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金融新闻
编者按: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改革任务繁重而艰巨。回望这一年,北京,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着力激发发展活力,着力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着力强化创新驱动,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精细化管理,推动首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2015年12月25日起,千龙网将推出“‘北京全面深改第一年’系列报道”。千龙网记者分兵多路,深入北京十六区,为您报道,敬请关注。
天皓成服装批发市场,曾经是北京市西城区动物园批发市场中赫赫有名的一员,鼎盛时期人流量曾达到“前胸贴后背”的盛况。可随着北京开始疏解非首都功能,2015年1月中旬,天皓成市场送走了最后一批商户,立于大厦顶端的招牌也被撤下,风光不再。
为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着力解决“大城市病”,西城区政府开始进行“动批”等各疏解后空间的转型和升级。2015年11月,关闭了10个月的天皓成服装批发市场即将变身为金融创新中心,“动批”市场转型升级迈开了第一步。
同样转型升级的,还有西城区的古都风貌,以及老百姓的“宜居”生活……
2015年5月,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到西城区调研时强调,要坚决贯彻中央精神,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破解非首都功能疏解中的难题,多种途径促进人口疏解、环境改善和风貌保护,努力实现城市的和谐宜居和可持续发展。
“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如何治理好“大城市病”?等待观望没有出路,亦步亦趋也不可能突围,唯一的选择就是改革创新,而且还要勇于承担风险和责任,许多情况下,敢于涉险滩才能啃动硬骨头。”西城区区委书记卢映川在介绍西城区疏解非首都功能工作时表示。
疏解后的“动批”升级转型成金融创新中心
“动批”外迁一直是热门话题,可为什么要外迁,外迁之后怎么办,外迁之后的原址又该如何发展,又能带来多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增加多少产值……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将给政府带来新一轮的考验。
2015年5月,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西城区调研时,要求务必把腾退出来的宝贵空间利用好。西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动批”的市场疏解及产业升级工作任务艰巨,备受各方关注,“疏解的好不好,产业升级怎么去做,政府在探索的同时也要交给人民一个满意的答案。”
“动批”之一的天皓成市场转型升级为金融创新中心。
“动批”外迁一直是西城区的工作重点之一,由于人流、车流聚集,动物园周边已经成为了北京著名的交通拥堵点。对于西城区而言,“动批”30万平方米的营业面积,每年给西城区经济带来的效益大约仅在6000万元,而政府支付的管理费用却超过1亿元。堵车、人多、人员流动性强、环境混乱、产业低端化……这些都是“动批”所带来的“大城市病”。
天皓成服装批发市场,曾经是北京市西城区动物园批发市场中赫赫有名的一员,主要经营服装、商品类的批发和零售,鼎盛时期人流量曾达到“前胸贴后背”的盛况。可随着北京开始疏解非首都功能,2015年1月中旬,天皓成服装批发市场送走了最后一批商户,立于大厦顶端的招牌也被撤下,风光不再。
关不是目的,关是为了更好地“开”。更好地“开”意味着升级转型。2015年11月19日好消息传来,西城园管委会将把关闭了10个月的天皓成服装批发市场打造成集金融互联网、高新科技、文创设计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创新中心。这标志着“动批”市场转型升级迈开了第一步。
产业升级转型之后能带来什么,又能带来多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增加多少产值?据介绍,相比于曾经的天皓成服装批发市场,转型后的宝蓝金融创新中心从业人员将大幅减少,但产值将上升数倍。
中关村西城园相关负责人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中关村西城园面积达10平方公里,按照2014年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1600亿元计算,平均每平方公里就可以产生160亿元的财富。“也就是说,在今年产值不增加的情况下,动批一平方公里的土地,在产值方面将从6000万元上升至160亿元。”该负责人说。
在推动区域性专业市场疏解工作上,西城区分别成立公交集团、公联公司、建筑大学、矿冶总院、天恒置业和民营产权等6个专项工作组,各负其责,积极落实疏解任务。市场各产权方制定了“动批”、天意等市场疏解的工作方案,明确了路线图和时间表。2015年底前,商户从11271个摊位减少60%以上;完成30万平方米中20万平方米腾退任务;提前收回阜外大街天意市场3800平方米经营场所和天意市场(地安门店)6600平方米权益。
目前,撤市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天皓成市场成为北展地区今年第一个实现整体撤市的市场,升级转型成为金融创新中心;“时尚天丽”市场和长征物流已完成疏解,涉及面积2000平方米,腾退摊位150余个;信德时代市场也已完成疏解,涉及面积近6000平方米,商户300余户。
此外,天和白马二期与北京科技大厦两家楼宇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不再从事服装业态,实现新建楼宇的成功转型。“动批”商户也陆续与津冀等市场签约。目前,已有约350名商户与天津卓尔电商城完成了签约,“动批”市场人流量也从过去的日均6-7万人,下降到现在的1万人左右。
下一步,西城区将加大对市场的疏解力度,持续、有力、有序推动区域性专业市场疏解工作不放松,2016年底前,动批彻底疏解全部30万平方米市场,疏解从业人员3万人,减少流动人口5至10万人;天意市场完成余下41200平方米的疏解任务。
老厂区“变身”文化创意产业园
“讲政治,服务首都,奉献社会;求生存,拓展市场,惠及职工”……走进位于西城区莲花池东路16号的北京第二热电厂,映入眼前的就是22个红色大字的“厂训”。二热厂的历史的渊源要追溯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那个时候,中央重点单位和使馆区靠分散的小锅炉供热,每到冬季供暖期,飞灰就到处洒落,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卫生,供热难以保证。
1972年,北京市决定新建北京第二热电厂。1977年11月5日,北京第二热电厂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1980年7月15日全部建成。此后的三十余年间,二热厂一直成为首都热电的重要热源,尤其作为冬季采暖供热。许许多多的二热厂职工一直秉着“服务首都,奉献社会”的厂训,为首都的供热工作“洒青春,抛热血”,直到2009年8月5日,“二热”燃油机组正式关停。
北京第二电热厂老厂将面临产业转型,2016年后,这里将成为西城区的文化创意园区。
二热厂关停了,剩下的厂区和设备该怎么办,如何提升传统产业的经济附加值?正如西城区区委书记卢映川所说:等待观望没有出路,亦步亦趋也不可能突围,唯一的选择就是改革创新!
2014年5月,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北京第二热电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将其厂区改造成为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按照规划,项目计划通过三期的改造开发,打造形式丰富、功能多样的空间场所,并正式命名为“天宁一号产业园”。
其中,一期工程将采用修旧如旧的方式,充分保留原有“二热”老厂区工业建筑风貌,同时在规划设计上结合了天宁寺、白云观等周边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形成现代工业遗产与传统历史遗迹相交融的独特文化特征。
据北京第二电热厂副总经理王武介绍,将发电设备拆除后,这里还将保留大的管道和原有的4层格局。“将物理空间合理的分割后,根据需要建成为不同的办公区域,例如大锅炉将成为一栋栋独立的办公楼。”
同时,为了让更多有创业意愿的年轻大学生找到自主创业空间,园区除了保留老厂区的“原汁原味”之外,还将提高入园企业的工作舒适度,使园区环境更加优美。建设方将统一配备制冷和供暖设施,并将专门留出如休闲广场、咖啡吧等互动空间,使不同领域的工作者和各类时尚元素在这里互相碰撞。与此同时,还将运用光伏发电、雨水收集利用、智慧造景技术以及配置电动汽车充电桩等,把园区建设得更加节能、绿色、环保。
千龙网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二热厂转型后,其原有的300多名职工将开现有相关的电热工作,根据产业园区的发展逐步服务于产业园区,他们大部分将在园区里从事物业、修理等相关性的工作。王武从2009年来到了二热厂,出身于电力技术的他也将面临管理工作的转型。“我们从外招聘了一些文化管理人才,我们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厂里的员工对于转型也很开心,因为我们厂工资并不高,转型后大家都将以新的形象和精神面貌继续为首都人民服务。”
留住老胡同韵味 迎来新创意业态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和专家的指导,然而,如何让居民参与、让社会各界协同做好这项工作,一直是政府部门潜心思考的。2015年年底,记者从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召开的西城区2015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年会上获悉,随着“文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提出,近年来西城区以“文道”为引领,加快“名城、名业、名人、名景”工作体系建设,使“文”的理念“化”入城市发展的细节,融入百姓生活的角落,在保护区域文化遗产方面,推陈出新了一系列新措施。
2015年,西城区作出一系列保护古都风貌的措施,图为杨椒山祠。
过去,一提到房屋腾退,就算居住条件再差,百姓也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顾虑,总觉着是要将自己从老城区疏解出去。其实不然,在近年来加快推动白塔寺、什刹海、杨梅竹斜街“老三片”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西城区总结出了一套“居民自愿、平等协商、整院同步、外迁平移”的腾退方式,目的只有一个,在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保护辖区内的各种历史文化遗产。
2015年5月,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西城区调研时强调,推动这地区的风貌保护、人口疏解、群众居住条件改善,需要动员更多的空间资源。这些空间资源从哪里来?一方面要走出去,通过外部置换来实现;另一方面要善于就地整合,把资源调配出来。
与热闹熙攘的大栅栏西街相比,杨梅竹斜街显得有些内敛。夜幕降临,胡同里安静下来,老住户辛美君吃过晚饭,在胡同里悠闲地“溜达”。胡同西口连接着琉璃厂,胡同东边是繁华的大栅栏商业街,多走几步就是天安门广场,这让在杨梅竹斜街住了53年的辛美君颇感自豪。
三年前,杨梅竹斜街成为地区最早开始腾退改造的街巷,这次改造不同于一般商业改造,而是采取原住民自愿腾退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住民的生活形态。这次改造,杨梅竹斜街1700户居民中,529户选择了迁出,1171户居民选择了留下,辛美君一家就是这次腾退中留下的原住民。辛美君说,自己有很深的“平房情结”,即使住得挤一点,也还是喜欢这老胡同的“接地气”。
随着腾退改造工程的推进,胡同变得越来越舒适宜居,这让辛美君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几年前,胡同里特别乱,抬头是天线织成的‘蜘蛛网’,脚下是一个挨一个的煤棚子,胡同里一过车,车轱辘带起来厚厚的一层土。”辛美君说,胡同改造后,架空线入地了,地面铺上了青砖,各式各样的时尚商户相继入驻,让胡同突然年轻起来。他激动地说:“你们可以晚上来体验一下,胡同里的夜晚才是最美的,粉色、绿色、黄色各种颜色的灯都亮了起来,如果再下点下雨,撑一把伞走在胡同里,那就更有情调了。”
在杨梅竹斜街努力“变身”的同时,它周边的生态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各类文化元素如同满天繁星洒落在大栅栏的每一个角落,错落有致又交相辉映。前门西河沿街经过整修改造,恢复了百年前的风貌,胡同里的正祀词、裘盛戎故居、百年老店也一一呈现在眼前。大齐家胡同、棕树斜街、杨威胡同、大耳胡同、茶儿胡同、三井胡同等18条精品胡同,经过改造,也重现了胡同原有的风貌。
此外,大剧院西、宣西北、天桥北是西城区2015年相继启动的三个院落保护修缮项目,又被称为“新三片”。作为2015年最早启动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宣西北项目位于旧城保护风貌协调区内,包含了杨椒山祠、沈家本故居、太原会馆、东莞会馆、龚自珍故居共5个市、区级文保单位和文物普查登记单位。据西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从今年3月底正式启动宣西北项目以来,西城区已在这一区域腾退了80个整体院落,涉及居民300余户。2015年11月底,涵盖5个市、区级文保单位和文物普查登记单位的腾退公告也已向百姓公示。
西城区最大的棚改项目进入实质性阶段
除了胡同的改造,2015年的棚户改造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其中最大的一项工程就是白纸坊棚户区改造,而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就是光源里地区。
2015年,新城区改造老旧房屋,保护胡同文化。
光源里地区情况复杂,该地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低点”,改善该地区居民的居住条件不仅是民生工程,对地区整体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过程中,改善居住条件是光源里地区居民反映最多、最强烈的问题。
据光源里社区党委书记于海清介绍,光源里棚户区内房屋大多是上世纪50年代搭建的工房,设计年限只有10年,但实际上却居住了60多年。由于设计缺陷、使用年限过长、居住负荷过大等原因,该区域内环境极差。因为返潮很严重,家家户户房子的墙上都贴着塑料布。此外,棚户区违建众多、电线老化、路面不平等问题也逐渐凸显。
而棚户区旱厕问题、防汛隐患也越来越影响居民生活质量。该地区现有的16个厕所中,3个是旱厕,且为院内居民公用。由于无法通过管道抽水清理,厕所清洁全靠时传祥式的背粪工人。除此之外,该地区地势较低,且存在排水系统阻塞问题。每当大雨,院子里就一片汪洋。据于海清介绍,由于经历的多了,光源里社区的社工各个都是“抗洪好手”,每人都会沙袋堵水的绝活。
令人高兴的是,标志着近年来西城区体量最大的白纸坊地区重点棚户区改造项目也已进入实质性阶段,总占地面积约29.2万平方米,涉及居民总户数近5600户。
2015年10月,白纸坊棚户区改造项目贴出“房屋征收补偿方案征求意见稿”。根据此次征收补偿方案,居民可选择货币补偿,也可选择产权调换,也就是回迁安置。选择货币补偿的,按照房屋征收评估办法评估确定,还可享受平房、简易楼住宅困难补助及住房困难家庭补助,同时可申请购买定向安置房,定向安置房在大兴旧宫。不选择定向安置房的居民,可获得每平方5000元的“一次性不购买安置房补助”。此外,居民也可选择回迁安置。
据统计,2015年,西城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共有52项,计划改善全区约1万户居民的住房条件,占全市5.4户总任务的1/5。截至2015年11月,全区已完成棚改6400余户。同时,在环境整治方面,截至11月底,西城区综合整治79条街巷,打造了18条精细化管理胡同,翻建、解危修缮平房5400余间。
2015年,西城区基本完成了西海、红莲、白纸坊东片、天桥演艺区南片等环境达标区域和16条市区级达标道路、莲花河滨水公园景观提升工程(一期)、环二环城市绿廊等亮点工程;积极推进了“三道”建设、架空线入地等工作;高标准治理二环路沿线、地铁七号线站口周边环境,努力为市民营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今后,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如何治理好“大城市病”?西城区区委书记卢映川给出答案。他说:“等待观望没有出路,亦步亦趋也不可能突围,唯一的选择就是改革创新,而且还要勇于承担风险和责任,许多情况下,敢于涉险滩才能啃动硬骨头。新的发展时期,西城区将倡导改革、鼓励创新,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市治理模式创新、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要尽快探索形成一批符合区位特征、可复制、能推广的改革成果。”(文/千龙网记者 欧阳晓娟)
传播北京|报道北京
微信ID:beijingqianlong
长按二维码关注千龙网中国首都网