买旧衣服的、卖各种小吃的,大到生活用具小到针头线脑这里都能买到。还有 民间艺人 也云集于此,有说相声的、打把势卖艺的、卖狗皮膏药的、拉洋片的、耍猴的、变魔术的等等。有位很有名的单口相声艺人叫什么名记不清了,一边唱一边用白粉在 地上写字,那字写的干净利索端正美观,没有十年八年的功夫写不了。另外这里有不少茶馆、酒馆,招引来不少说书的艺人,北京最有名的北京琴书泰斗关学曾先生 也来过这里演唱。这里也招引来艺术团体在这里落户,有马戏团、幻术团、评剧团、电影院。评剧团开始时是打的大席棚,里面唱坐在外面听不用买票,叫蹭戏,唱 的戏有小二黑结婚、小女婿、铡美案、鹊桥会等,后来拆去了席棚盖起了砖瓦结构的影剧院,起名叫群众影剧院。看电影最初是用双层蓝布做一个一米多宽三米多长 的棚子,里面一头挂银幕另一头有一个圆孔,圆孔外面有一台手摇放映机,放映机后面有一个聚光反光镜,太阳光通过反光镜照到影片上,一直 射到银幕上,棚子的两侧有长方形小孔,看电影时坐在板凳上从小孔向里看,我第一次看电影就在这里看的,看的是卓别林演的无声电影。后来在荣盛夹道北口有一 处较大的门市房改成电影院,起初叫新生电影院,后来嫌名字不好听,改为“紫光电影院”。这里还有儿童喜欢看的小人书摊和喜欢玩的克朗棋社。这个市场是自然 形成没有什么名字,因在朝阳门外就叫朝外市场,它的规模不亚于天桥市场,故朝外市场有“二天桥”之称。
又名拉洋片、西洋景,用一木制箱,分上下两层,每层高约零点八米、长约一米。下层的厚度为上层厚度的1.2倍,正前面有四个或六个圆形孔,孔中嵌放大 镜。箱内装有八张以“西湖十景”或历史、民间故事为题材的画面,演员用绳索上下拉动替换,从镜头往里看图片以立体感。木箱旁装有用绳牵动的锣、鼓、钹三件 打击乐器,演员每唱完一段唱词后,唱词内容就是图片中的故事,并以打击乐器伴奏,每唱完一段换一张图片。
小人书出租摊是小朋友最青睐的地方
克兰棋四个人玩,分红兰两组对门为一家,白色为母子,用母子放在小圈内去打自己的颜色棋子,全打进孔内为盈,输者付租棋款,还有玻璃面的。
这就是流动无声电影棚,电影是最受群众欢迎的一整娱乐形式,可惜的是围观的人挡住了放映机。
晓市
从景升西街一直往南走有一片空地一直通到南中街, 这里就是晓市,实际上就是一个旧物市场,“晓市”这个名词来自德胜门外旧物市场,这里离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及地安门的燕翅楼比较近,败落的王府和从宫中偷 出宝物的太监常在这里出手,怕被熟人看见选择在拂晓时来卖,所以这样的市场称为晓市。朝外的晓市也很热闹,卖什么的都有,也有收购的,喜爱收藏的人这里是 常客,很容易淘到有收藏价值的宝物,价格也很便宜。我在上学的时候因学费不够,曾把爷爷留下的清代铜钱拿到这里来卖,我记得好像是光绪年间的,大小和袁大 头一样,一面有盘龙,一面是光绪年号,是青铜材料,那时只是按铜价卖了,要搁现在可值钱了。 晓市的周围三座庙宇三宝寺、净住寺和三佛寺,这三座庙全是喇嘛庙,民国时期已经败落,只有三宝寺保存的比较完整,解放前还有喇嘛僧人,解放后僧人离去改为 黄庙小学。
晓市都是摆地摊
三座喇嘛庙
在朝阳门外晓市附近有三座喇嘛庙,是三宝寺、净住寺和三佛寺,三 宝寺位于朝阳门外大街南侧的喇嘛寺胡同内,俗称黄庙又叫新寺,是一座喇嘛庙,解放前期寺庙保存很好,三进院落,前院主殿是天王殿,二进院主殿是大宝殿,有 东西配殿,三进主殿供奉威德金刚,还有东西配殿,并有喇嘛居住。解放后喇嘛撤走把佛像拆除改为黄庙小学,文革期间将喇嘛寺胡同改为朝外四条;净住寺位于朝 阳门外观音寺胡同,文革期间将其改为朝外三条,座东朝西。是一座喇嘛庙,早在《北京市志稿(八)》中有记载:“净住寺在朝阳门东郭迤南。清顺治二年。因明 故刹别加缮葺而创构。康熙六十年外藩蒙古王、公、台吉等笵无量寿佛像供奉后殿,恭祝圣母鸿釐,特赐御书寺额。日久颓圮。乾隆时,章嘉国师重牒里藩院以闻, 命出内帑金斥而新之。自乾隆丁亥一月即工,其年十有一月毕工。寺有碑一,为乾隆三十二年岁在丁亥仲冬月御笔。寺宇各处现多圮坏,额定喇嘛二十五人。”民国 时期已废弃改为居民;三佛寺也在这条胡同内,位于净住寺的南面,座东朝西,在《北京市志稿(八)》中记载:“三佛寺朝阳门外观音寺胡同南口路东之东森里。 寺旧共四进。年久失修,多已颓废。三进圮为平地,二进仅余殿柱,惟山门及四进尚存。寺内喇嘛额定十二名。”民国时期废弃改为茶馆,这三座庙宇于二十世纪九 十年代初彻底清除。
甘博1917——1919年拍摄到的景升街日坛外残墙,图片中旗杆处是三宝寺,城楼与箭楼间的房子是三佛寺。
四座清真寺
在朝阳门外南侧南上坡到雅宝路一带居住回族人很多,所以这里的清真寺也多,在解放前 这一带有四座清真寺,南上坡清真寺、南下坡清真寺、杜家楼清真寺、观音寺清真女寺。杜家楼清真寺位于日坛西侧,解放前夕国民党守城部队为修筑攻事需要木 材,把杜家楼清真寺给拆了。观音寺清真女寺位于观音寺胡同内,始建于民国时期,解放后文革时期改为居民院,改革开放后旧房改造,清真寺建筑现已无踪迹,仅留下一块匾额保存在南下坡清真寺内。南上坡清真寺位于南中街内,改革开放后外交部扩建被拆除,现在仅剩南下坡清真寺保存了下来。
位于朝阳门外雅宝路北朝外西大街内西侧的南下坡清真寺
日坛
在神路街的南面就是日坛,小时候经常到哪里去玩, 日坛的面积不大,有西北两座宫门,北西南三面的围墙呈直角形,北东南三面围墙呈圆角形,这表明太阳从东面升起照在大地上,符合天圆地方的逻辑。民国时期没 有人员保护,坛墙以多处坍塌,日坛内长满了杂草,原有很多黑枣、柿子、毛桃、黑桑树等果树,原宫门是关着的就从残墙处进去采桑韧、黑枣吃,毛桃不好吃没人 采,伏天中午常有人躺在宫门前的石面上睡午觉,这也是我小时候玩摔泥盆的地方,石面表面光滑摔出的声音又脆又响。西宫门外是一片几百年的松树林,松树长得 非常茂盛,林子里见不到太阳,人们常叫它“黑松林”,这片松林毁于解放前夕,寡民党部队为守城修建攻事,把黑松林的百年大树全砍了,就连宫门也没放过,日 坛内的建筑物没动这真是万幸。1951年日坛改为公园把坛墙拆除对建筑物进行了修复,只有钟楼没有修复,钟楼的原样很像大觉寺的钟楼,四面拱形门要宽一些,上部是木制的,木材全腐烂了被拆除,只剩下部改为小吃餐厅,楼上的大钟不知去向。
大觉寺的钟楼
现在日坛的钟楼
吉香庵
在神路街南还有一座庙宇叫吉香庵,俗称皇姑庵,位于日坛东墙外大约150米,这里原 是一片菜园子,处于朝外大街南部,所以叫南菜园子。吉香庵始建于何年无考,清光绪二十三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间山门殿,面积不大,正殿泥像3尊,东殿泥像9 位,两进院落比较小但很完整,一直有尼姑居住,解放后这些尼姑都还俗了。院后有塔,上世纪40年代末还耸立有三座宝塔,全是实心灰砖砌成,眼光门朝南呈三 角形排列,中间一座塔基和塔身全是方形,大约是三米见方,塔身上方有十三层方形出檐,出檐往上逐渐缩小,塔顶有圆形塔刹;两侧各有一座覆钵式藏塔,塔基大 约有两米五见方,塔身为圆形类似于白塔寺白塔形状。据传说:中间的方塔是苏麻喇姑的衣冠冢,吉香庵建于康熙年间是苏麻喇姑出家的地方,所以人们称为皇姑 庵。苏麻喇姑圆寂后葬在沈阳,康熙皇帝特别尊重苏麻喇姑,为此在出家的地方修建了衣冠塔,便于祭奠。1951年修建日坛公园时连庙带塔全部被拆除,从此皇 姑庵彻底消失。解放前朝外大街有一个车行,行主姓赵是个恶霸外号叫阎王赵,在他手上有好几条人命,50年8月份开始镇压反革命时,在芳草地女四中操场开完 公审大会,就拉到南部皇姑庵塔后枪毙。老照片是由西德人尼.甘博1917——1919年拍照的,这些照片只有古稀老人还有点印象。
甘博1917——1919年下午由南向北拍照的
甘博1917——1919年下午由西北向东南拍照的
护城河
朝阳门脸的护城河最早是很旺很清的,河边的住户都 吃河里的水,通州的船都能划到朝阳门,一到三九天河水冻成半米来厚的冰,朝阳门北开始起冰运到冰窖存起来,到夏天拿出来卖。伏天小贩子推个小车到冰窖批一 大块冰沿街叫卖:“冰核(音胡)儿地败火的!”那个年代没有冰箱,伏天又怕剩菜剩饭变坏,拿一个碗买一碗冰块放在橱柜里,剩菜剩饭就坏不了了。卖肉的买块 冰,把肉放在冰上,肉显得新鲜还不会变味。卖饮料的买点冰放在桶里做冰淇凌,换可以把西瓜、汽水放在冰上镇着吃起来又凉又解渴。有的人为了解暑直接吃起了 冰块,常有拉肚子的。
先用冰镩子把冰切成大小差不多的的冰块
把冰块捞出来
运往冰窖
冰窖就是上冻前在河边挖一个10-15米宽,30-40米长,4-5米深的长方形大坑,四周用稻草帘子和席围起来,留一个进道口,把运来的冰摆放整齐,放满后堵上进口,上面用木杆搭好棚子上面盖上席子,再铺上稻草埋上1米以上的厚土,直等到夏天从进口处打开出冰。
这是在做冰淇淋,把要做冰淇淋的材料放在木桶中间的铁桶里,铁桶与木桶中间放上冰块,在冰块上撒上点盐,为的是让冰融化的慢一点,然后用一根绳子在铁桶上缠一圈,用手拽住绳头来回拉动,铁桶也来回旋转,十几分钟后冰淇淋就好了。
入九后河面已经结上一尺来厚的冰,从朝阳门到东便门冰面很平滑就出现了冰车,冰车可以做人也可以拉货,那个年代没有公交车,坐冰车去蟠桃宫庙会比走着去要快还省力,这在 古老的北京冬季还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转自新浪博客:七旬老鶖)
阅读往期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